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的“计量单位”教学新探索

2016-11-14 22:01曹俊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量感有效学习计量单位

曹俊

[摘 要]“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量,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年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造矛盾,创设有效学习;主动经历,掂出质量观念;选择材料,促进有效学习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建立量感。

[关键词]计量单位 量感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1

“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用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有明显的感知。量感作为一种感觉,教学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量感意义的建构。

一、制造矛盾,创设有效学习

长度单位的教学通常是让学生经历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找身边具有典型性的物体来记住这些长度。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10米、100米入手,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进行推理,有序地建立“千米”这个较大单位的认知过程。

师:(课件出示200米的跑道)同学们,如果要在操场上走1000米,你认为要走几圈?

生1:1000里面有5个200,因此要走5圈。

师:嗯,昨天我听到有个同学说,他走1000米只用了2分钟,你认为对吗?

生2:不可能吧,1000米要走5圈,怎么可能只用2分钟呢?我每天走100米都要用2分钟。

师:生2告诉我们走100米要用2分钟,那么走1000米就要用多长时间?

生(齐):要用20分钟。

师:现在你觉得1000米怎么样呢?

生(齐):太长太长了。

该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制造学习的矛盾,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走1000米要用20分钟”“1000米太长太长了”等量感。

二、主动经历,掂出质量观念

“千克与克”是学生认知质量单位的“种子课”,在教学中,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为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生活中的那么多秤。现在请拿出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你觉得1千克有什么感觉?

生1:1千克有2斤,我觉得有点重了。

生2:我觉得不怎么重。

师:每个同学对1千克都有不同的感受,现在请你记住这个感觉,再掂一掂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每个小组找出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并用电子秤或盘秤进行验证)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都是这么大,那你估一估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呢?

生3:3个。

生4:4个。

(用盘秤验证得大约要4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师:这里有另一个苹果,你觉得1千克有几个这样大小的苹果呢?

生5:比刚才的苹果小多了,我猜有7个。

(用盘秤验证得大约要6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师:同样都是1千克的苹果,大的苹果数量就少,小的苹果数量就多。

该案例中,教师创设了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还帮助他们积累了估计物体质量的活动经验。

三、选择材料,促进有效学习

“面积单位”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基础上的深入学习,也是学习体积单位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选择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材料,让学生在想象和纠错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师:课本中是怎么规定这些面积单位的呢?

生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你都记住了吗?请你在白纸上画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

(学生在白纸上画,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你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比较一下,你画得怎么样?

师:现在我们请画得最接近1平方厘米的同学来说说他有什么妙招。

生2:我觉得1平方厘米和我的手指甲面差不多大,我就按着这个大小画。

师:哦,原来有这种好办法。我们把1平方厘米在指甲上比划一下,哪个手指甲面最接近1平方厘米?

生3:大拇指的指甲面最接近1平方厘米。

师:那画得接近1平方分米的同学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4:我知道我的1拃是1分米,先用1拃画出4条边,就是1平方分米了。

该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记忆、想象、操作、对比、修正,在对比中真正反映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掌握情况,在不断地纠正中实现了学生头脑中文字描述和图形描述的对接,这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量感有效学习计量单位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