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师

2016-11-14 22:15姚赛男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5期
关键词:实践者读的书过瘾

姚赛男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目前手头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迷失的灯》《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和他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为什么如此偏爱他的书呢?原因有三:一为同一学科,且前辈是教学园地的实践者与探索者;二是作为教育领地的圣者,他言行一致;三是他的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支撑,但句句点到教育教学的穴位,读得过瘾。

杨绛曾说:“迷茫是因为你读的书太少却想的太多。”当教学上遇到迷茫,遇到不解,突破不了的时候,其实也是因为读的书太少。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难点也是重点,对于自从中学毕业就再也不在作文纸上爬格子的教师来说更是只有可怜的几条理论在课上卖弄,所以感觉千辛万苦却颗粒难收。所以,对语文教师一定要写下水作文的要求,虽然不敢力挺,因为自己也无法写好每一篇应试作文,但是适当地“下水趟趟”还是对自己的作文教学有相当的益处。“我是教师,也是个写匠,对此可能有比较深的体会”,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法就是学习学科知名前辈的教法,哪怕依葫芦画瓢地学,教着学着就有了自己的体会了。《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就是我反复学习和研究的一本有思想且很实用的书:(一)有思想指他认为“听说读写,‘想最重要,学生缺乏自由的思想,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那么任教师如何辛苦都是白搭”。他认为,作文教学的起点从来不是刻板地指导如何去写,而是要启发学生为什么要写,如何让自己的思维一步步深入下去,如何让生活都来到你的笔下。他认为作文教学的成功,不是有几个学生在高考中考了几个60分以上的高分,而是他的学生“发现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知道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心灵,未必非要看作是不朽之盛事;通过写作,他们知道世上的事没有那么简单,同样,世上的事也未必有多复杂;因为学写作,他们爱生活,爱人生,关注天下风云,也关注柴米油盐。”够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早已超出了俗世的要求,这样的学生难道还害怕考场的800字?(二)很实用是指书中都是他实际的做法,没有包装,没有修饰,原汁原味,如何去想的,如何去做的,为什么如此做,都在书上写着。可以照搬,也可以改良,但肯定时间一长,看书的人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操作的经验,也就成了一个思考者和实践者。而阅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样一本书,会发现他所说的别人可能都经历过,可是从来没有在意过,也就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所以从此会立志要做一个敏锐的师者,“东鲁春风吾与点”是极高的教育境界,也是极难达到的。

曾惊闻这样一个判断:教育是中国最落后的一个领地,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认真翻看《迷失的灯》,过瘾的同时也深感悲哀,过瘾的是他用直言不讳的写作态度与风格揭露了教育界诸多违背教育规律和师德师风的事件,悲哀的是有时自己也是他笔下批评、不屑、鞭挞的“他”“她”,但我仍愿意阅读他的书籍,仍愿意敬佩和朝拜这样一位教育圣者。曾经在高考阅卷时问过一位南师附中的教师,他真的是那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吗?领导不是很讨厌这样的刺头吗?怎么不把他给调走呢?那位教师说,他从来都是如此,无人可以改变他,相反他影响了许多人,凡是有点教育良知的教师都会以他为榜样,逐渐纠正和改掉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领导怕他的眼光,怕他的笔杆子,所以非常尊敬他,也不惹他,哪怕是被他批了。问过以后我想,正义之人无人能摧,关键是他的人品、教品、师品折服了领导们和同事们。

原来只以为,只有农村学校才一直贯彻所谓的“抓高考要抓出血来”的“县中模式”,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违背教育理念,让人深恶痛绝,殊不知大城市如省会南京也是如此。只有每位教师都努力“不跪着教书”,都关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教育才会让学生向快乐成长的方向奔跑。

猜你喜欢
实践者读的书过瘾
向内激活 向外创造: 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六一儿童节, 我们来荐书
实践哲学的检证者理论
率先“实践者”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科学家—实践者”训练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吃火锅喽
哈哈哈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