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形式传统创新

2016-11-11 16:53周琦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电影形式

摘要: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一经上映,就产生了巨大的话题效应。诸多影评人对其进行了各种热烈的评论,但是在笔者看来其大多站在形式的层面上,并未深入挖掘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其意义所在是通过一个传统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唢呐象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启示我们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要进行传统创新,警示我们文化发展不能停滞不前。笔者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揭露影评界的一些问题,并为文化创新提供途径。

关键词:电影;百鸟朝凤;形式;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B0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6-01

日暖春色娇,月朗碧空皎。一曲冲天高,百鸟朝凤好。

——题记

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伴随而来是铺天盖地的宣传、点评、争论:“像第四代导演致敬”、“怀念八十年代”、“方励下跪涉嫌道德绑架”、“悼念优秀导演吴天明”如今朋友圈被一条条《百鸟朝凤》的热点文章刷爆……这样的热潮无疑像是看过《感动中国》之后脸上所挂的几颗泪珠,没什么实际价值。这让笔者联想到石岩松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说的这样一句话“岁月渐长,感动也变得容易些,然而感动过后又剩下什么。”

经历了最初的默默无闻、票房惨淡,也有之后因为“直播下跪”的起死回生,《百鸟朝凤》裹风挟尘而来。在广受好评的同时,诸多影评人也开始向其“开炮”:一些专业的批评者以“乡村电影”、“1980年电影”、“第六代导演”等一系列标签化的词语对其进行所谓的“批评分类”。在笔者看来,这种批评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过分注重形式主义的模式,其不断泛滥乃致中国电影批判进入了一个颠倒错乱的时代。我们由过去的注重内容走向了如今的更加倾向形式,这种病症在《百鸟朝凤》的批评中又一次集中爆发,着实让人堪忧。举个例子来说,有些评论家对于吴天明导演的去世大做文章,炒作上位的电影能长久多久?这是典型的中国形式主义思维弊病,注重外在的生死,人只有牺牲了才有价值,才能谈得上伟大。这跟猪生前没有价值,死了变成猪肉才有价值有何两样?实际上电影的真正价值无关吴天明导演的去世。也无关“方励下跪事件”,这个事件本身就很讽刺,这不仅仅是道德绑架,因为我们拒绝卖惨,笔者相信吴天明是值得尊重的,从人格魅力到中国电影改制时期的魄力,以及对于第五代整体意义上的推动,他都功不可没。所以无论是吴天明本人还是电影本身都不需要这种“悲壮”的卖惨。试问有多少侃侃而谈的专家能够抛开心理预设,抛开形式主义倾向,心平气和的去欣赏这部电影?方励那一跪使得《百鸟朝凤》沦为了舆论的下酒菜,批评的消费品。但笔者却要呼吁批评界:哪有那么多的形式可寻?形式本身往往就是白菜萝卜各有所爱的,有多少人看透了形式真正关注电影本身的内容呢?

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以一个传统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唢呐象征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难以为继,主要经历了“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的鼎盛时期、师傅焦三等老一辈艺术家对唢呐传统技艺的坚守时期、徒弟游天明继承“焦家班”以后迫于时代的压力遭受西洋乐器的碾压而难以存活的低谷时期三个阶段。这部电影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提醒我们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传承,这无疑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还使我们进一步警醒:不能仅仅重视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大浪淘沙之下必有创新!在时代浪潮的大旗下,无双镇的红白喜事不再需要唢呐,那么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应该如何摆脱当前缺乏市场的困境呢?

首先,经济的贫困决定了文化的贫困。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匠活,它的出现起初要有价值能挣钱,能满足工匠们的衣食温饱。正如《俗世奇人》中所提到的“泥人张”、“刷子李”起初都是为了生活为艺术。也有人说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的艺术形式不也存在吗?在那个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旧两代唢呐艺人把对于唢呐的信念的坚守化归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尤其是,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更是在很多处让观影者动容,他在“游家班”解散后不顾自身病情重组原班人马演奏百鸟朝凤,他吹奏的不是乐曲,是他对唢呐的坚守,是他对师道的信奉。他是“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人”。这种“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但是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贫苦的农村和农民而言,一味坚持这种为艺不为利的精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经济决定了乡村农民的命运,是经济问题使得蓝玉这些师兄弟从小去学习唢呐,也是经济问题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出门打工放弃唢呐,所以究其根本,这并不是唢呐艺术的衰落,而是唢呐匠社会命运和社会地位的衰落。

其次,文化自身封闭只能衰退。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焦三爷为代表的一系列老艺术家对传统持有痴迷的态度,当他拿出祖师爷传下来的唢呐时脸上带有一种迷信般的绝对虔诚。中国的民间艺术确实在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中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总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就是好的,就会故步自封。三爷身上有值得我们后人敬重的“工匠精神”,他甚至以生命相拼,一味死守,影片后半部分他为了唢呐班带病吹起了“百鸟朝凤”,他唢呐里流出的血水更让人无不动容,但是感动过后我们都应该理智的明白一味地死守并不能改变唢呐衰落的命运。正如之前提到的,只有依靠开放和创新,接受时代的挑战和检验,才能使艺术的生命力经久不息,从而才能使我们优秀的传统以另一种姿态留下来,而不是一味地封闭、保守和以生命去抵抗。

我们要感谢吴导和他的《百鸟朝凤》,他将乡土电影和民间艺术重新拉回公众领域。让我们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精粹的同时,也激励我们通过发展、改革、创新、交流等方式保护唢呐艺术,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吴导这一曲确实谱的好!非要说美中不足的则是这部影片的结尾值得商榷。影片的最后,焦三爷终于撒手西去,游天鸣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师傅的墓地前吹响了“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是希望以焦三爷的死将矛盾推向高潮,这其实与大众舆论重视“死亡”如出一辙。于是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调侃“深情总是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诸如“死亡”之类的一道道形式一层层套路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民众已不敏感的神经仍旧一次次被撩拨、一次次的“中招”。笔者再次呼吁:不要让“死亡”等一系列的形式成为影片上座、影评上位的噱头!这部影片给我们留下的真正值得思考的应该是:如何让传统文化一方面顺应现代化,而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保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笔者最终还是想说:一曲冲天高,百鸟朝凤好。

参考文献:

[1]顾春芳.电影<百鸟朝凤>的当代意义.中国文艺评论,2016(07)。

[2]郑晓林.“下跪”之后的不变与应变[J].中国文艺评论,2016(07)。

[3]陈悦青.中国西部电影的精神内涵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05)。

[4]黄和平.《百鸟朝凤》:期待文艺片的春天[J].文化月刊,2016(12)。

[5]吴景涛.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关注《百鸟朝凤》[J].中国文艺评论,2016(07)。

[6]张萌.远去的背影——电影《百鸟朝凤》的文化情怀[J].戏剧之家,2016(15)。

作者简介:周琦,女,汉族,山东省,硕士,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美学。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电影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