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2016-11-16 20:34宋华贾志卿何俊
大学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公共关系课程建设

宋华+贾志卿+何俊

[摘 要]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公安网络舆情分析人才,加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警民公共关系构建,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是当前公安院校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公安实战为基础,通过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可以弥补公安院校在这一课程建设上的空白,为公安虚拟社会管理类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察;新媒体传播;公共关系;新媒体素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75-03

随着以智能移动终端、社会化媒体、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社会已经进入了由用户主导的Web2.0时代,其中QQ、微信等社交型媒体和论坛、微博等传播型媒体正极大地改变着大众传播模式和舆论的生成演变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交流形式。在我国,截至2015年12月底,网民数量已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20亿。[1]“每部手机都是摄像机,人人都是记者”,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必须加强舆情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提升公安机关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但当前公安队伍面临着专业网络舆情监察人员短缺,基层民警与新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不足、普遍缺少新媒介基本素养的困境。而公安院校更缺乏相关课程的开设,仅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信息网络安全监管[2]课程对该部分内容有所涉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相关知识的学习。从社会院校对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也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直接将舆情分析与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类课程结合起来开设,舆情分析只占课程中的一个章节[3];另一类是在新闻、传播学等专业中开设的新媒介传播课程,重点强调新媒体的写作与传播[4];还有一类是专业的舆情分析师培训,它将开设传播学、社会网络研究、舆情学等先修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舆情与咨询分析人员。[5]而从公安实战的角度,独立开设一门网络舆情监察,并囊括新媒体公关与应对、新媒介素养等内容的课程,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这也是公安院校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本文结合公安的优势与行业特点,立足实战应用,探索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的建设方案。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网络舆情监察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既与信息技术、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情报学等基础学科相关,又与公安业务广泛相连,众多业务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这一学科的知识。可见,公安院校的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定位为舆情分析岗位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在网络数据搜集处理技术、公安传播新媒体使用、新型警民关系建立方面有所涉及。该课程既可以作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又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公选课。目前,该课程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专业人才培养

以网安部门实战岗位为依据,培养网络舆情监察和导控的专业型人才,重点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网络信息处理与舆情事件分析的能力。这其中主要包括网络数据采集、数据选择、数据处理、舆情分析、舆情引导和舆情报告撰写。

(二)媒体公共关系能力培养

新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应培养学生新媒体的应对与公关能力,重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新闻采写、报道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具有新媒体思维,能以新媒体为载体建立新型警民关系和新型群众路线,提升公安机关在虚拟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新媒介素养培养

新媒体的崛起,其内涵与结构都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质疑、评估、思辨能力[6],以及具备网络情报的发现和甄别能力,这是该门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网络舆情监察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舆情监察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为36学时(理论26学时,实验10学时),而作为公选课设计为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验4学时)。在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方面,我们依据公安在虚拟社会管理中的实际需求,以模块化的形式来进行组合设计,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整门课程分为5大板块,14个小节,其中板块一是课程基础,主要介绍网络舆情和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板块二是课程的核心,重点介绍网络舆情监察与引导知识,这是针对网安舆情监察岗位的技能培训;板块三是从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对两类重点舆情的处置与管理进行介绍;板块四是培养学生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公安传播与公关能力;板块五主要培养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整个五大教学板块分别对应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其中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以培养网络舆情监察专业技能为重点,板块四是培养学生新媒体的公关应对能力,板块五是提升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每一内容板块下的小节,分别对应课程规定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均穿插多个真实、典型案例,便于教师在上课时选择。同时这些案例均有较详细的分析,学生能进行自主阅读、思考。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多个专业学科知识均有涉及,但又避免了引入过多的理论性知识,主要突出应用,服务公安实战。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学生,五大板块内容都要全部学习,并在最后完成一个综合性大作业。该课程作为公选课时,教师可根据专业需要选取板块一、板块三、板块四和板块五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在职民警的培训时,则主要选取板块三中“涉警舆情的应对与导控”和板块五的内容进行讲解,重点提升在职民警的新媒介素养。

