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分析

2016-11-14 01:08付楠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论文素质教育改革

付楠



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分析

付楠

本文通过对9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进行内容分析,旨在通过分析这9种所刊载的研究论文来了解与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体育教学是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研究最多的热点主题。而在体育教学改革改革的研究中,"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又成为当中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多元化和立体化是近10年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趋势。

研究主题;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分析;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1.前言

本文选择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耀目总揽》中所公布的13种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与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的2007年版的《中文社会科学索引》中所共有的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共9种进行内容分析,旨在通过分析这9种所刊载的研究论文来了解与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上述9种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所刊登的有关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登记论文相关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2.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它将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通过对文献内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方面又易于计数的特征,从而能够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缺陷,达到对文献“质”的更深刻,更精确的认识。

3.3研究主题

3.3.1研究主题数量分布

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将每篇文章中出现的相关目标和议题进行合适的归类。我们通过利用文章的关键词和分析文章的摘要,必要时还通过略读文章全文来判断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希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结构性特征。十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关于我国体育教学的研究主题借鉴了《第三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选题指南》中的分类标准,又融合了陈建绩主编的《体育教学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中关于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的论述,并且听取了诸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文将各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细分(详见附录中内容分析编码表关于研究主题的分类)。

依照此分类,对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归类。原则上每篇文章只记录一个研究主题,若某文章研究主题不止一个的,则记录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虽然,我们的研究试图识别并确定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但是由于体育教学研究主题本身的多样性,使得研究对象中部分文章的研究主题仍然难以准确归类或者出现一些比较少见的题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其列入“其他”类。研究主体的数量分布详见表1。

表1 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主题数量分布

3.3.2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主题

认识李先生之前,我以为80岁会老得不堪,甚至觉得活到80岁是一种奢望;认识李先生以后,我发现80岁原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依然可以健康硬朗、精神奕奕,玩电脑、发微博、骑自行车逛曼哈顿等,并不比年轻人逊色。

仅从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我们还不能确定哪些是热点研究主题,因为这样没有考虑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因此我们仍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个研究主题的综合指数进行计算,按照综合指数大小对研究主题关注度进行排序。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出每个研究主题的发表论文指数W和论文被引频次指数M。为此我们将某研究主题发表论文数记作X1,论文被引频次记作Y1,体育教学研究的研究主题平均发表论文数记作X,平均被引频次记作Y,那么该主题的发表论文指数W1=X1/X*100,被引频次指数M1=Y1/Y*100。

表2 研究主题综合指数

第二步,计算出每个研究主题的综合指数K。为此我们将某个研究主题的综合指数记作K,并赋予发表论文指数W的权重值为0.6,论文被引频次指数M权重值为0.4,那么K=0.6W+0.4M。

最终,我们得到各个研究主题的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

虽然我们计算了各个研究主题的综合指数,但我们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数值去区分哪些是热点研究主题,哪些是非热点研究主题。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每个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本文将按照K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体育教学改革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分析。

4.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分析

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主题综合指数537.7,无论是发表论文数量还是被引频次都高于其他研究主题,是我国近10年来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研究最多的主题。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近10年刊出的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5年到2010年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最为热烈的时期,在之后2011年到2015年间,发表论文明显减少。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笔者通过对论文内容的分析,试图将繁杂的体育教学改革加以简化,将10年的改革进程作为一个整体,试图对改革的进程进行总结,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自己弄清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希望引出其他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近10年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主要热点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4.1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一个很突出的热点问题就是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陈小珍、李赵来、孙兵、周福贵、王小红、谢静月、 屈杰、隆胜军、李新等学者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小珍、李赵来(1998)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学生和教师的素质教育 ,他们认为 面对21世纪对人才规格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孙兵[2](1998)也对高校体育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周福贵、王小红(1999)认为“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由过去的‘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上来。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手,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这正是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的结合点”[3]。 谢静月 (1999) 对普通高校体育改革如何落实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教学改革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4]。 屈杰、隆胜军、李新 (1999)对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高校体育的教学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改革必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性的正确理解,是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5]。

