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的学术价值

2016-11-19 23:39邵怡高雨房玉玲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医民国江苏

邵怡 高雨 房玉玲

摘要:民国时期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西医与国民政府的强烈冲击。为了谋求中医药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创办中医药学会便是其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考究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的成立背景、分布概况及学术价值,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努力自我发展、多方革新图强的进步历史。

关键词:民国;中医;江苏;中医学会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5-0048-04

The Academic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s Association in Jiangs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O Yi, GAO Yu, FANG Yu-ling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strongly impacted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eek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CM industry, people who with lofty ideals in the TCM field have done a lot of unprecedented explorations, including founding the society for TCM, which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foundation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academic value of TCM institutes in Jiangs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nalyzed the self-development and various innovation history of TCM institutes in Jiangsu during that time.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Jiangsu; institu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文化的摩擦日益激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毫无质疑地被推到风口浪尖。江苏中医界人士积极参与拯救中医文化的运动,创办中医学会便是其重要探索之一。早期的中医学会、医药团体多数出现在江苏省。广大中医学者依靠中医学会团体这一平台创办报刊、开展学术交流、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中医药界的振兴、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1]。加强对民国时期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的深入研究,进而了解民国中医界在中医教育、学术研究、医学科普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现代中医药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的历史背景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规程中完全删除了中医内容。民国十八年(1929年),余云岫向卫生署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此案,并有7年消灭中医中药的提案计划。同年4月,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发出第八号布告,命令中医学校一律改为中医传习所,不在学校系统之内。为了谋求中医药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前所未有地探索,创办医药学会便是其重要的方式,并在学会之下创办专业报刊、开展学术交流、普及中西医药知识[2]。医学类的学会相对较多,有从事医学研究的中西医学研究会;从事药学研究的中华民国药学会;侧重西医研究的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师公会;侧重中医学研究的上海中医学会、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山东医药总会;也有从事卫生护理研究的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公共卫生护士学会、中国卫生稽查学会[3]。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江苏中医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争论异常激烈,于是各地纷纷成立各类医学会,兴办中医教育,创办中医刊物,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弘扬中医理论、中医教育、中医医疗以及中医科学化的一些见解,扩大中医的影响力,树立起中医的重要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类研究成果对今天的中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2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概况

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及学术团体总体呈现以下4个特点。⑴数量众多,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初步统计共有51个;⑵分布地区广泛,遍及江苏省各地,南京、常州、苏州、镇江以及吴县等地区都有分布;⑶分布不均衡。南京数量最多,共7个,分别是南京中医公会(1929年)、中央国医馆医药改进会(1935年)、甲戌医学社(1935年)、中央国医研究院(1935年)、全国中医公会联合会(1936年)、江苏省医药改进分会(1936年)、中央国医馆国医研究会(1936年)等,其次是无锡和镇江各拥有4个,分别是无锡的无锡中医学会、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无锡中医研究社、无锡医药改进支会,镇江的镇江国医公会(1932年)、镇江中医学术研究会(1934年)、镇江中国医事改进社(1935年)、江苏省中医师公会(1947年);松江、阜宁、吴江、江都、南汇、苏州、青浦、吴县、武进、泰兴等地各有2个,而常州、嘉定、江阴、奉贤、如皋、太仓、宜兴、南通、淮阳、昆山、溧水、宿迁、金山等地区各有1个。⑷成立时间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有据可考的有31个,成立最早的是1913年戴慰侬、程可均等在江苏泰兴的江北医学研究会。

中医思想碰撞的火花集中地反映在中医学会与中医期刊的创办。内容丰富,时代特色明显的中医学会与中医期刊是中医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民国中医药期刊的创办者以医学团体最多,其次为医学院校、个人、医疗机构、医药图书单位、医药经营单位。中医药期刊以浙江、上海为源头,逐渐向中国内地扩散。其地区分布广泛,包括国内25个省、直辖市以及国外3个地方,其中有47个县级城市创办了期刊;但期刊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北京与广东五地,这5个省市共创办中医药期刊239种,占期刊总量的74.22%[4]。民国时期的中医学会与中医期刊,是当时交流中医学术信息的主要媒介,加快了中医传播速度,促进了学术交流风气的形成与中医学的发展;同时又是近代中医界探索生存和发展道路,反对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排斥、废止中医政策进行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它是近代中医界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医界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也是此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促进了民国时期中医知识的普及与中医文化的传播[5]。

