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永不消逝的书信

2016-11-12 17:58胡澜
大学生 2016年18期
关键词:通知书师范大学新生

胡澜

盛夏未央,许多还没进校门的准大学新生们,早早就在微博和朋友圈里晒起了刚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个扁平化的时代里,文字和照片都被压缩成了二维码,朋友圈的点赞取代了线下聚会,逢年过节的寒喧问候也简化成了微信红包,眼看书信就要步了电报的后尘,封印在沉寂的历史博物馆里,但奇怪的是,每年夏天还是会有一封又一封的纸质书信,从各个大学的校园里,从不缺席地按时邮寄到准大学生们的手中。

录取通知书——这种不肯消逝的古老传统,无法被电子邮件或短信息所顶替,也无意打破次元墙进入虚拟空间。它以一种拒绝跟信息时代讲和的姿态和不可取代的地位,数十年来持续为千家万户带去或喜或悲的消息,也成为学子心中永不消逝的记忆。

寄送录取通知书这件事,在中国自古有之。古时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与古老的科举制度同龄。《儒林外史》中有名的故事范进中举,说的就是范进收到捷报时的事。当然,从古至今,录取通知书不是没有变过。比如说最近的变化,是寄送方式由平邮变成了快递,更加高效和快捷;通知书的内容也不再单一,多家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之外,开始在信封里装入了情怀。

2016年夏季寄出的录取通知书里,最“豪华”的莫过于北京大学的“开学大礼包”。除了通知书,邮包里还有一本《初入燕园》指南、一张《预习北大》光盘和一款叫做《英雄》的3D电脑游戏。这款游戏以北大的实地场景为背景,并将新生报到、开学典礼、社团招新等新生经历作为游戏的主线剧情,让新生在入学前,就能真正地“玩”转大学。

北大的邻居清华大学,文艺起来一点也不输北大。从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文青校长”邱勇就开始亲手为新生挑选名著作为迎新礼物,去年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今年则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校长还在录取通知书里写下隽语:“希望你们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还有以“水墨江南”为主题设计录取通知书的江南大学,一纸三折的通知书,仿佛古代的戏折子,装饰以云纹、水纹、莲花、墨梅等古典意象,淡雅别致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还有自10年前开始,每年都请来老教授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的陕西师范大学,其“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以力透纸背的劲道,声声敲入学生的心扉……

从这些各异的通知书里,可以读出各所大学不同的“人格”:北大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游戏大神,清华像低调内敛的文艺青年,江南大学撑一把油纸伞从小巷缓缓走过,陕西师范大学安居一隅默默习字,浑然不觉窗外又是一载春秋……这些大学的性格或含蓄或张扬,不是简单的分数线可以描绘,也无法等同于“文科”“理科”这些浅薄的标签,却都以窥斑见豹的形式,被一张录取通知书淋漓书写。可以说,早在进入校园之前,新生们就以阅读来自母校的第一封信的方式,与母校相识了。一书鸿信,与子神交,这样的体验当真颇有古风。

然而时代毕竟是在进步着的。不同于早些年单调的文书通知,大学这些年在录取通知书上花的心思越来越多,新生们也越来越愿意在网上晒出母校的“花式录取通知书”。这让许多网友惊觉:录取通知书变了,大学也变了!但其实,变的只是外表,不变的是内里红通通的喜庆颜色和散着墨香的方块字,年年岁岁,一如昨夕。学生们对于录取通知书的翘首以盼,也如大学对于寄送录取通知书的坚守,多年来不曾变化。甚至在可以上网查询录取情况的今天,很多学生还是觉得,即便早早查到了“录取”,却还是只有在收到那个印着大学名号和校徽的大号信封时,才真正觉得心安。

为什么一封录取通知书就能够这么轻易地挑动国人的心弦?不用说,这是因为录取通知书作为国考的结果,代表了准大学生们过往人生的总结和今后各自的起点,自然备受关注。

被东南大学录取的田媛,在见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扑面而来。除了对未来的幻想,高考前艰辛学习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就连喜庆的红色封面上仿佛也读得出“心酸”二字。田媛的心境,或许也是大多数高考生最普遍的感受。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为了得到这张珍贵的录取通知书,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夏暑冬寒的辛苦,经历了上干张试卷的洗礼,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模考的打击。这过程,有挣扎,有迷惘,有惊喜,还有柳暗花明。接过录取通知书的手总是感觉很沉,是因为通知书承载了太多有关高考、有关青春的复杂记忆。

也有人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比起高兴,更多的是不甘。同样付出了百分百努力的包敏,高考分数不理想。遭遇同样困境,有的人选择复读,用一年时间备战,试图再做一搏,但包敏选择了接受现实。在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她尝试着在入学之前打工补贴家用,却因为高考分数不高而无法获得家教和辅导老师的工作,只能付出体力劳动赚取不高的工资。但也正因为这样,她“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在入大学之前,就已经上了宝贵的一课。

其实,绝大多数人对于录取通知书的到来都是欢欣鼓舞的,但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录取通知书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不过数干元的学费,对于贫困生来说却是天文数字,为此,他们往往要在入学前凭自己的力量赚取学费,提前领略到了社会的艰辛。上文的包敏是一例,被北京大学录取的黄晓英也是如此。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她主动离家去往县城一家餐馆打工,只为给独自在外打工的父亲减轻压力。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只有知道这一点,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那些因家境困难而捉襟见肘的同学时,才能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歧视和嘲弄。

无论理想的录取通知书收到与否,惊喜与失落,都不是新生一个人的小事,而是牵动全家的大事。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金榜题名,与孩子一道“备考”,背后的努力甚至不输给考场上挥汗如雨的孩子。一位网名“喜妈妈小厨”的高考生妈妈就是这样一名幕后英雄。从女儿高考前100天开始,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喜妈妈小厨”每天用各式食材为女儿制作不重样的早餐,100天就有100种,每一天都美味可口、色香俱全。当她把这些早餐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上时,网友们纷纷为“别人家的妈”的点赞。最终,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大学,一家人的坚持总算是收获了美满的结局。

一纸录取通知书如此重要,考生为此悬梁刺股全力以赴,考生家庭也不惜以举家之力,掏空心思准备“爱心早餐”、为孩子报名各种“特训班”“包过班”,甚至花天价租“高考房”陪考。然而过度的重视,有时却会使得“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为了得到录取通知书不择手段,不惜触犯法律的禁忌。

在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不久后就闹得沸沸扬扬的“胶州考生被篡改志愿事件”,是给那些过度渴望录取通知书以至不择手段的人的一记警钟。胶州一中的应届考生常升,原本填报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志愿,却在学校公布录取结果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同班同学郭某故意篡改了他的志愿填报,使得原本分数高于郭某的自己“意外”落榜。眼看要被改写人生的常升在网上痛诉自己的经历,立刻引发了网友热烈关注和讨论。

这个对于社会的险恶尚一无所知的年轻人,短短几天,经历了震惊、愤怒、迷茫,甚至险些绝望。好在最后,陕西师范大学决定恢复常升的志愿并予以录取。8月6日,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发文写道,“错位人生终复原”,并请回老教授吕九如和耿征一起为他补写了毛笔手书的录取通知书。与常升有惊无险的人生相对的,是篡改他人志愿的郭某涉嫌犯罪被批捕。一念之差,一生之恨,两个年轻人被翻转的命运让人扼腕唏嘘。

猜你喜欢
通知书师范大学新生
入学通知书
工地上的他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50年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