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学习过程突出知识本质

2016-11-14 22:01邱恭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枚举问题

邱恭志

[摘 要]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教师的教学若能突出知识的本质,那么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枚举 问题 操作比较 开放问答 多向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0

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它们往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若能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枚举”一课教学为例展开探究。

片断一:理解概念

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周长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2:周长22米是不变的,可以推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一定,即长+宽=11(米)。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问题?

生3:用22根小棒摆(围)出不同的长方形。

生4:摆出长方形后记录长与宽是多少,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长+宽=11(米),再计算出面积各是多少。

……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真正读懂问题与以往常规问题的不同或特殊之处,并在已有知识体系中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一一列举策略便自然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片断二:掌握方法

1.列举可能的解

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接下来,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策略来研究一下,可以用小棒围一围,也可以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然后把不同的情况整理到表格里。(在学生探究新知后,师组织学生分析与交流)

师:你是怎么列举的?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明白虽然路径、角度不一样,如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列举、长的米数从大到小有序列举等,但都做到了有顺序、有条理的列举,领悟到列举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师: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有优点,哪些有缺点?请你指出来并修改。

生1(出示下表):有序。

生2(出示下表):有顺序,但有遗漏。

生3(出示下表):无顺序,眼花缭乱。

……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对比中辨析、优化与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列举有序性的意义建构,逐步领悟到列举的关键是做到有序,明白只有做到有序,才能让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2.验证出正确的解

师(出示下表):观察格表,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

师生(小结):因为长和宽不一样,所以面积就不一样。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师改例题如下:“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是36根木条围长方形花圃呢?)

师:能否把摆小棒、画图等方法放在头脑里想象,经过头脑整理后再填表列举?请同学们试一试。

……

【设计意图:从摆小棒、画图等列举到填表列举,动手的成分少了,动脑的成分多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处理好从直观操作到填表思考的过渡,从无序列举到有序列举的改进,从“有形”整理到“无形”整理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片断三:学会运用

练习A: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会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会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间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练习B: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1)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梅山小学有一个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城西广场是1路公共汽车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公共汽车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4分钟发一辆车。2路公共汽车6时3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公共汽车几时几分第一次同时发车?

(4)四年级同学准备制作160个灯笼庆祝国庆。已经做了76个,剩下的分给28个同学去做,平均每人要做多少个?

……

课后思考:

1.在开放问答中,凸显知识本质

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指将问题所有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答案。如上述教学中,教师提问:“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大问题”,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足的探究空间。生1“周长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我们明确枚举的对象;生2“周长22米是不变的,可以推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一定,即长+宽=(11)米”,让我们明确枚举的范围;生4“摆出长方形后记录长与宽是多少,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长+宽=11(米),再计算出面积各是多少”,让我们明确枚举的判定条件,从而凸显了枚举这一概念的数学本质。

2.在操作比较中,掌握学习方法

在确定枚举的对象、范围和判定条件之后,就要一一列举可能的解,并验证是否是问题正确的解。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创设了四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是用36根木条围长方形花圃呢?”通过问题,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摆小棒、画图等列举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很多局限性,必须突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课堂教学进行到此,学生优化学习方法的欲望被激发了,提升了数学思考的水平。

3.在多向训练中,学会灵活运用

列举作为一种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两个维度设计训练:一是在学生初步学会表格列举后,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其他的列举方法,使列举更加方便、有效;二是可以设计题组练习,让学生灵活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列表和画图的策略,现在又学习了一一列举的策略,我将这三部分习题混合选编,让学生快速判断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快速地辨析出问题的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方法)解决问题,才能说学生具有策略意识,策略的学习才真正达到目的。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枚举问题
基于理解性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研究
一种高效的概率图上Top-K极大团枚举算法
复合匀质块排样方式及其生成算法
数组在处理枚举无规律数据中的应用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基于太阳影子定位枚举法模型的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USB开发中易混淆的概念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