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CFT框架下的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建构

2016-11-19 09:44张莉琴王萌萌
职教论坛 2016年23期

张莉琴+王萌萌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这一框架详细描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阶段与焦点领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操作参考。文章结合职教师资的职教性、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特点,借鉴ICT-CFT框架从五个层次能力需求与培养角度进行完整的职教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以期提高我国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整体发展。

关键词:ICT-CFT;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张莉琴(197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王萌萌(1987-),女,山东潍坊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学视域下幼儿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编号:15JY12),主持人:张莉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51-04

教育部在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今后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提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同时特别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1]。职教师资作为特定的教师专业群体,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也有着具体的培养准则。本文结合近年来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探索构建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ICT-CFT框架的主要精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以下简称《ICT-CFT》框架)。此版框架详细描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各领域各阶段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2]。ICT-CFT框架从信息技术能力角度定义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三个连续阶段和六个不同的焦点领域。其中教师发展的三个连续阶段即技术素养、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技术素养旨在使学生利用ICT工具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深化旨在使学生理解学习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复杂、真实世界中。知识创造是使学生在今日和未来能够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六个焦点领域主要涉及教育中的ICT、课程与评估、教学法、信息与通信技术、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等方面。基于以上三大教学方式,以及教育中的六个焦点领域,ICT-CFT框架建构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3],并对各个模块下的课程目标、教师能力、教师应达到的目标、方法样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技术素养和知识深化两大方式下的学习任务、考试目标等进行了样例描述[4]。

ICT-CFT框架的开发是社会由技术更新缓慢的低技术时代向高技术时代转变的产物,全面详尽地描绘了和构建了基于技术应该具有的教师教育能力体系,操作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自颁布以来,在俄罗斯、亚太地区已有一定的应用,促进了相关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与以往从教育自身和教学法的角度制定的相关标准与框架不同,其从经济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因此也极适用于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使职教师资能明确教育的发展方向,具备知识社会的能力,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二、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职业,特指那些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劳动组织方式固定而能力构成明确的社会职业群体[5]。职教师资是指既掌握一门技术,具有较强动手及指导能力,又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双师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在职教师资的专门化道路上,专业能力体现在其师范技能的提高及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及实践的效果,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为鼓励与支持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提升,我国近几年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其目标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等。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其中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划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信息技术已成为职教师资教学和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推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业化的发展日新月异,职业教育也在大幅度地向前发展,职教师资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相关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调查,职教师资本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与普通师范生或应用型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相似,无职教特色;课程体系层次梯度不分明,课程内容重复建设;课程体系中强调技术性尤其是课件制作,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理念与手段涉及较少。因此,在此背景下提升职教师资培养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与模式,是职技高师师范模块设计实施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职教师资的核心工作任务为教学,但职教教学内容并不像中小学一样具有专一性,因此,其工作过程可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学任务。教师ICT运用的方式取决于所授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根据职教师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它将指导教学环节中ICT的运用。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改善职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教师资本科生处于前职业生涯阶段,他们的主要理解来自于学习、模仿与尝试。职教师资既需要掌握师范生所一般应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教学软件的使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也需要掌握所从事职业信息化的特点,譬如如何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等环节。根据ICT-CFT框架的内容及现有课程体系来分析,现阶段我国职教师资职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集中在技术素养这一初级阶段之中,而对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涉及极少。综上,职教师资本科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如下:

1.熟练运用ICT基本和复杂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职业教育和个人专业发展所需的恰当的软件和设施;具有获取网络资源的技术性知识与能力,从而获得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等信息;掌握沟通协作工具,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及同事进行沟通和联系。

2.信息技术与职教教育过程与课程的整合能力。能够掌握职教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了解所授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并能在教学情境下灵活运用;知道在何时何地对谁以及如何在授课中使用ICT;教师能在不同学习活动中使用技术,使每个学生都可平等获取资源;从知识、技术、教学能力、社会等多方面维度来理解职业能力,整合技术的学习环境的创建,且灵活地应用技术来支持合作。

