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问题“促成”难民电影

2016-11-16 07:45李菁菁
环球时报 2016-11-16
关键词:德国人伯格难民

本报记者 李菁菁

当全世界关注难民问题时,德国人用电影的方式将本国难民问题呈现给世界观众。第四届德国电影节11日在北京开幕,12部德国电影近两周在北京、成都、深圳三个城市上映,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难民题材。“探讨难民问题,必须要考虑促使他们离开家园的原因。”德国导演丹尼尔·卡森特告诉《环球时报》。

丹尼尔·卡森特带来他自编自导的难民问题电影《春去秋来》。该电影讲述一个在柏林避难的库尔德女人,被叙利亚安全局找到并威胁做情报工作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来源于卡森特的一系列调查和采访,他曾在德国的电视台做了多年记者,长期身处巴基斯坦、以色列、叙利亚这样战乱地区的工作经历也促使他更关注这些难民问题。

同样关注难民身份焦虑的还有法国导演艾琳·菲舍尔。她执导的《流星街》聚焦逃亡至柏林的巴基斯坦难民。“我们希望拍一个电影,关注从10、20年前来德国的移民中已存在的无声战争,”菲舍尔告诉《环球时报》,“很多年轻人出生、成长在这里,却依然被社会排除在外,无法融入。”

想要拍这样一个电影并不容易。菲舍尔一开始面临很大的资金问题,因为赞助商表示无法对电影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也不认为这样的题材会引起观众兴趣。然而不久之后,新的难民危机在德国爆发,引发大范围讨论。这时曾对资助难民题材电影不感兴趣的德国赞助商点头了。“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德国拍这样的电影我遇到很多挫折,也希望能通过我的电影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除了难民,12部电影还涵盖女性权力、性别平等、青少年成长烦恼等不少其他社会问题。担任本次电影节荣誉主席的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伦伯格告诉《环球时报》,通过这样的选片方式,能让中国观众更好的了解到德国的现状和问题。

2009年,加伦伯格曾执导《拉贝日记》,该片讲述德国人拉贝亲历南京大屠杀并以自己外国人身份的特权保护约25万中国人民。这次电影节他带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尊严殖民地》,由“赫敏”艾玛·沃森主演。在中国拍摄电影的两年里,他对中德文化差异有了很深的理解。他认为,德国人做事和说话都非常直接,与中国人的委婉完全不同,这直接导致他曾屡次误解中国伙伴的意思。中国的委婉也同样表现在电影中,“这其实是一种很高阶的、优雅的电影表现手法,德国人可以学习。”加伦伯格说。

对于德国人来说,拍电影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更勇敢,当然我们的政治环境也不同。但是我认为电影人、艺术家不断挑战极限很重要,去质疑很重要。”在加伦伯格看来,质疑并不是要去故意去说坏话,而是要理解和审视自己。▲

猜你喜欢
德国人伯格难民
我的爸爸叫焦尼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近三成德国人是月光族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我”来了
孟加拉 难民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六成德国人认为“有钱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