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6-11-16 21:53董西子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建设

董西子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最直接的表征,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即时传播性、传播手段多样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推动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多变性、开放性发展,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校园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以此达到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建设,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新媒体理念手段创新、新媒体融合管理、新媒体话语体系创新、新媒体舆论引导”等一系列重要言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2013年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手段[2]。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了解安徽省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特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十所高校为考察对象,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新媒体建设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试图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资料收集过程主要采用发放问卷、个别同学访谈两种调查方法,此次调查共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问卷有效率95%),并对20位同学进行了访谈,本文主要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完成的。

安徽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新媒体建设的现状

安徽省高校校园新媒体建设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安徽省各高校积极响应团中央与团省委的号召,大力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这次所调查的高校均在新媒体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将校园新媒体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学校组织机构开发、指导——院系组织管理——学生组织运营”多效协调机制,保证了新媒体平台的高效运营。近年来,安徽省各高校均已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腾讯空间、微博、微信、人人、贴吧、手机报、电子杂志等新媒体矩阵,让学生们在众多平台上进行交流学习,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素质拓展、组织建设、权益维护、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人才养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在高校共青团大力引导和推动下,将更多的线上活动带入校园,通过宣传、线上投票、线上点赞、线上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接触新媒体带来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014年起,全省范围内部分高校试用由团中央学校部和网络影视中心联合开发的全国高校团学移动新媒体服务平台——掌上校园(Myouth),目前已取得突出效果。2015年2月,安徽理工大学被团中央学校部和网络影视中心授予“2014年度‘掌上校园创新试点优秀单位”称号;2015年4与2日,安徽工业大学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经验获团中央点赞;2015年7月2日,安徽省学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研究中心成立,推进了学校共青团工作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研发移动互联网产品等,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更具信息化。

安徽省高校学生对校园新媒体的认知度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时代,新媒体的存在可以使受众和信息源产生互动,从而进行双向反馈。调查发现,高达91.23%的学生对校园新媒体平台比较了解。因此,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在新媒体平台的日益完善下,高校学生更愿意了解与使用互动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传播速率更快的微博、微信、腾讯QQ等新媒体平台,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发表个人言论、接收消息、拓宽眼界,以此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安徽省高校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度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3]。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动员方式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4],特别是在微博、微信、腾讯QQ等平台的使用上,更是展现出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打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动限制,提高了学生们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调查发现,89.82%的学生对腾讯QQ、手机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使用频率高,甚至不能离手;其中,44.91%的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时间达到了5个小时以上。

校园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新的机遇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因新媒体强大的即时传播性、传播手段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带来的新的机遇。

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吸收。各高校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借助新媒体平台独有的特征,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拓宽了路径,且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接受度与认知度日益提高,从以往的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吸收。新媒体的利用,不仅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限制,还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创新校园活动形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高校校园是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主阵地[5]。在校园新媒体的推动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更广、覆盖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途径更为方便快捷、形式更为创新。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更多的科技价值。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使以往的“直接公布式”的信息逐渐转变为学生接受度较多的网络信息,也使校园活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更多的创新型活动正在向高校校园袭来,同时活动的范围与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

校园新媒体推动下安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媒体作为高校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的载体,在主流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新媒体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又承担着更大的发展任务。正如科技一样,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凸显其优势与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6]

多元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冲击。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发展虽然是文化繁荣的需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多元文化带来的多种价值观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滋生了各种功利性思想。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整个校园,部分不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价值观判断能力,对高校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而新媒体平台的空间虚拟性使大学生们容易忽略道德的规范和诚信的约束,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也使大学生们与外界交流减少,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

冲击了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途径,挑战导致校园文化固有的权威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途径与方式需要层层审核,因此展现出来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思想引领上具有很强主的动性。而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增加,创新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路径,丰富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渠道,传统模式日益被学生忽视,传统模式的权威性逐渐被打破。

人才短缺与监管不到位,使校园文化的开放式发展具有潜在的负效应。人才短缺与监管不到位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平台商业化发展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种冲击,违背了校园文化对于新媒体建设的初衷与定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造成了负面影响,学生的关注度日益下降,使部分平台失去了公信力。此外,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下,各高校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出相互孤立的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校园新媒体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潜在负效应,影响着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发展。

校园新媒体推动高校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微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促进了广大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广大师生,都应该很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努力建设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大学文化,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

创新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确立适应新媒体的大学文化观。大学文化建设一方面是观念形成,另一方面是制度和体系的完善。而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必须要转变观念,迎合新媒体发展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契机,确定适应新媒体特性的大学文化。而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特性,也要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平台为依托,以包容、开放为追求,以互动为效果,以知识体系为构架,体现其知识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汲取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精神养分,创新思维方式,推动大学文化的可塑性。在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朝着积极、乐观、奋进的方向发展。

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发挥校园文化的活力。传统媒体下,校园活动常以线下的形式开展,因此对学生的参与度有一定的限制。而加大活动形式创新,前提则要保证校园网络配置水平的先进性、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使校园信息网络资源得到高效的开发与利用[7]。其次则要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保证活动形式的创新,从而增加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最后,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转移学生们对虚拟世界的注意力,重塑信心与决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们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素质拓展等搭建平台,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完善引导与监督机制,做好“把关人”,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亚文化日益繁荣,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发表言论,这就催化了校园舆论的产生,部分学生很容易受牵制,主流文化的地位也将遭到威胁。多元文化的充斥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很容易受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加强新媒体团队建设,通过开展一些系统的培训与指导,从校级机构、院级机构到各类学生组织要要实行“点--线--面”的监督。不断完善各级新媒体组织的规章制度,设置特定的考核标准完善监督机制,以此来净化校园文化,使广大同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促进校园文化朝着主流思想方面发展。

加大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程度,增加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新媒体以其独有的即时传播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其利用程度也逐渐演变为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开放程度重要指标。因此,在校际建设上要以校际合作性活动的开展为主,这也要求各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更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通过开展学术交流、高效联谊、线上交流互动活动等来促进高效间的交流,从而增加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安徽高校为例》(编号:201510378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