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玩陶
——“无禅堂壶·祥云九段”创意设计与制作述评

2016-11-15 09:29朱亮亮
歌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祥云宜兴紫砂壶

●朱亮亮

大隐玩陶
——“无禅堂壶·祥云九段”创意设计与制作述评

●朱亮亮

一、文人玩陶,悠远绵长

制陶是原始人类在不断适应自然,突破自我的社会生产过程中达到的某种观念与一定技能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改变了现有物质的技术性变化;另一方面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和追求,从而体现出原始人类的记忆能力和审美准则的根本性变革。陈绶祥先生在有关彩陶艺术研究的论述中指出:“制陶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最重要的创举,是人类依靠自身力量创造新材质的第一次根本性革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掌握制陶的民族之一,并且有着最早关于制陶的记述。在《周佚书》中,就有‘神农耕而陶’的记载,先秦时代《墨子》艺术中也有‘陶于河滨’的描绘,相传黄帝时代,就有了专门掌管制陶的官员‘陶正’。”①陈绶祥:《遮蔽的文明》,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第89-90页。可以说,中国人对于陶器的认知与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讲是历史最悠久、品质最精良、创新最持续的。

宜兴的紫砂壶艺术作为唯一将工艺与美术、玩赏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不但延续了原始人类对于物质技术的改进和智慧才思抒发的历程,而且在当代随着文人书画家的介入使得其不断突破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玩赏境界。陈绶祥先生在1989年首次提出“新文人画”的概念并持续举办了十年“新文人画展”,就是要在新的时代,唤醒中国绘画新的题材、新的图式以及新的格调。我们来看一下陈先生1992年于兰州所写的《新文人画歌》:

新文人画歌

画以文人名,人自天公设;

人文化天工,画人寸心折。

文自心中出,天地亦万测;

测也不堪测,折也何必折。

文心生万象,丹青究玄黄;

一画出神去,通情理亦彰。

新法复故技,行道当自强;

匪为论短长,祗莫负春光。

——1992年于兰州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绶祥先生所提出的中国画改革是站在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阐述的。简言之,就是要从天地万物的气象出发,以丹青去描绘文心与人心,无论是古法还是新技皆可运用。那么,陈绶祥先生与宜兴的紫砂艺术结缘也是由来已久了,从最早带领新文人画家到宜兴采风,到与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吕尧臣、鲍志强的合作,再到此次“祥云九段”壶式的创意设计,都与“新文人画”的当代文化弘扬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无禅堂壶·祥云九段”将突破以往单一的壶型创意与书画装饰,是当代文人玩陶的壶型与装饰全方位的合作,以及当代文人壶的至高境界与文化意涵的最佳诠释。

二、祥云九段,蕴藏丁蜀

要创意设计并制作出一套能够代表当代文人壶至真品质作品是需要艰辛付出和全心投入的。陈绶祥先生在其所撰《“无禅堂壶·祥云九段”赞》的注中所述:“庚寅思虑,甲午成行;丙申圆德,以促世评。”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记录了“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紫砂壶套组(式)的创作过程。

这套紫砂壶的创意设计最早源于2010年秋天,陈绶祥先生到宜兴参加一次艺术写生及画壶采风活动。也正是在那次活动中,陈绶祥先生由李昌鸿大师推荐参观了沈美华紫砂艺术工作室,并为其精巧、细腻的壶艺所吸引。更为难得的是,陈绶祥先生在与沈美华深入交谈之后,为其孜孜不倦执着于紫砂壶的创作与巧思所感动,并当场接受其为入室弟子(她是陈绶祥先生在紫砂壶界接收的仅有的两位女弟子之一)。也正是在这样的书画与紫砂的机缘撮合之下,开始了“祥云九段”壶式的探讨。当时,我陪同陈绶祥先生参观中国紫砂博物馆和前墅古龙窑途中,谈起清末以来,特别是近代诸多书画艺术大师纷纷来到宜兴与紫砂结缘,并开始了书画与紫砂壶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时任溧阳知县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即“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这之后的近代海派名家吴湖帆、唐云、江寒汀、陆俨少、谢稚柳等与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朱可心、周桂珍等的合作蔚然成风。其中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江寒汀画的《大石瓢壶》在北京2015年东正拍卖会中以2817万元成交,创下了紫砂壶的历史最高拍卖纪录。这说明文人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创作,无论是在紫砂壶的造型创新上,还是文化内涵上,抑或是经济效益上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陈绶祥先生随即提示我说,“当代画坛我所倡导的‘新文人画’已经形成了一股改革并推动中国画前行的力量;那么,紫砂壶界似乎迟迟未有令人振奋的创新理念和作品。我们来玩一把,如何?”当时我以为陈绶祥先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而已,并未特别留心。不曾想到,陈绶祥离开宜兴之后的一个月便给我来电话,说他准备与沈美华合作,设计制作出一套超越以往所有文人书画家与紫砂壶合作的作品,连名字都想好了——“无禅堂壶·祥云九段”。之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在陈绶祥老师的指导下,我则几次将其手绘的壶型图和设计文字拿到宜兴与沈美华沟通。沈美华随即开始了“祥云九段”壶型的创意设计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的修改调整。

