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6-11-16 20:12刘雅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中药灌肠效果观察护理

刘雅丽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细菌性痢疾采用中药灌肠治疗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细菌性痢疾患儿80例,均为我院儿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均采用中药灌肠方案治疗,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40)与依据患儿特征,行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细菌性痢疾患儿止泻时间、退热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或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细菌性痢疾患儿,在行中药灌肠时,加强全面、整体护理,对加快病情康复,提高护理水平意义显著,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灌肠;小儿细菌性痢疾;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2

儿科肠道传染性疾病领域,细菌性痢疾发生率居较高水平,临床以黏液脓血样变、发热、里急后重、腹泻等为主要表现,对患儿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影响。受近年抗生素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的影响,西医治疗本病效果欠佳,而采取中药灌肠方法治疗可阻碍毒素吸收,利用肠道清洁,对促进病情康复意义重大[1]。同时,加强中药灌肠中的整体、全面护理干预是确保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护理要点及效果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细菌性痢疾患儿80例,均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相关诊断标准符合,痢疾杆菌经大便培养呈阳性,患儿家属均自愿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签署。排除有严重全身毒血症状、高热惊厥有感染性休克伴发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1±1.2)岁,发热伴白血胞增高22例。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3±0.9)岁,发热情伴白细胞增高21例。组间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中药灌肠方案治疗,即取生理盐水开展清洁灌肠操作后,将黄连素1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10 mL中稀释,并给予灌肠,2次/d,每次保留时间为30 min。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案,包括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予以低脂、低蛋白饮食,密切监测生体征等。观察组重视依据患儿身心特征,行整体、全面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患儿以学龄前儿童多见,缺乏自制能力,配合治疗难度较大,且易对灌肠操作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使正常的医护过程受到影响。护理人员需热情主动与家长交流,就本病的基础知识、采用中药灌肠的目的、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配合要点等耐心细致讲解,以保障各项环节顺利进行。给予患儿更多关心和爱护,可适当准备一些儿童刊物、玩具,以转移其注意力。针对幼儿,善用抚触干预,针对年长儿,建立有效沟通,讲解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使患儿安全感增强,保持平稳心态,进而提高遵医

依从。

1.2.2 操作干预

灌肠宜安排在患儿排便后进行,2次间隔宜>8 h,各项动作均需轻柔,以减轻患儿不适。对插入管道的长度正确掌握,以使肠黏膜所受刺激最大程度减少,避免患儿出现有便意的情况,为药物保留创造条件。灌肠过程中需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若有剧烈腹痛、大汗淋漓、脸色苍白等症状出现,操作需立即停止。为防烫伤,灌肠药液不宜过热,同时亦需避免过冷,以防对肠道形成刺激,使排便次数增加;需选择粗细适宜的灌肠管,为防交叉感染,应用一次性灌肠管和注射器;结束灌肠后,需加强肛周的清洁干预;嘱家属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宜选择易消化、少渣、细软、清淡的食物,寒湿困脾者饮食宜温热,热毒炽盛者需暂禁食[3]。

1.3 环境干预

对于细菌性痢疾患儿,在实施中药灌肠时,肛门为裸露部位,故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敏感特质,需注意保持环境卫生,温湿度适宜,降低感染风险。

1.4 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同时,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患儿或家长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80分为及格。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录入SPSS 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选取的细菌性痢疾患儿止泻时间、退热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或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小儿细菌性痢疾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因此群体的特殊性,在临床治疗时,除需对治疗方案恰当、精准选择外,全面、整体、合理的护理也为保障预后的关键[4,5]。患儿心理尚未成熟,在行中医灌肠时,易有焦虑与恐惧感产生,不利于操作的实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重视心理干预,与其或家长建立良好沟通,给予爱护及关爱,可增强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遵医依从,对提高治疗效率意义显著。另外,本病属胃肠道传染病,保持患儿、医疗环境的卫生清洁对促进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在重视正确操作的同时,避免再次感染,可缩短病程,加快患儿好转。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选取的细菌性痢疾患儿止泻时间、退热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收治的细菌性痢疾患儿,在行中药灌肠时,加强全面、整体护理,对加快病情康复,提高护理水平意义显著,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荣.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144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3):20.

[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1995.

[3] 张艳玲,郭九叶,宁慧娟,等.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诊断及利福昔明的疗效[J].中国医刊.2013,48(1):85-86.

[4] 丁春花,卢小青,黄丽娇.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81-782.

[5] 李彦春.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543,546.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中药灌肠效果观察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中药灌肠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