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2016-11-16 02:09
北方音乐 2016年17期
关键词:小节旋律声乐

田 丹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安陆 432000)

儿童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田 丹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安陆 432000)

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形容歌唱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得比乐器,比雕塑,比图画更美,更自然。声乐不仅是用语言来表现,它还配有感动人心的音乐旋律来解释,声情并茂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声乐艺术。儿童声乐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情绪、情感因素是完成儿童声乐教学任务的可靠保证。

儿童;声乐;情感;培养

一、选择积极向上的儿童声乐作品,加强对歌词的情感体验

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富于热情。朝气蓬勃、乐观向上,雄壮有力,悲壮豪迈的作品对于他们情感的发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旋律低沉、萎靡,歌词并无深刻含义的作品则对他们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选择教材,尽可能多用国内外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中外作品。声乐的情感主要来源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通过对作品全面细致的分析,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由于儿童的理解力,领悟力都很浅,在学习歌词时,教师要尽量多花时间,向学生深动有情地讲解歌词的含义,是表现快乐活泼的,还是充满热爱的,是展现悲壮豪迈的还是反映优美抒情的……通过对歌词的深入理解,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头脑里会很快地显现出歌词所要表现的情景场面,从而很自然地就投入到歌曲中,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歌唱。

二、通过熟悉曲调旋律,感受节奏对比来培养情感

(一)优美的歌曲旋律

常常是由旋转起伏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旋律波浪而组成,这些旋律波浪就叫旋律线。旋律线是指乐音按先后顺序发响而形成的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的线条,歌曲的旋律线条往往从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出发,随着感情的起伏而起伏,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时而平稳流畅,时而跳跃奔放,分为三种表现形式:上行、平行、下行。上行旋律有使感情增长的趋势,演唱时要求学生用渐强的声音来表现。下行旋律常有使感情和缓的倾向,演唱时要求学生用渐弱的声音来表现。平行旋律线是同音反复的一种表现形式,各音处于同一水平状态,在少儿歌曲中常用来表达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

例1:《我们多么幸福》

描写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美好的生活,情绪高涨,旋律线往上,声音渐强。

例2:《小鸭子》

音阶式的直线下行,表达天真的孩子与小鸭子告别时的情景,旋律线往下,情绪趋于和缓平静,演唱时声音渐弱。

例3:《卖报歌》

平行旋律线条两小节“5”音重复,配以“啦啦啦”的歌词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孩子形象。

(二)节奏是旋律骨架

它把一般散沙似的旋律乐音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没有节奏即没有旋律,在演唱时,能够很好的体现节奏上的“松紧”,速度上的快慢、强弱等对比,歌曲的情感表达就更鲜明突出,栩栩如生。

例如:《喂得猪儿肥油油》

这首歌曲在前十二小节用的是二拍子的切分节奏如×××|×× 在第十三小节用了×× ×× | 显然比前十二小节短促紧凑因此在演唱情绪的安排上,可处理为前十二小节流畅宽广,最后一句唱得跳跃轻快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

又如:《只怕不抵抗》

从十八小节到二十小节突然出现 ×× ×× |× 0| 的节奏,因此在演唱的处理上,应响亮有力,表达了少年儿童痛恨日本侵略者和卖国汉奸的心情,从小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在情绪上与前面活泼天真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三、向师性,向生性的双重发挥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

有人曾说:“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老师”,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它说明了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老师接近,都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和同老师交谈生活中的感受,强烈的期望着老师的爱。这种向师性具有教育,影响学生心理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向师性,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向生性”,指的是教师从爱护学生的心愿出发,希望学生进步。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建立“向师性”与“向生性”双重的信任感,学生愿意听老师授课,积极性高,学习效律就会好,教师在教学中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精力,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学成果就会高。另外,少年儿童淳朴、热情,模仿力极强,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被老师的丰富情感所感染,只有老师用情去教学,学生才能够歌中有情。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激发起儿童的歌唱情感,他们的各个发声器官才能处于打开、放松的状态,很好地调节到歌唱所需要的功能性动作,声乐演唱的效果才能大大提高,反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得不到传授与发挥。

[1]廖家骅.儿童音乐心理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84,(9).

[2]文安平.影响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几个因素.乐府新声,1990,(3).

[3]沙涛.论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1).

[4]陈石萍.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1).

[5]叶淳.浅探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教学.人文社会科学,2006,(2).

[6]张德金.儿童声乐教学点滴.怀化师专学报,1994,(13).

[7]彭子华.声乐教学心理因素探索.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4).

田丹(1978—),女,湖北安陆人,硕士,讲师,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表演与教学。

猜你喜欢
小节旋律声乐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