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从“大跃进”到新常态

2016-11-12 16:07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跃进监管金融

自“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全方位狂飙突进的野蛮生长,上演了一场行业“大跃进”。 然而新生的互联网金融非但未能如预想的那样显著促进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反倒越来越明显地构成了金融稳定的风险敞口。9月19日,“2016第三届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峰会”召开,与会专家表示,随着互联网金融全面合法化和监管主体明确化,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重新洗牌,精英时代将取代野蛮生长的草根盛宴。

互联网金融降温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从野蛮生长到低谷徘徊的转折波动背后,既有行业的周期变化特征,也有实体经济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压力变化的显现,更是自身定位扭曲的综合反映。

一是金融泡沫退潮。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借助民众的投资和投机热情,一路狂飙突进。但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盲目跟风式模仿,市场主体“鱼龙混杂”。在行业超常发展的背后,互联网金融中的泡沫成分开始发酵膨胀。当经济长期徘徊于下行周期,泡沫破裂,风险在某一时点集中释放,给行业发展带来冲击。

二是市场被庞氏骗局柠檬化。信息经济学中著名的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劣币驱逐良币。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无门槛、无监管,为诈骗活动变相提供了平台,导致行业乱象百出。行业整体声誉和社会形象断崖式下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安定社会因素。

三是寄生性模式阻碍其发展。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拥有海量的用户规模,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经营,所以收益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陷阱。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多是影子金融机构,不具备价值增长的实力和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资金“搬家溢价”的主体也会加快退化甚至消失,互联网金融产品盈利“寄生”的条件和基础将加快弱化与瓦解。

四是金融监管日趋觉醒。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问题的暴露,政府逐步跟进和提供监管资源。监管法规日益严苛,则部分平台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无疑将对其业务造成严重冲击。

五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缺陷暴露。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治理水平较为薄弱,与行业的快速发展情况不相称。行业乱象纷呈,反映出道德风险严重;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中介机构的专业程度相对较低,缺乏风控能力,易发各项经营风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安全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前瞻

中国互联网金融走过了野蛮生长的狂热阶段,正处于“寻路”的历史时期,面临重新洗牌的行业转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预期,其增长与发展将步入新常态。

首先,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将趋于理性,同时技术将加快演进。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标是真正实现点对点、端到端、个人到个人的金融服务。从此角度而言,P2P等均是过渡产品,并未真正实现低成本运作。未来,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和信息交互的基础设施则有可能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发展方向,VR、AR等技术也将快速渗透至互联网金融O2O模式中。

其次,随着新监管体系的重塑落地,互联网金融跨界、混搭的监管难题将得到缓解。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有序。此外,商业银行利润承压,需要互联网金融突破和提振,传统金融机构围绕互联网金融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主流。

再者,在经营模式方面,价值增值能力成为核心。只有找到既能发挥互联网自身成本和用户优势,又能摆脱单纯依附单一产品的“傍大款”做法,才能真正迎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真正繁荣。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从初期的用创新体验粘连客户阶段,发展为靠不断成长的增值能力支撑客户阶段。

实体经济是互联网金融生存发展的基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物质条件均来源于实体经济。中国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升级发展的助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应大力推动鼓励金融结构转换与实体经济相协调。现在正是行业洗牌、变革、发展的良机,随着监管升级、操作透明化、服务专业化,以及征信、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创新也会有更多可能,互联网金融也必将继续受到更多资本的青睐。

猜你喜欢
大跃进监管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监管
P2P金融解读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