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坤的文化视野走进以色列

2016-11-18 03:18顾玉坤
现代苏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圣殿隔离墙耶稣

文/图|顾玉坤

顾玉坤的文化视野走进以色列

文/图|顾玉坤

以色列地处欧、非、亚三大洲交汇处,犹太、基督、穆斯林先后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留下许多神迹吸引后人顶礼膜拜,因为荣耀太多,苦难也格外深重,冲突几千年,至今仍无解。

全世界有1600多万犹太人,在以色列、美国、世界各地各三分之一,许多犹太名人为中国人所熟悉:马克思、爱因斯坦、海涅、洛克菲勒、摩根、索罗斯、巴菲特等等,包括美国电影名星玛丽莲梦露、巴尔扎克的文学典型欧也尼葛朗台。

去以色列不啻是看风景,还是宗教之旅:看的是教堂,听得是神迹,感受的是宗教冲突。行前读了一堆书,从《圣经》、《可兰经》开始,恶补宗教知识,还读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圣经故事》、《塔木德》、《犹太文化之旅》等,太多的人名、地名、事件,读得一头雾水。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不懂、记不住,涩涩的,远不如读三国红楼那样有快意快感。

耶路撒冷和哭墙是“高潮”

上帝说:“世上若有十分美,耶路撒冷占九成”,说这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圣地,全世界有20亿教徒视这块土地为圣城。犹太人把它看作上帝造人、立约之地,基督教眼里这是耶稣受难、复活之地,穆斯林认为这是先知默罕默聆听安拉祝福之地,是麦加圣城之前穆斯林朝拜的方向。

耶路撒冷的希伯来语意为“和平之城”,吊诡的是3000年来这座城池战争不断,大的战事37次,毁城18次。

耶路撒冷108平方公里,东边的老城1平方公里,是旅游热点,因为承载的历史太久、占有的资源太多,成了当今世界最具复杂性的城市。

游以色列,重点在耶路撒冷,高潮是哭墙。

2016年7月31日下午3点多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城门外下车,烈日下40度高温烘烤,挺考验人,好处是景点人少,方便拍照。步行入城去看哭墙,石城墙都是新的。十来个女学生坐在路边休息,看见我们突然向导游提要求,想与中国人合影,于是中以合作,站在一起互拍抢拍。

看哭墙要过安检,且男女分开,以色列人进教堂也男女分开。以色列的旅馆没有大床房,只有两张小床,可分可合。按照教规,以色列人家中也是两张小床并排,平时合便是大床,女子例假便拉开成两张小床。

广场较大,中间隔开,左为男士右女士,此时艳阳高照,游客匆匆。进门可领小白帽,直径不足十公分。宗教场所,犹太教要求戴帽,基督教要求脱帽,文化有同有异,有时还直接对立。

一堵石墙,雄伟高大,人在墙下显得很渺小。哭墙又称西墙,公元前965年,犹太祖先在此建“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圣殿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半个多世纪后,犹太人在此基础上建了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杀了数十万犹太人,将其余犹太人驱逐出去,耶路撒冷和圣殿再次夷为平地。

现在见到的哭墙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仅存的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垒起。千百年来,流散的犹太人回来,会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民族之痛、流亡之苦,故称“哭墙”。墙缝里,塞了许多小纸条,有的教徒把心愿写在小纸条上,塞进墙缝里。

顶着烈日,面对哭墙,我观察、思考、联想。犹太人着黑长西服、戴黑色铜盆帽或小白帽,双手扶墙,额头抵墙,许愿、祈祷,和上帝对话。一老头离墙十来米,鞠躬连连,半小时后还在;一年轻的军人着军装走向石墙,把双肩背的包扔地上,面壁祈告;一年轻人带童子面壁,临走时往墙缝里塞张纸条。

入口处有个摊,可租两样东西:一是黑色皮带,纏在左臂上,二是小方扣,扣在额头上,是仪式,也是教规。据说以色列人有613条清规戒律,必须遵守的10至23条。

受洗池的祈祷

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曾在约旦河接受了约翰的洗礼,于是世界各国的基督宗教的教徒都将此视为圣地,以能在此受洗成为殊荣。

大巴载我们疾行2小时去看耶稣受洗池,路边的景色如新疆戈壁,路右戈兰高地,光秃秃的小山静穆无语,公路边伏地长些荆棘。空气好、日照强、降水少,这就是中东。

4点左右将近受洗池,见到一条河,地面上的绿色立马多了,路两旁果树林繁茂,这就是约旦河,360多公里长,源于叙利亚,向南流经以色列再注入死海。

到景区大门,一排排大树气势、排场,门口的围墙两米多高,贴了瓷砖,用各国文字记了同样内容的一段圣经。 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块中文前,带领大家颂读《马可福音》:“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礼。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一条小河十来米宽,婉延流淌,河水清清,有小鱼游动,河中央有游船经过,远处还有公路桥和汽车的身影。铁围栏隔出几个池,几个黑人着白袍泡在水里,亲友团在岸上唱着歌,一个受洗仪式刚结束。

