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轻骑兵

2016-11-16 21:38饶昌东
晚晴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青岩花溪书院

饶昌东

新中国成立时我才几岁,我就是一个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人。现在我己年逾古稀,入选“中国好人榜”。我亲身经历和目睹的新中国之变化,感慨万千……

“最美古镇”的变迁

我从小就在花溪青岩长大,我就读的贵筑小学、贵筑中学是在历史遗留的寺阁简改而办。而今的青岩中心完小、青岩贵璜中学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虽然青岩古镇历史上留下古韵,但小时我们吃水要肩挑,从北门河过牌坊进场坝,喘了好多口气才进家。

从青岩到花溪多数走路爬望城坡,要越基爬坎两三小时才到花溪。后来,慢慢的变为可坐马车、乘跃进牌货车。曾经的三转一响(单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就让人羡慕不己。

当时,我们全家人的生计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24元5角来维持。为此,1958年我便早早参加工作,领工资21元5角,两母子工资加在一起家庭生活才稍有缓解。那时的住房非常狭窄,而现在家家子女都有房都有车,人人可玩电脑、手机、微信,当年的三转一响成了历史。我还将老宅重建几百平方无偿办书院——花溪菊林书院。

现在的青岩4A景区,已经成为花溪的一张靓丽名片。道路繁华, 不说游人就连青岩人差点分不清。

小时候南街之清静,“鬼都打得死人”,而现在路石被游人踩得亮晶晶,走进每家每户,除门面装古复古外,家内装饰及生活都是现代化的。

如今,青岩又在创建5A级景区,我们也期待着一睹更加美丽的青岩。

与“电影”的不解情缘

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电影”打交道,1958年我参加青岩公社电影队,1963年调花溪区电影公司,1975年起调贵州省电影学校,2014年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电影部退休。

我小时放电影跑过不少村村寨寨,后来又重走这些村村寨寨,虽然地名没变,老乡亲们一眼便认出我。这些村村寨寨、地貌、村貌、路貌、家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已认不出来了,我连做梦都想不到,我的家乡变得如此之美。

当初,我是放映员。别的不说,曾记得观众买电影票,索票的人把花溪电影院每个放映员的家围个水泄不通。当时的花溪和平大楼草坪,通霄达旦人流如潮。下一场等上一场的观众熙熙攘攘。这些场面让人记忆犹新。1975年我被破格当电影教师,就充分证明国家大发展,电影大发展,急需培养电影放映人才,说明优秀的电影鼓舞人心。我虽然站在讲台上没亲自去放映了,但电影桃李一批又一批。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家庭影院已不稀奇,电子声像又创新,大数据时代更是日异月新。

我与“电影”有着不解情缘,退休后,我组织了“青岩老年电影队”,免费为群众放映电影,并且全国闻名。我与“电影”的经历,也印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壮大。

传承中华文化不遗余力

我从小喜爱诗文书画,退休后我们写绘的诗墙、文化墙,留下的诗书画作品广受赞誉。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诗词”“李杜诗”“ 三字经”“弟子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天道酬勤”“宁静致远”…… 写遍不少美丽乡村、学校、街道。这充分反映新中国的精神面貌随经济大发展而焕然一新。

我当电影教师时, 不忘提倡学生们学习诗词书画。退休后,我创办了菊林书院,创建青岩镇为“中华诗词之乡”,年年义务为百姓写春联,开展国学讲堂进学校、社区、军营,关心下一代、关怀留守儿童、慰问老年人……在这其中,我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硕果带给人们,我把退休后的余热抒发在为群众传承文化、构建和谐、增添快乐的行动里。(作者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高退休教师、菊林书院院长)

猜你喜欢
青岩花溪书院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lidar optical system for large field of view scanning
朵云书院黄岩店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Dynamic measurement of beam divergence angle of different fields of view of scanning lidar∗
青岩古镇
咏樱——花溪冬樱花
白鹿洞书院记
花溪高坡醉游客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