表3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的年度变化

4.2“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于芳、刘定一、余平、孙竞波、贡娟、李晓红、曲宗湖、时立新等学者对“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于芳、刘定一(2000)认为“高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学与用的衔接点。大学生正处在身心较为成熟的青年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此,在校期间,我们应力求不断增强其体质,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参与体育,并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能自觉地锻炼一辈子,为社会健康工作一辈子”[6]。 余平、孙竞波[7](2000)对培养终身体育的意义和措施进行了探讨。贡娟、李晓红(2000)认为“21世纪高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8]。曲宗湖(2000)认为“21世纪的高校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高校21世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9]。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如何才能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呢?时立新(2002)认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通过增加学时来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够现实,应该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贯穿于体育课教学始终,在室外课教学中应强调和重视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进行体育与卫生保健、运动项目的健身作用等知识介绍,以弥补室内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时间的不足”[10]。

4.3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其它问题

陈琦(1998)提出了我国的体育教学必须由“运动技术教学”向“健身知识技能教学”转变的观点:“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单靠体育教学也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11]。

葛毕敬(1999)提出了在高校实行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设想:“高校健身俱乐部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是健身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要使广大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以往体育的观念,改变过去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模式,体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就需要建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新体系”[12]。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王港、吴铁桥(2000)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入CAI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对于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

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14](2002)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议进行相应改革。

4.4多元化和立体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开始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学者们所研究的问题更加细化,更加深入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张细谦(2002)认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关注社会制约因素,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15]。孙再玲、翟立武[16](2003)两位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教育观要求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高斌、徐明欣、李瑞年、王秉彝(2003)也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突破单一量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评价发展”[17]。杨展如(2003)提出了“自选型”体育课的概念,“自选型”体育课的基本理念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教学新的格局,让学生真正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发挥个性,使他们对体育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18]。秦百里 (2004)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他指出:“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多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轮换的形式,虽然整齐有序,便于管理,但在组织形式、规范和要求上,无处不显示出‘一致’、‘集中’和‘服从’。学生对这种形式化、统一化的体育课的学习,容易产生厌倦,不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19]。

5.小结

10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是一个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上的深化和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对体育教学认识的深化,表现为体育教学观引导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待体育教学,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效用的多元价值载体,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技能,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健康生活方式。这种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体育教学的热情,促使人们更自觉地更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可能促使人们开发出更多的体育教学项目,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教学认识上的深化导致了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又导致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变化。

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是一个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近10年的体育教学改革进程是前后连贯的整体。改革带来了空前的进步,但改革进程远未完结,而统率进程的是改革的主题。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解决。

[1] 陈小珍,李赵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学生和教师的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77-79.

[2] 孙兵.试论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1998,(10):96-98.

[3] 周福贵,王小红.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4):105-106.

[4] 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9,(7):70.

[5] 屈杰,隆胜军,李新.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7):89-90.

[6] 于芳,刘定一.“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0,(1):96.

[7] 余平,孙竞波.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改革大学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4):93.

[8] 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22-24.

[9] 曲宗湖,刘绍增,邢文华.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

[10] 时立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8-99.

[11] 陈琦.对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8,(2):53-54.

[12] 葛毕敬.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组建健身俱乐部[J].体育学刊,1999,(6):125-126.

[13] 王港,吴铁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体育与科学,2000,(1).59-61.

[14] 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225-227.

[15] 张细谦.从国外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看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2,(2).10-12.

[16] 孙再玲,翟立武.“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81-82.

[17] 高斌,徐明欣,李瑞年,王秉彝.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6):77-80.

[18] 杨展如.“自选型”体育课与“电子卡”式教学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166-167.

[19] 秦百里,韩敬全,郑彬.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4,(6):91-92.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3.045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C0004)。

付楠(1983.11-),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讲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猜你喜欢
论文素质教育改革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