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战略格局与“一带一路”

2016-11-19 08:52周永生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韩三国一带

文/周永生

东亚战略格局与“一带一路”

文/周永生

一、改变东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

(一)经贸关系和经济外交领域的改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成为改变亚太战略格局的变动性力量。中国改变了以往崛起国家通过战争崛起的道路。中国并没有发动任何战争,而是以经济和贸易的力量,扩展着在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影响力。到2015年,包括东亚国家在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16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5年,中美贸易额达5 583.9亿美元,同比增长0.6%。中国已首次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的贸易伙伴国。更不用说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也早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军费和军事力量也稳步增长,但并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军费的增长幅度始终和经济增长幅度接近或者同步。

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中国同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2010年,中国和东盟十国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5年11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的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是中国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个升级协议,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是对原有协定的丰富、完善和补充,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助力,有利于加快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并将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和亚太自贸区建设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以发展经贸关系为基础,为东亚和全球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逐渐开放巨大的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2010年,中国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二强大的国家。2013年中国世界贸易中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额最大的国家。

(二)中日、中韩固化矛盾的缓和与改善

在日本小泉首相执政结束以后的2006年以后和2010年以前,中日关系也在逐步改善。连被认为右倾的安倍内阁第一次执政时,也把中国作为首个访问国家,双方建立起战略互惠关系。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即使出现了2010年9月7日撞船事件的严重困局,但是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后,中国努力支援日本,试图营造两国关系改善的友好氛围,直到2012年日本“购岛”,中日关系也有缓和改善的趋势。

中韩关系在冷战结束以后迅猛发展,自从2002年中韩建交以后,双边贸易额连年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两国贸易额接近3 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近60倍。韩国政府由过去明显对美国一边倒的国际政策,到卢武铉政府执政时期,开始转向寻求中美平衡的战略。朴槿惠政府执政以后,更是将中美平衡政策作为重要的国策,在安全上依靠美国,在经济上倾向于中国。2013年到2016年初,更被认为是中韩关系的蜜月阶段。

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东亚的地缘政治当中出现了两股相互对抗和拉锯的势力,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为首的势力,要维护在东亚和亚太地区的旧体制,遏制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以中国为首的和平发展力量,企图依据经济和贸易的和平手段,来改变东亚和亚太地区旧有的格局,促进该地区经贸关系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美国和中国为首的两股势力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就目前而言,中国属于新兴成长的力量;美国属于维护既得利益,保守、衰退的力量。但比起美国来说,中国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美国属于守成的力量,但比中国却要强大的很多。所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斗争与合作将要长期存在。就长远的趋势而言,合作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大方向,相互之间的斗争掌控不好,也存在走向战争危险性的可能。

二、“一带一路”——超越地缘政治的和平发展战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尼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之后成为中国重大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价值取向和内容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政策。尤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这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中国政府一贯所倡导的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这是中国政府对于“一带一路”战略长远的目标设计。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方向与地缘政治考虑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政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世界发展大趋势,追求合作共赢,同时,也是地缘战略的产物。因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已经出现了和美国迎头相撞的战略态势,致使相互之间的空间变得日趋狭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了回避矛盾,另辟蹊径,以同中国周边国家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为基础,并由中国周边地区,一个方向是,经过中亚,向欧洲地区拓展合作空间;一个方向是,经过东南亚,向印度洋地区和非洲方向拓展合作空间。尽管这一战略和政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质,但是,中国并不排斥任何一个愿意参与的国家。

就东亚国家而言,除了东盟十国以外,中国依然比较重视日本与韩国。日本和韩国不仅是中国在东亚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国,而且,在政治和安全战略上,也是中国竭力争取的对象国。如果日本和韩国极力靠近美国,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将要遭到严重的阻碍,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就容易动荡不宁。因为美国的战略之一,就是要制衡中国的崛起。日韩靠近美国,不可能不迎合美国制衡中国崛起的战略,因此,这就使东亚地缘政治当中对立与斗争的因素增加,并且更加复杂化。如果日本和韩国接近中国,由于中国以发展经济和经贸关系为主导方向,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就容易获得突破,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容易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日韩两国国际战略政策的选择,对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三、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方向

中日韩三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拥有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巨大的拓展空间。

(一)必要性

首先,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仅仅靠国内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尤其要签署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其次,由于美国的外在因素作用,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相互之间的矛盾,成为东北亚地区内部巨大的内耗力量,对三方都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三国之间双边当中现实的矛盾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解决,只能够采取搁置矛盾,淡化矛盾,绕开矛盾的方式推动两国双边之间关系的改善,而增强经济合作,是提升相互依存,扩大利益共同点,促进沟通,增进理解最好的方式。因此,为了降低和减少相互之间的内耗,扩大经济合作是三国必须的选择。

再次,“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符合三国经贸合作的理念和共同利益,同时又不排斥其他方的参与,对于三国当中的任何一方来说,既能够维护其自主性,又允许其对外联合的某种需求,比较适合于生活的国情和外交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而在这些方面,中日韩三国和东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拓展空间。政策缺乏沟通,设施联通不足,贸易之间的障碍还比较多,金融合作尽管有一定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民心方面,隔海深重。尤其是中日两国民众之间,没有好感,相互厌恶的心理十分严重,都需要扩大经贸合作,扩大两国国民之间的交流,加强民间往来,才有利于相互之间恶性情绪的缓和。

