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身家千亿 却只愿当个种田人

2016-11-16 21:43余驰疆李志鹏
晚晴 2016年10期
关键词:隆平下田超级稻

余驰疆++李志鹏

50年前,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有一种说法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

他对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

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

“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近年来,袁隆平的身体其实不如从前了。他的听力下降越发明显,虽是老毛病,但也让他有所担忧。

80岁后,他越来越注重养生,从前是一天抽一包中华,如今已完全戒掉。他说:“保养身体,是为了每天下田。”只要在水稻生长期,他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

他是亲切的,朴实的一面无人不知。年轻时就不爱打扮,回回相亲都被拒,理由皆是“太不打扮自己了”,他说:“在一起,看的是人又不是衣服。”

前几年单位给他配了奥迪车,但他却喜欢骑电动车上班,说这样环保。他也是“霸道”的,在研究中心事必躬亲,具体到3万元以上的开支都要由他签字。严以律己,也严以律人。

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

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份。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1960年全国大饥荒,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

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

野生的败育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6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

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猜你喜欢
隆平下田超级稻
用隆平种子故事拓展红色种子教育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隆平275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超级稻宜优673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研究发现超级稻增产新基因
深耕
农业部确认2013年超级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