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之新意

2016-11-11 16:57尹欣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艺术家艺术

摘要: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近年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先对当前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再探讨假设虚拟现实技术加入新媒体艺术的可能性,产生全新的体验效果。

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将提供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空间,让作品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技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5-02

我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是一种依赖于数字技术,并且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绘画等相互融合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带给人审美感情的艺术形式。

我想详细地解释下我的这句话,目前来说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核心还是电脑,其主要表现手段是电脑图像(computer graph),然而电脑已经十分普及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新媒体艺术的“新”之所在应该是在于它整合方式的“新”,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或之前无法关联的物理世界的东西通过技术手段重新组合在一起。比如 计算机图像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这里我举一个Hakanai(日文易逝的意思)易逝的影像实验舞蹈例子如下图

舞者被四面巨大的透明玻璃包围着,随着舞者的动作,四面玻璃上的投影也随之而动,事实上在这个新媒体艺术中,音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与舞蹈动作与影响变化协调一致使得整个作品更加整体,所以严格地来说这是一个新媒体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案例。

冰冷的计算机与物理世界中的人也可以有互动,通过Kinect(一种体感游戏设备,可以捕捉人的动态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与影像产生互动。)让人与计算机产生联系与互动。这里我举一个Fracture.io体感数据可视化的例子,在这个新媒体艺术案例中,通过kinect的捕捉人体动态,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再由计算机将人体动态骨骼转化为色彩丰富的晶体造型,并且可以传输分享到手机等移动设备。案例见下图

而通过Arduino(一款编程软件)物理世界的物体也可以与新媒体艺术产生化学反应。就以我十月份参加的埃因霍芬TU/E与江南大学的太仓工作坊项目的经历来说。我们最后的装置就是通过Arduino 控制Xbox360感知人与装置的距离从而改变装置上图像的变化。

左图中的蓝色长方体就是变化影像的装置。它的实质就是cardboard上蒙上了一层黑色布料。但是它在这个新媒体艺术中就成为了一个呈现影像的重要载体。

在定义的最后“审美感情”我则是借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悦,正在意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因为每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或许因为个体经历不同,每个个体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许在逝去的影响实验舞蹈中有人感觉到了美、震撼、吃惊等不同的情感,但在本次课程的第三节课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实验影像《大脑》中却又感到恶心、不舒服,这其实都是我们对作品传递出来的信息加以想象得到的结果。

我的研究方向是虚拟现实技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技术非他莫属,所以这个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新技术,对于新媒体艺术来说,我认为它的新意在于虚拟现实技术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加强或者丰富了原有作品的艺术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基础有相似之处,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教授曾经在巴西一个叫Kuikuru的地方,这是一个印第安的土著部落,服用下当地人称之为“死藤水”的灵魂之水,在萨满巫术的独特仪式下,罗伊在安静的空间中,焚香,伴随着有韵律的音乐,感受到了自己意识和身体的双重沉浸体验,这段经历成为他之后树立“湿媒体”理论的起源。“湿媒体”也就是指当时刚刚萌芽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而他的“赛博知觉”的理论一个人能够同时栖息于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成为一种新的感知方式。恰恰虚拟现实技术正是为了创造虚拟体验而应用的技术,但是不同于普通的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技术里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却又远远的超越了它们。

因为在一个典型的VR系统里包括了 HMD头戴显示设备、耳机、数据手套、传输器、接收器、计算机。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都被设备所控制,原有的感觉都被隔离,并赋予新的知觉,所以在虚拟空间的感知体验自然要好过只用裸眼观察、并且夹杂周围噪声的环境。

也正是VR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上的优势,如果将其运用到新媒体艺术中必然会对作品的表现提高到一个新的次元,这不禁让我想起纽约新媒体艺术家Aaron为她妻子的舞台剧Mialu设计的火幕,这部舞台剧是关于生与死的主题,他用弹性纤维制作一个屏幕,当你按压它时会有声音和视觉效果上的变化,舞者触摸这个屏幕来改变音乐的速度。当她用力按压时,音乐加快激昂,象征着接近死亡,舞者与这个火幕有一个互动。

我在想如果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这一表演中会怎样,戴上头戴式显示器,将原本的观演空间扩展到整个视野之内,屏蔽掉其他观众或者其他背景的干扰,视野里只有舞者充满灵魂与力量的舞姿,戴上耳机3D环绕式的音响效果,让你更加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每一个音符都扣人心弦,在生与死的不断摩擦碰撞中震撼你的心灵。甚至通过数据手套你可以感受到在生与死的撞击中那火幕时而温暖时而炙热的温度,最大程度上多种感知交错着体验到作品的魅力,更加深刻的体验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

同样对于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将VR技术运用到他的作品中无一是个福音。黑川良一致力于打造联觉感官体验,他将视听结合像给观众带来交互式的体验,从2003年开始日本新媒体艺术家黑川良一就一直在创作包含视频交互的装置和表演,运用软件从噪音里随机地生成音频和视觉效果,从无序中找到秩序。

但是从他的装置布局却十分的简单,只有一个8.1声道环绕声,和多屏影像。可是开放式的场地对于一个注重音乐的作品必然会有,其品质必然会打折扣。所以当VR技术与他的作品结合时,观众的知觉可以完全和外界隔绝,并被赋予黑川良一想要让观众感受的知觉,特别是在他表现自然的作品中,如2010年“rheo:5 horizon”作品里表现了其家乡奈良县的山与海。我认为如果能在VR环境下可以通过嗅觉感觉到山的风味,海的气息。并通过控制温度来模拟不同环境的变化,如山脚和山顶的温度变化,这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多感知,超越了原有的设计,形成更加丰富的联觉体验。

所以艺术家通过VR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手段控制作品的形式,塑造出更具有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想,并赋予创造的过程以新的含义。

既然虚拟现实技术如此强大,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取代原有的新媒体的演绎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进入到一个自由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互动、感知完成自然的人机交互。但是也正是这种过度自由,给观众对某些新媒体作品的欣赏理解带来了障碍,如在文章的一开始Hakanai(日文易逝的意思)易逝的影像实验舞蹈例子中,运用VR技术,当观众自由选择视角时,由于个人因素的差异,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最完美的视角,捕捉到舞者转瞬即逝地舞姿,以及与周围环境包括音乐、墙幕纹理的变化。这种过度自由的视角反而制约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相反当这个作品通过传统的新媒体影像的形式记录,由艺术家去筛选设计画面,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影片之中,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脉络去理清创作者的思路,艺术家想让我们关注什么(通常会用特写或者慢镜头的方式呈现),艺术家想让我们忽略什么。而这是非创作者仅仅通过自己的理解所很难达到的,甚至会形成与创作者初衷大相径庭的想法。特别是在舞蹈这种转瞬即逝的艺术形式中,将会遗漏很多的细节。而且就目前的技术而言,realtime实时反应 即当观众的视角变动时,头盔跟踪器会将信号传递给计算机,再由计算机从数据库中调用相应视角的画面的这一过程的反应时间还不能达到实时的效果,会影响观者的体验。还有模型的精细程度和反应时间的取舍也决定了最后的效果。一般模型的精细程度越细致,反应的时间越长。

虽然要将虚拟现实技术完全成熟地运用于新媒体艺术中还要有一段时间,但是纵观历史发展,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会推动艺术的发展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当然也不会例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新媒体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势必会成为未来主流趋势。可以想象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将提供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空间,让作品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虚拟现实技术》申蔚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新媒体艺术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马小翔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尹欣,男,汉族,江苏人,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与互动艺术。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