幸好,又有一个仪式开始了,象是俄罗斯人,十来人排队在岸上,个个着长白袍,一中年女士白布包头加一袭黑衣,大约是神职人员,领大家颂经、唱歌,然后依次下水,亲友团送到岸边,唱歌、拍照、摄影。

约旦河受洗是基督教徒顺服主的一种宗教仪式,是愿意委身上帝的见证。已入教的人来约旦河浸水,有与主同死同葬、洗掉原罪等含义,因此基督徒以来此浸洗为荣幸。

赤脚下河,淌水,与约旦河肌肤相亲。坐下,看天看河看各色人,想古想今想众生。人呵人,追求的是幸福、和平,唱的是赞美诗,可惜战争不绝,杀戮不断,近处的戈兰高地为我作证,曾经的枪炮声,今天依稀还有,祈祷不再吧。

以巴隔离墙探险

阿拉伯国家大多不承认以色列国,入境以色列国过海关时,我做手势告知海关关员不要在护照上盖章,因为有了以色列的入境记录,进阿拉伯国家就有拒签可能。以色列为了吸引游客专门作了变通,可不盖章,单发一张小卡片供你出关时用。

巴勒斯坦国建于1988年,目前还未取得联合国席位,与以色列关系紧张,冲突频繁,但从以色列入境的旅游目前做得较热,双方配合默契。

8月1日上午,汽车载我们出以色列国进入巴控区,小城名伯利恒,25万人,希伯来文意为“面包之家”。这里有“圣诞大教堂”,是巴靳斯坦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是耶稣的出生地,每年有数百万基督徒来朝圣。

下车办手续,接受检查,事先关照过不能拍照。一群中国游客,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周围。这里有隔离墙,水泥竖长条块,高高大大码在一起,蜿延起伏,由近及远。隔离墙无声,看着却控怖、铮宁,它提示着战争、冲突,徒增紧张气氛,使人产生压抑感。

登上巴方提供的车,汽车驶入一座山城,混合双车道,两旁店铺热闹,店招都是阿拉伯文。行人较多,很多人提着黑色的塑料购物袋,显然这里是物流集散地。看到有中餐馆,门前标志有大红色和龙的图案。还看到肯德基店,挂了大大的美国上校照片,微微的对阿拉伯人笑。

下车在圣诞大教堂,一个广场,有游客服务中心。回顾回周,山城起伏,灰黄色为主的建筑团团簇簇,清真寺布于其间。教堂正对就是一大清真寺,尖顶上朝四周挂高音喇叭,午饭后,阿匐颁经的声音以较大的分贝在空中弥漫。

进教堂参观,大门是个很小的洞,高1米2、宽不足1米,石门框,游人怀着对上帝的敬畏,低头猫腰鱼贯而入。教堂里面空间很大,虽是盛夏旅游淡季,西方白人仍很多。大家都要去看圣诞神迹,小小的地方,耐心排队进去。一个马槽,当年耶稣诞生在此,实物是泥的,现仿制品是金的,地上一颗银白色14星代表耶稣。人多,地方小,转不开,基督徒跪在地上,用手和额头触摸这颗伯利恆之星。

圣经记载: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有先知预言救世主将在伯利恒降生。数百年后,有个叫马利亚的童贞女,因圣灵感孕怀上男婴。她的未婚夫约瑟想休掉马利亚,天使启示,约瑟知道了神的按排,按神的旨意将马利亚迎娶过门并照顾好母子。

当时罗马皇帝下令普查人口,约瑟带着临产的马利亚到伯利恒申报户口,因客店住满只好住在马厩里,当夜马利亚生了,她将婴孩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马槽成了耶稣基督的摇篮。

下午上车返以色列,归途有一段路傍着隔离墙,边上是居民区,墙上滿是塗雅,抢拍到几张隔离墙的近照。

有人在微信圈提示我注意安全,有人问我有沒有枪炮声?其实在以色列大部分时间是安全的,只是军警较多,何时冲突再起炮弹飞来是无法预知的。

猜你喜欢
圣殿隔离墙耶稣
改性土-膨润土隔离墙对苯酚吸附规律及其微观特性研究
基坑开挖隔离墙措施对既有水工隧洞保护作用分析
瓷片
七月,诗歌的圣殿
速度圣殿这是属于勒克莱尔的成名战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特朗普威胁派军队“修墙”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奥拉星:进击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