图1 陈绶祥先生刻绘“无禅堂壶·祥云九段”

图2 “无禅堂壶·祥云九段”刻绘完成(前一:陈绶祥,后排从左起分别为朱亮亮、沈美华、佘荣飞)

直到2014年秋,时隔四年之后,12月29日陈绶祥先生来到宜兴丁蜀镇富贵金沙紫砂艺术馆,暨沈美华紫砂艺术工作室,合作商讨设计制作“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紫砂壶套组(式),并最终确定作品的设计、刻绘为陈绶祥先生(见图1);制壶为沈美华女士;创意、策划为朱亮亮、佘荣飞。其后,随着“祥云九段”壶型基本成型,我们邀请陈绶祥先生来到宜兴沈美华紫砂艺术工作室对壶型进行最终修改及确认(见图2)。最后,直到2016年7月初,陈绶祥先生再次来到宜兴,在沈美华制作完成的“祥云九段”壶坯上进行了九种各异花卉的刻绘装饰,并完成了“无禅堂壶·祥云九段”长卷(壶坯上刻绘的图案都事先在此长卷上完成水墨稿,题写“无禅堂壶”引首,见图3)。功夫不负有心人,后又经过半个月左右的烧制和整口,“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紫砂壶套组(式)终于完成,即将面向紫砂艺术界正式发布。回顾创作历程,我们没有辜负陈绶祥先生的倾心付出,并按既定计划顺利完成。

图3 陈绶祥先生题写“无禅堂壶”长卷引首

三、无禅堂壶,文之极也

这是当代新文人画领军人陈绶祥先生首次以自己的堂号“无禅堂”用于紫砂壶艺术的设计与创作之中,其合作的紫砂壶艺家是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沈美华女士(中国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遽华的侄女)。这套“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紫砂壶在创意理念和制作实践过程中由陈绶祥先生全程主导并参与其中,在宣纸上毛笔手绘每一把壶身的装饰图案和文字,并刻绘于紫砂壶坯之上。陈绶祥先生还亲笔撰写《“无禅堂壶·祥云九段”赞》,可谓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全文如下:

“无禅堂壶·祥云九段”赞

注:庚寅思虑,甲午成行;丙申圆德,以促世评。

庚寅三秋,予客阳羡,为无禅堂造壶。思举世弄陶,至今为阳羡独创陶之至境。为此中华人文,不宣于世而死不瞑目。借无禅堂与吾国文化之企机,思为“祥云九段”壶式,又收女弟子沈美华共商,以立品格为序,予亲制型而绘饰,又请亮亮、荣飞弟子辅助,更作四字谒语成论无禅堂、论壶、论茶、论品茶四章,结而为文,隐三字中为别意,《赞》曰:

道本无极,阴阳互现;生能体道,乾坤乃奠。

释借禅机,本体发思;无物有心,情欲缘因。

儒学堂正,平和处事;信古追远,遂成人世。

共置壶中,且釀且烹;壶中日月,可喻心身。

壶乃祥瑞,盘古同生;吞吐具德,有律有伦。

霞呵云护,易行思能;五色俱备,紫气独存。

形容九转,天地人文;水火相激,玉质金声。

既成段落,饮食为尊;五味皆觉,首推清醇。

古茶稀有,木本叶身;神农未尝,女娲不焚。

万劫世间,尽得天真;颖领解悟,苦涩人生。

遂将珍味,化作永恒;晒焙烘酵,为获精神。

评泉品茶,煎泡皆能;悬壶济世,礼教大成。

茶内藏玄,平常可珍;大道若水,荡荡汶汶。

置壶之中,三教共生;修身养性,起落浮沉。

君求福祉,借壶能养;得闲身心,德善如常。

唯新旺业,心正兴邦;执壶一笑,福寿绵长。

诚如陈绶祥先生所言:“其目标是超越所有前辈中文人书画家参与紫砂设计与创作的成果,在紫砂壶的样式、壶身的装饰图案、题字以及整套紫砂壶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寓意上超越‘曼生十八式’”①陈绶祥先生于2014年12月19日在宜兴沈美华紫砂艺术工作室商讨“祥云九段”壶式时对笔者所言。。作为“无禅堂壶”的首款(套)紫砂艺术作品,无论是其创意理念、壶型设计还是装饰图案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历史底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立意“祥云”,化作“九段”