3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的学术价值

3.1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与《针灸杂志》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道光帝以“袒裼裸裎,有伤大雅,针刺艾灸,非奉君之所宜”的罪名,宣判了针灸学术的死刑,下令“太医院”永远停止针灸。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日渐深入,中国传统的医术已奄奄一息,濒于灭绝。承淡安于1929年设诊所于望亭,1931年6月出版了《中国针灸治疗学》,继而创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藉以联络广大志同道合之士,学习针灸、研究针灸、挽救针灸、推广针灸。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发起人为望亭的8位名医,王惕仁、王有仁、陈景文、曹仲康、王士林、王惟德、裘荣福,承淡安任社长。1932年10月该社迁往无锡,1934年11月,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向中央国医馆呈请备案事宜获得批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以提倡医学、阐扬针灸为主旨”,团结了全国各地不少针灸专家或中医前辈,如山东管正斋、南通孙晏如、浙江黄学龙、无锡张锡君等共同研究,推进针术向前发展。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遂得以逐步扩大,并在海外设有分社[6]。

1933年10月,中国针灸研究社创办了《针灸杂志》。由于学员人数不断增加,社长承淡安先生意识到需要构建某种公开的联系渠道,向社会阐明研究社推广针灸、复兴绝学的鲜明宗旨,同时引导研究社的学员交流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在针灸研究社内部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的基础上,《针灸杂志》开始创刊。承淡安先生在创刊词上鲜明地表达了办刊宗旨,“介绍针灸术的真理,和阐扬其学术,直接是谋针灸复兴,间接是解除民众疾苦”。可以说,《针灸杂志》的办刊宗旨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创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1935年3月,他在《针灸杂志》上发表的“从针灸立场说到本社创办经过及以后之方针”一文中,简述针灸兴衰之历史及其原因,重述针灸学之重要,临床诊效之显著。为了在国内发扬针灸,“闭门穷究者十余年,继乃创设学社,公开讨论,再则赴日本以资借助,今更扩办讲习所,冀造成多数物理疗法之专才,数十年精力,未尝稍懈,牺牲精神与才力,苦心孤诣,志之所向,未可以厚非。本社创办之动机如此,以提倡复兴绝学为宗旨耳”。言辞切切,表达了他对培养针灸人才、复兴针灸绝学的拳拳医者心。统观《针灸杂志》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它既是针灸同行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的平台,又是中国针灸研究社同仁获得重要针灸医学相关资讯的重要渠道。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工作的蓬勃开展,对于针灸医术在华夏大地的广泛传播,对于研究和弘扬针灸学术、培养针灸人才、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振兴针灸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推动作用。

3.2 中央国医馆与《国医公报》

20世纪30年代,中医医政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中医界,而成为南京政府内部不同政治势力斗争的焦点之一,斗争主要围绕中央国医馆的建立与《中医条例》的颁布问题而展开。1930年1月,在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上有人提出仿国术馆建国医馆作为管理中医专门机构的提案并提交国府。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成立。成立大会设在南京头条巷国术馆的竞武场,根据馆章选举陈立夫为理事长,彭养光、陆渊雷、谢利恒等10人为常务理事,焦易堂为馆长,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7]。1931年8月31日,国府批准《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及《中央国医馆各省市国医分馆组织大纲》,1932年中央国医馆第12次理事会常会通过了《各县市设立国医支馆暂行办法》。之后,各省市都设立或积极筹备支馆,国医馆大有一日千里之势。中央国医馆是民国时期中医存废斗争的产物,它在“中医科学化”的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制定中医学术标准、统一病名、编审教材等工作,为维护中医药合法地位和发展中医教育做出了种种努力。1937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焦易堂等53位“中委”提出“责成教育部明令制定中医教学规程编入教育学制系统以便兴办学校而符法令案”获会议通过,经多方努力,重庆政府教育部于1938年颁布了《中医学校通则》,1939年5月公布五年全日制《中医专科学校暂行科目时数分配表》,中医界抗争数十年的中医教育合法化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央国医馆的许多创设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研究机构和中医院校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8]。