(二)课程实践环节设计

网络舆情监察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建设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目前,准备将网络舆情监察课程通过“校局深度共建”,开展学院与网安总队、主城各网安支队在技术、人才、资源的合作交流,初步构建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课程已规划出4个实验项目,包括16个可选择的实验资源,具体如表1所示。课程实验项目建设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其中技能实践类实验,属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必做实验,而公安传播训练与新媒介素养训练主要针对的是所有公安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将新媒体与课程实践建设相结合,充分利微信、微博、QQ等交流平台,把现实中最新的网络新闻、热点咨询作为案例随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应对,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随地进行训练,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鼓励各学生区队建立微博、微信群,让学生在班级微博、微信的维护和交流过程中能获得网络舆情分析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新媒体公关技能,拥有新媒体舆情掌控的直观认知,为网络舆情监察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教材建设

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专业教材缺乏,所以该课程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编写适合公安专业特点的教材。目前,部分公安院校采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的《信息网络安全监管》,该教材仅在第五章“网络舆情管理”中对网络舆情分析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而对本课程教学所要求的新媒体应对与公关、新媒介素养等内容则未涉及。社会上关于网络舆情分析的书籍大多从传播学和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角度进行编写,与网安的网络舆情监察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情况,应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参考现有的公安舆情分析教材,将内容拓宽,把传播学、网络媒体心理学[8]、虚拟社会管理和情报学等学科囊括进来,围绕网络舆情监察这个中心,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教材编写人员上,除了本专业的教师之外,还可以根据章节内容找网安、政工部门的技术骨干参与编写,把工作中典型、真实、最新的案例引入教材。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

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的课堂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知识点杂,同时部分知识又与思想政治类课程有交集,所以很容易将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变成纯理论的课堂讲授。为了突出网络舆情监察的实践性,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上,以公安实战应用为中心,真实案例为导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例子结合,将章节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比如在讲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时,用电影《蝴蝶效应》作为类比例子;在讲解网络舆情的生成时,用谁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来引出讲授内容,通过这些既形象又生动的关联,避免了枯燥理论的空洞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舆情本身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公众参与式的新媒体传播,所以在网络舆情监察的课堂教学上,我们不仅要运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还可以将引导探究式教学和合作探讨式教学引入,让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发表自己对新媒体的看法,讨论舆情分析的结论。在引导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先根据教学目的和讲授内容,经过认真调研之后提出与公安工作相关的、难度适中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要是开放性的,然后教师在提供一定的资料和假设条件下,引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多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合作探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分组后,针对某一舆情“话题”运用舆情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判、引导。这里强调的是多名学生的共同参与,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舆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该教学方法重点用在“舆情导控”和“新媒体公关与应对”的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直接利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手段引发“话题”,让大家在课堂上直接面对“模拟舆情”场景进行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演示模拟改变过去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

公安院校的课堂注重实战,所以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还可以大胆将部分章节切割出来,聘请有一线实战经验的技术骨干来为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可以关注并了解当前网安在虚拟社会管理、网络舆情监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明确网安的人才岗位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用途不再茫然,同时也为课程的建设增加新的资源。

四、结语

网络舆情监察以案例作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建设紧贴网安实战,将培养民警新媒体公关能力和素养提升作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公安业务技能。本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共享性和及时性,可以作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主干课,也可以在削减学时后作为其他公安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还可以将课程前两部分浓缩,为在职民警培训讲授。课程建设所编写的教材,是对公安网络舆情监察和虚拟社会管理方面经验技术的一个总结,也为公安院校虚拟社会管理类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  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40.html.2016-01-22.

[2] 杜庆灵,李进.信息网络安全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3] 孔祥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4(15):78-79.

[4] 徐迪.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52-155.

[5] 乔雪颜,翁书婧.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初探[J].求知导刊,2016(41):145.

[6] 陈柏龄.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网络公关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1):43-47.

[7] 朱珠,刘青.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J].新闻传播,2015(1):49-50.

[8] 申凡.网络传播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公共关系课程建设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