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间,九为至尊,被奉为最大、极限。所以,陈绶祥先生所设计的“祥云九段”壶式并非是单把的紫砂壶,也非传统的“一壶四杯”的制式。而是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组合而成,即三三得九,谓之“九段”。具体而言:其主旨是“以天、地、人为宗主,以三生万物为衍路,故生九段之说”。(1)天段:三把以“天圆”之型统之——浑天,“万辟为浑”;容玄,“同谓之玄”;载常,“天行有常”。(2)地段:三把以“地方”之型统之——素方,“素问为大”;丰物,“厚德载物”;静土,“土静大德”。(3)人段,三把以“活心”之型统之——明德,“在明明德”;至善,“止于至善”;唯新,“岁月唯新”。首先从数与质的范畴上取“极限”,以此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全部;其次,“祥云”之意是主题愿望和客观现象的结合体的象征——“祥”是一种主题愿望中的意念,而“云”是客体实像中的意向。二者相合之“祥云”表现出的即是中国人哲学精神层面上的和谐与完善。所以,“祥云九段”突破并超越了以往紫砂壶作品能够涵盖的数量上的极限,又打通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隔阂。

(二)假花卉比德自然,以壶身传于世间

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合作最为常见的就是在壶身上设计图案和书法绘饰。陈绶祥先生的此次创作既然要超越以往,就要有所创新突破。他分别选取了“郁金香”“兰花”“牡丹”“竹子”“牵牛花”“荷花”“水仙”“百合”“梅花”九种花卉进行壶身的装饰,并分别题写壶名:“载常”“容玄”“浑天”“静土”“素方”“至善”“丰物”“唯新”“明德”。除了古人常用的比喻君子的花卉——竹子、梅花、兰花、荷花之外,陈绶祥先生用了前人从未用过的花卉——郁金香、牡丹、牵牛花、水仙、百合,彰显其大胆选取、用心比德的喻意所在。其中的郁金香、水仙、百合还是外来花卉品种,凸显其中西结合之巧思所在。进一步来看,陈绶祥先生所设计的九把紫砂壶的款式,在“天段”“地段”“人段”三式中都有圆型、几何型、仿生型壶身,而且段泥、绿泥、紫泥三色各异。这正与其创意的天地人三界合一、自然与人性的和谐相辅相成,以达到“祥云九段”包容万象、汇通天下之意。

(三)通“儒、道、释”三教,品“壶、茶、人”百味

紫砂壶艺术之所以数百年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除了壶身自然的美感与雅致之外,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是关键所在。画坛都知道陈绶祥先生的堂号为“无禅堂”,但是真正知晓其含义的为数不多。其实“无禅堂”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意思。具体而言:“无”代表道教,讲究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禅”代表佛教,讲究悟本清源、参透禅机;“堂”代表儒教,讲究积极入世、大隐于朝。所以三字合成“无禅堂”之意在于三教合一,至真至极。由此,以“无禅堂”为纲领,设计而成的“祥云九段”壶式就是打通“儒道释”三教的界限,在紫砂壶界领衔视之。上文所举陈绶祥先生亲笔撰写《“无禅堂壶·祥云九段”赞》中更是以“论无禅堂”“论壶”“论茶”“论品茶”四章结成《赞》文以释之。紫砂壶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是人类玩陶的极致代表。茶是中国人的必备饮品,可以解渴、去毒、治病,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用紫砂壶泡茶饮茶又能养身、养性、养情。所以,这套“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紫砂壶套组(式)真可谓是融通了“儒道释”三教,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咸百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紫砂壶套组(式)是陈绶祥先生呕心之作,喻意深远又意味悠长。最后,借用陈先生在《赞》文中的藏头诗(每一段的第三个字连接而成)来作总结和祝福最合适不过了:“无禅堂壶,祥云九段;稀世珍品,藏之福旺”。

朱亮亮,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祥云宜兴紫砂壶
祥云拂郁 仙禽告瑞——《瑞鹤图》与宋徽宗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奥体祥云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