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2016-11-11 16:42姚敦云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仪

摘要:“入乡随俗”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和重要的交际原则。“入乡随俗”在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灵活把握“入乡随俗”的“度”,必要时尝试“入乡更俗”,从而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礼仪;入乡随俗;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2-01

一、引言

汉语当中的成语“入乡随俗”,也作“随乡入乡”、“入乡随乡”,指到一个地方去就随应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英语当中也有“Do in Rome as Romans do”的谚语。“入乡随俗”的交际原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注重礼仪、彼此尊重的特点,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时,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文化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扮演每个人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情、说话和交往,非如此不能取得预期的交往目的。(林大津,2008:70)在这个意义上,“入乡随俗”不失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和重要的交际原则。

二、“入乡随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等诸方面。(胡文仲,1999:57-164)在这些过程中,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有哪些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社交禁忌,是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入乡随俗”包括充分了解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了解当地人的亲属称谓、语用规则、思维模式等等,然后按照这些规范和模式去说话、做事。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而不同文化对语言在词汇意义、语法规则、文体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汉语中,学生如果叫老师的全名,会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学生都称呼“姓+老师”,“姓+教授”。而英语中,多数老师会让学生直接用名字来称呼他们,或者采用“Mr./Ms.+姓”、“Dr.+姓”或“Professor+姓”的称呼方式,但不可直呼其姓。又如,在送礼的时候,也要注意到不同文化的差异,遵循当地的习惯,否则就会产生误会或是不愉快。

三、“入乡随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以“入乡随俗”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和原则时,要注意“入乡随俗”并不是对另一种文化的简单的模仿,更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机械地照搬另一种文化中的社会角色的行为。否则,就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甚至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入乡随俗”的“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产生“民族中心主义”或者“同化”现象。从语用本质上讲,“入乡随俗”是社会交际对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的一种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则出现了“入他乡,随我俗”的状况。“入乡随俗”的这种片面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助长了“民族中心主义”。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随他俗”,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又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同化”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余卫华,王璐,朱艾莲,2011:49)

四、灵活把握“入乡随俗”的“度”,必要时尝试“入乡更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握“入乡随俗”的“度”非常重要。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既不完全丢掉己方的文化,又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我们不能草率地推断出“西方人不敬老”、“中国人爱干涉他人隐私”、“日本人很虚伪”之类的结论。比如,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礼貌”的理解就有很大区别:“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L.R.Mao,1994:451)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中国人表示关切的“你要多穿点衣服”、带点强迫的“这件东西你一定得收下”、充满热情的“老师,我来帮你拎包”,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侵犯对方自由和威胁对方面子的。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尝试“入乡更俗”。2001年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已有多篇论文从多个角度对其加以论述,此处不再赘述。这里只提一个细节,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给孙子刮痧治疗发烧,被美国医生认定孩子受到了虐待,给儿子的家庭带来一系列困扰,而他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又帮不上忙,只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离开美国,回到北京。而在他回北京后不久便给儿子寄去了包裹,并在信中写道:“我在北京买了几本刮痧的书,先给你们寄去,我还听说一家电视台正在制作一个刮痧的资料片,我托人去复制了,不久也会寄去,也许对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虽然在影片中问题的解决并不赖于此,但是老人作出的种种努力,包括寄去中国出版的刮痧的书、打算寄去刮痧的资料片,都是为了让美国人了解并认同刮痧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这种试图“入乡更俗”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五、结语

把握好“入乡随俗”的“度”,充分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尊重每一种文化为前提,相互协同,相互体谅,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求同”,在原则性问题上“存异”,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磨合和探索,人们终将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Mao,L.M.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1.

[2]蔡振生.中日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蒋璟萍.我国行政管理中的礼仪运用[J].中国行政管理,2012,319(1).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余卫华,王璐,朱艾莲.从文化适应的视角看“入乡随俗”的交际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之一。

作者简介:姚敦云,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礼仪
筷子礼仪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