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2016-11-11 16:13王艳华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创新性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王艳华

摘要: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一般策略和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要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时空,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9-01

一、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创新性教学原则外,还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以营造一种创新性的氛围,保证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说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能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身上蕴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气氛的前提,而改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

(二)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时空。

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教学。这种教学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决不是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的根本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见,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其基本程序是:1.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2.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教学目标;3.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课程标准的重点;4.从这种分析和

评断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6.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在创新性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提问就像指南针一样能不断地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

(四)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既需要改建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又需要分析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决不仅仅是凭着阿基米德瞬间的顿悟,瞬间的顿悟为他开启了思维之门,接着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是什么”,除了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外,还要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多形象思维。

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学生的直接尝试,引发刨新。

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独自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在例题教学中,尤其是延伸式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时,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可提供巨大的探索时间与空间,防止教材示范、教师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抑制、定势,对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既培养了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又能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二)诱导观察想像,学会创新。

想像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为此,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大胆的想像,可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借助观察、想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沟通不同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荒唐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应批评,而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

开之中。例如,在教学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用短除法求解为:2×2×3×3×2=72。有个学生提出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能否用36×2或24×37问题一提出,立刻引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有的认为正确;有的认为是巧合。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短除法分析,探求出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更加简捷的算法,即:用其中一个数去乘另一个数独有的质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议疑、释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使命,既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猜你喜欢
创新性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精神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精神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农村体育健康课中创新性教学的探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