中央国医馆成立之初,计划创办期刊。但是由于经费短缺,一时难以实现。1932年10月,经多方努力,《国医公报》方始创刊,它是中央国医馆的机关刊物。国医馆的任务“在整理国医国药,用科学方法,将中国药物之储有,依医食同源特殊之汤剂学,推广其效实,使东方代表之文化,普遍于大地。凭五千余年之经验,准脏器治疗之原理原则,使国医国药之应用,成为有系统之崭新科学”。公报不仅有命令(行政院令、中央国医馆令)、法规、公牍、专载、选载、调查统计等类,并有学术讨论、附录专栏。馆令类有委令、训令、指令,公牍类有呈文、聘函、公函、电文、批文、提议案等。由此可见,《国医公报》主要反映了中央国医馆的工作动态。又自第2卷1期开始增设论坛、专著、学说、针灸、药物、医案、医事评述等栏目,学术性内容逐渐增多。

3.3 苏州国医学校与《苏州国医杂志》

1926年,苏州名医王慎轩先生创办“苏州女科医社”,该社分实习函授2部,历时7年,毕业生4届约700余人;1933年改为“苏州国医学社”,初设阊门内专诸巷。1934年苏州国医学社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并迁至苏州城中的长春巷内,特聘章太炎先生任名誉校长和研究院院长。苏州国医学校学制为3年,每届招生40名左右,课程21门,学生不仅要学习生理、病理、中医经典、诊断、药物、方剂等基础课程和各专科课程,而且要学习中文、英文、日文和化学,课程设置堪称完善。苏州国医学校从苏州女科医社起步,不断扩充和完善,成为一所办学时间长、设施较完备及设有本科和研究院两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勤勉、革新、奋进的办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始终贯彻于该校办学的全过程。1934年,在苏州国医学社创建一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刊。章太炎先生为纪念刊题写了刊名,恽铁樵、秦伯未等10多位名家也题词致贺。

在苏州女科医社时期,王慎轩先生就主办了《妇女医学杂志》,作为实习和函授两部学员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向社会宣传妇科医学知识。1934年由王慎轩主办《苏州国医杂志》,其办刊宗旨为“发挥真实学问,造就专门人材”(《发刊辞》),在内容上立足于学术研究与临床验案交流,属中医学术期刊。内容包括中西医师演讲之医学笔记,本社学生撰作之医学论文,群载本会一切大事记及最近之概况章程规则等(《发刊启事》)。《苏州国医杂志》还以较大篇幅开设了生理、病理、治疗、药物、方剂、医案等栏目,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与现代学校的校刊不同,《苏州国医杂志》不仅刊登学术文章,而且还刊登该校的课程讲义。各科讲义依开课次序刊登于杂志之中。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为了节省印刷费用,以及便于学生阅读,却为今天研究当时的中医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保留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9]。

苏州国医学校经常组织学术讲演会,特邀国医学者来校演讲,演讲记录则刊登在《苏州国医杂志》上。此外,《苏州国医杂志》不仅设专栏研究中医经典著作,还设有译著栏目,选译海外汉医学者的著作。可以看出,当时国内学者很重视国际交流,并与海外汉医界保持着联系,经常将国外汉医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来,以促进国内的学术研究。

苏州国医学校是一所较有影响的国医学校,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1935年,苏州国医学校曾谱写了校歌,歌词是“山明水秀,古吴之邦,吾党夙多俊良。创立医校,栽培后进,共把学术阐扬。溯国医,肇歧黄,治疗成绩昭彰。愿吾同志,努力研讨,为国为校争光”。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但是这所30年代的民办国医学校及其校刊在中医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医学科普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4 结语

民国时期的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等团体众多,分布广泛,通过兴办中医教育、创办医学刊物等方式,宣传中医理论,扩大中医影响,丰富了中国医学的宝库,为推动中医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今天的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滨.清末民国时期的浙江中医界[J].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 207-210.

[2] 廖家兴.章太炎先生的医学见解[J].浙江中医杂志,1980(1):32-34.

[3] 方美玲.中华民国社团的基本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14(3):19-25.

[4] 付书文.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

[5] 罗婕,戴铭.广西近代中医团体略考[J].广西中医药,2006,29(4):36-38.

[6] 余泱川.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7] 郭天玲.北京中医学会史略[J].北京中医药,2004,23(5):304-307.

[8] 何任.解放前的中医学术团体[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2): 17-19.

[9] 张文涛.浅析民国上海中医学会讨论会纪事[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28-130.

(收稿日期:2016-03-10)

(修回日期:2016-07-14;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中医民国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母鸡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