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思考

2016-11-14 22:01周鸿鸣李中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

周鸿鸣 李中林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数学开放性问题,通过条件、结论、策略等的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 思维 深刻性 全面性 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34

长期以来,由于数学具有逻辑性、演绎性、封闭性等特性,所以课堂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封闭性问题的教学和练习。诚然,这些条件完备、结论确定、解题策略固定的封闭性问题,虽然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化知识结构,但也容易让学生以机械的方法代替思维活动,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代替知识的主动构建。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读懂教材、活用教材,又要读懂学生、放手学生,在一些问题情境中提出难易适度的开放性问题。这些开放性问题,或条件不必要,或没有确定结论,或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创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相对于封闭性问题的充要条件,条件开放题有条件不足、条件选择等形式。学生在审题时需要提取必要的条件,不用或少用一些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条件不足

开放性问题(1):八戒化缘得到19个桃,他先偷吃了一部分,然后剩余的桃刚好够师徒4人平分。请你算算,八戒偷吃了几个桃?

此题是在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后设计的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本题中,给出的条件不足以确定八戒偷吃了几个桃,大多数学生会用19÷4=4(个)……3(个)来解答。也就是说,八戒偷吃了3个桃,带回16个桃,师徒4人平分,每人4个。于是,我追问:“确定八戒只偷吃了3个桃吗?会不会嘴馋再多偷吃呢?”学生听后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反馈:八戒可能偷吃3个、7个、11个、15个桃。我再追问:“八戒偷吃3个桃,7个桃,11个桃……师徒每人得到的桃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领悟:师徒每次分得的桃相应减少一个。最后,我予以点拨:“八戒偷吃的7个、11个、15个桃,在除法算式中不是余数,因为如果八戒只偷吃3个桃的话,师徒四人还可以多分桃的。”

2.条件选择

条件可选是指问题中的一些条件具有可选择性,即解题时一些条件可以选择用,一些条件根本不用。

开放性问题(2):600个零件,师傅单独做20天完成,徒弟单独做30天完成。师徒两人合作,多少天完成?

思考:此题是学生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可以看成归一问题,也可以看成工程问题。

看成归一问题的解法:

600÷20=30(个) 600÷30=20(个)

30+20=50(个) 600÷50=12(天)

看成工程问题的解法:

把这600个零件看作单位“1”,1÷(1 / 20+1 / 30)=12(天)。

采用看成归一问题的算法,600个零件是有用的条件;采用看成工程问题的算法,600个零件是多余条件。

开放性问题(3):工程队有6名工人,4天一共修路960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学生容易受“6名工人”这个条件的干扰,列出960÷6=160(米)的算式,也容易列出960÷4÷6=40(米)的算式。事实上,“6名工人”这个条件在此题中完全没用,正确列式应为960÷4=240(米)。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条件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打破题中条件全用的僵化思路,抓住问题的本质,高效、简洁地解决问题。这种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论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开放性问题(4):游乐园售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40元。有27人去游乐园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该怎样买最合算?

解法①: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27=135(元);

解法②:先买2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2×40+5×7=115(元);

解法③:买3张团体票,花30×4=120(元);

解法④:买票时请3位游客一起来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4元钱,这样只花30×4-4×3=108(元)。

结论开放题的特点是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全面地分析思考,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探索出不同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同时,教师如能将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策略开放,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我揭示课题后呈现情境图,请学生回忆上次逛超市花了多少钱。我边倾听学生回答,边在黑板边上随机板书86、42、36、49、28,并问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你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列出86-42、49-28、86-49、42-36等算式,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

师:我们选“76-1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有的说47,有的说37)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1:因为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

生2:他的意思是把19分成10和9,先用76减10等于66,再用66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4:因为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用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有谁没听懂?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

传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解答往往只满足于一种解法,思维受到了制约,产生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应该并存而不是互相排斥:第一,开放性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应为学生熟悉的,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第二,开放性问题应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对开放性问题作出解答;第三,对于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获得多种解答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解答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
游戏治疗在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
新型储换热系统在热电联产电厂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基于SVD可操作度指标的机械臂灵活性分析
更纯粹的功能却带来更强的灵活性ESOTERIC第一极品N-03T
信号全面性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让经典不再遥远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对教学的作用
儿童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