第五,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矛盾仅仅处于搁置状态,两国政府和民众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没有大的改变,仅仅是没有是矛盾激化而已,因此,还存在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中日两国对于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在短时期内也没有解决的可能性,时常还出现新的摩擦,新的矛盾。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任何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中韩两国在萨德导弹问题上的矛盾,也没有可以顺利解决的办法。只有利用好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契机,加强组日韩三国之间的整体经济合作,加强整体融合,才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相互之间的对立有所缓和,增进信任,进而,为从根本上解决彼此存在的矛盾拓展空间。

(二)可能性

最近一年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纵横交错。彼此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着深化无解的可能性;也存在着缓和与协调的前景。

1.高层会晤推动双边关系改善

2014年11月,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中日两国领导人习近平和安倍实现了会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开启了中日两国高层关系缓和与恢复的进程。2015年3月,中日韩三国外长实现会晤,2015年5月,中日韩三国政府总理实现会晤。这意味着中日与韩日双边的高层关系得到恢复。中日两国政府之间副部级以上的五十多个沟通交流渠道得以恢复。2015年12月,韩日两国签署解决慰安妇问题的协议,也许韩日关系得到了大幅度的缓和与改善。2016年9月初,借杭州G20峰会举办之机,习近平主席安倍首相再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和朴槿惠总统也举行会谈。这种多边外交场合当中的双边会晤,尽管对改善双边关系难有大的推动,但对于制止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双边关系的氛围,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经济合作对各国经济普遍有利

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经济普遍下滑,增长遭遇严重瓶颈。安倍经济学的宣传口号不断翻新,但是,政策效果却十分有限,甚至被有的经济学者认为陷于失败。朴槿惠执政以后,韩国经济不断下滑,尤其是在中韩两国因为部署“萨德”导弹系统问题矛盾激化以后,中韩旅游和贸易行业遭到负面影响,导致韩国经济进一步下挫。同样,中国经济也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进入所谓“新常态”的中等速度发展阶段,人们奔小康,求致富的急切心情,遭遇挫折。

中日韩三国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在经济与贸易关系上寻求实质性的突破,三国关系的现状,对于三国经济各自的发展,将会继续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契机,寻求三国经济合作的突破点,符合中日韩三国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3. 中日韩已经进行了有关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十几年的磋商和谈判,但是,由于近年来日本方面先TPP,后中日韩的战略,致使中日韩三国达成三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一再搁浅。而在2016年3月,TPP协定已经获得正式签署,日本已经寻找到了与美国加深经济合作的靠山,在心理上,应该不再惧怕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同时,从技术角度而言,TPP对各个国家的开放要求,合作深度,要远远大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日本过去竭力保护的大米市场,在推出一些订单中也承诺逐步开放。因此,从技术角度而言,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对日本已经没有障碍。这就使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达成的阻碍因素大幅度降低,三国应该根据过去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的承诺,不晚于“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达成相关的协定。因为“10+6” 承诺达成协议的时间是2016年底前,因此,中日韩要抓紧时间磋商并尽快达成协议。日本今年是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的主办国,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能否达成协定日本的诚意和运作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到,中日韩经济合作获得突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三国政府必须有信心,有干劲儿,顺势而为。

(三)方向性

中日韩三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首先应该在建设自由贸易区方面获得突破,尽快达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其次应该引导整个东亚经济合作的方向和进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协定的早日达成。再次,中日韩三国可以相互合作,在“一带一路”政策延线合作投资,合作经营。具体方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一带一路”中心线上的合作。即沿着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这条主要经济带进行合作。第二,中日韩的经济资本南下,在中国东南一带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间接发展,进而逐步向印度洋,北非地区推进。第三,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资本北上,沿着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方向,向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以及向以后他,遵守国际规定、并对外开放的朝鲜投资。

四、阻碍因素及其化解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很多阻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政治互信缺乏的阻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因素,外部阻碍因素,历史问题阻碍因素,领土、海洋问题阻碍因素,安全互信确实阻碍因素等。不克服阻碍因素,东亚地区就有的战略格局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规模的区域合作就难以形成。

第一,依靠领导人双边和多边定期会晤机制,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升信任层次。

第二,各国之间,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互利互惠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个合作,从现实可行的合作项目入手,推动合作成功,以量的积累的方式,培植相互之间的信任。

第三,继续沿用邓小平提出的政策方针,搁置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等容易激化矛盾的问题,维持现状,留待后人解决。

第四,东亚地区的所有合作进程,采取平等开放的机制,欢迎所有有积极性的国家参与。尤其是不排斥美国的介入,尊重美国在东亚地区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以便把外部阻力和风险,降到最低。

第五,大力加强东亚地区双边和多边的安全与军事合作,通过相互之间的安全与军事合作,增加透明度,减少恐惧,积累信任。

第六,参与东亚合作的国家,相互之间达成君子协定,不在外交场合诋毁对方国家,不针对对方国家建立新的联盟。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韩三国一带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