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荻港:体味淡淡乡愁

2016-11-19 08:18撰文祁建
浙江林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私塾古村水乡

◇撰文//祁建

南浔荻港:体味淡淡乡愁

◇撰文//祁建

隐于郊野,远离喧哗,荻港古村随千年运河流淌至今。抿一口茶,撒一网鱼,微笑挂在每个荻港人的脸上。在南浔区荻港古村,寻觅村中流传至今的古朴乡风,体味这里的淡淡乡愁。原汁原味的古村遗韵,赢得了著名文学家舒乙“这是最好的江南小镇”的赞誉。

村口有两株粗大的法国梧桐,都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还有一台手工压水灭火机,也是洋货,成为这里中西文化交流起步较早的见证。村旁有条河面相当宽的运河,是杭州经过湖州到太湖的水道,这是小村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要道,岸边全是水运货物的库房,如今多已作废,空在那里。据说,由茅盾先生的名著《林家铺子》改编的同名电影曾以这里为外景。

潺潺流水前,木质廊棚下,老人坐在靠河的条凳上,拿起蒲扇,喝口桑叶茶,日子从指尖缓慢溜走。走过一段长长的柏油路,路旁粉红色的荻花恣意盛开,阵阵蛙鸣传入耳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这里的一碗水、一朵云,都是那么亲切。

荻港,古朴中带着新鲜,意味悠长,荻港村毗邻京杭大运河支流,老屋临河而建,一条古老的雕梁长廊将古村拉得修长,关于荻港村的前世今生,犹如一幅长长的卷轴。

相传南宋年间,荻港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当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一位途经此地的押粮官出于善念,将军粮全部分发,救了众多百姓。后来,荻港百姓为了感恩,便集资修建了总管堂。“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耘有余。”历经几百年风雨,总管堂门前这副楹联仍在。每逢初一、十五,年长的老人便会前来祭拜,以颂扬先人、期许后人。“善心”二字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内化成荻港村古朴的乡风。

演教寺

据《湖州府志》记载,南北朝时,不少北方人为躲避战乱来此隐居。到明代嘉靖年间,荻港村已初具规模。60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古村里生活着1000多户人家,共3700多人,不同姓氏的人在此繁衍生息,和睦共处。

老旧的蜂窝煤炉上,烧着几只外表炭黑的老式茶壶,“滋滋”的蒸汽顶起壶盖。外头七八个老人啜着茶,谈起了家长里短,浓厚的乡音随着茶香弥漫开来。昔日荻港有今夜月、遇园楼、彩云楼等大大小小13家茶馆,茶楼内设有台子唱评弹和大书,算是“书茶合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乘船经过荻港的人都喜欢上岸来喝口茶,听场戏,成就了水乡独有的生活习惯。岁月推移,商贸渐稀,茶馆关了,说书人不来了,可村民爱聚在一起喝茶这习惯改不了。于是,这样一家茶馆,在潘平福和村里“老伙计们”的坚持下,保留至今。当你踏入这间茶馆,老人们悠闲的喝茶闲聊,那种古朴、惬意的生活,不就是我们要寻觅的乡愁嘛!在这间茶馆里,你仍能看到传统剃头匠早已失传的“绝活儿”,滚眼珠、敲背、掏耳朵,这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理发步骤让客人们备感舒畅。这些熟稔的生活场景,像江南水乡中活着的文物,诉说着流传至今的乡土情怀。

从茶馆中退出来,在横竖相间的石板路上慢行。此时,太阳泛红,水乡的日出放射出恬淡的光芒,映在平坦悠长的青石板路上。

石板路,将荻港古村的各个角落连接起来。在横纵交替的石板之间、随处可见的拱桥之上,勾连起荻港人的行善路。据荻港章氏族谱记载,康熙年间,荻港道路泥土瓦砾,阴雨时泥泞不堪。章氏六世祖霞桴公自掏两千余两白银,修路二十余里。吴家看到章家铺路做了善事,也开始在村中铺路。“横的是吴家铺的,竖的是章家铺的。”桥边静坐的老人们说。章吴两家修路的故事在荻港村家喻户晓,这种齐心向善之风代代相传。积善桥、乐善桥等23座行善之桥,配上古村32个堂、纵横交错的石板路,将淳朴的乡土善念通过这些历史遗存留了下来,告诫村民应见贤思齐,存善为善。“传家诗礼,积善余庆。”这是民国13年(1924)的章氏族谱中的一句话。而在荻港古村,许多家族的族谱中,“积善”被作为家风代代传承,深刻影响着荻港村人的行为举止。

“茫茫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渔网缘溪密,人烟近市稠。从来生聚后,风俗最殷优。”这首由章氏六世祖霞桴公所留的诗,如今成为荻港村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刻在村委会雪白的墙面上。在村民们悠扬的歌声中,荻港村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穿越时空而来。

村委会不远处有私塾名积川,私塾外,《积川书塾记》碑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所立。“上善若水”的古训融进私塾的教育理念之中。此刻,私塾内传出朗朗书声,让寂静的古村更添几分滋味。

几日的行程太短,来不及细细品味,时间便倏然而过。

回味中,已满目苕溪渔隐、满腔悠悠乡愁,在这里,寻觅到了梦中的水乡。

廊桥

庙前桥

八角放生池

猜你喜欢
私塾古村水乡
《古村小巷》
梦里水乡画里藏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古村——大芦
新水乡歌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