3.熟练运用基于职业教育复杂问题解决和自我管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法。学生能够利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创设复杂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可以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科学课中的可视化工具,数学课中的数据分析软件包,在线博物馆,仿真模拟技术的网页,虚拟实验室等,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中支持概念理解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帮助学习者创造、实施、监测和评价项目计划和解决方案。

4.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知识创造与革新方法的能力。了解何种情境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学习,具备模拟、支持复杂过程的能力;基于ICT技术的知识社区、反思性学习、创新和持续学习社区的运用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与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

(三)基于ICT-CFT职教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杜威认为在学生的经验中,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做事的能力,即掌握了某种材料;材料充实与深化的过程;使材料成为符合理性或逻辑的井然有序的材料[6]。基于这样的教育内容体系的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更容易高效率地把希望传递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而详细的术语并将其标准化。依据教育部文件对职业教育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要求和ICT-CFT框架的内涵,笔者探索构建了职教师资ICT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1.基础层:ICT—技术素养。课程体系第一阶段奠定能力的技术基础。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类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将其内容进行模块化选修。如普教师范类,职教师资类,应用理工科,应用文史科等都有相应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内容是使学习者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涉及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如计算机记忆和存储设备、显示器、白板、手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备的简单使用、管理与维修的方法等;掌握计算机软件知识如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剪辑,演示软件,数据表格软件,开放性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安全知识如借助网络寻找特定学科内容及资源网站与非学科网站,搜索引擎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如隐私、知识产权等问题;掌握计算机协作技术如常用交流与协作技术如网络社区、视频会议、虚拟教室,基于WEB的协作技术如博客、WIKIS、微信、局域网等。

2.核心层:教育中的ICT—师范技术素养。核心课程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主要针对职教师资本科生介绍教育中的ICT技术及整合的教学法等内容。使职教师范生精通于教育中的ICT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够获取或制作相应的教学资源,应用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将具体的课程标准与特定的软件包、计算机应用等进行匹配,并描述这些软件和应用是如何支持行业与教师标准的;掌握为了理解关键概念而使用的具有特定学科概念的开放式技术工具如数据分析、模拟角色扮演等在线资料的获取方法等,能够鉴别与评价教学资源;使用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的评价数据和档案,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以解释和改进评价结果。此层次的先备知识应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能力,对所从事学科和教学工作有概念性了解,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课程,熟悉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等行业标准。

3.支持层:职业教育中的ICT——职教技术素养。课程体系的第三阶段是在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学论、微格教学、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等课程中专门辟出一个专题介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职教师范能力融合内容。第三阶段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题应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形式,通过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一种切实有效和有用的体验。本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职教师资本科生所从事专业、技术的适宜性与之前的学习经验等探索职业教育中需要和能够用技术解决的问题;能够运用ICT技术如电子档案袋、电子成绩、网络课程等管理和报告学生的绩效数据;能使根据不同专业引导职教学生使用展示工具,视频工具等展现他们所学的内容,并评价其他同学的内容;确定课堂实践的关键特征并将特定的课程标准、软件包及计算机应用相匹配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用ICT技能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利用ICT支持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掌握及教学,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用ICT资源协调管理、协作和社会规范;利用ICT提高自身对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的获得效率;通过数字化方式组织学习资源,使用经鉴定的资源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通过在线技术如社区与实践与专业群体分享观点和资源。本阶段的先备知识是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能力。对所从事学科和教学工作有概念性地了解,已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的课程、熟悉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等。

4.特色层:ICT的创新价值—技术创新能力。此阶段主要通过公选课或选修课程的开设,介绍新兴学习技术或思维方式,将职教特定学科中的ICT整合专业化学习,以针对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同学补充现有必选课程之遗漏部分。可开设的公选课如“思维导图在职教的应用”、“职业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移动学习”、“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职教师资本科生能够在课堂和自学过程中,自发地进行ICT应用,能够在学习交互中获得科学前沿知识、新兴技术能力等。其任务要素是职教师资本科生能保持好奇心和积极性,探索机会来展现数字资源与工具如何支持学习,并向学生展示这种条件下如何使用ICT,扩展ICT生活价值,其中也包括创造力、发明、交流协作、研究、批判性思考及实际生活的问题解决;熟练掌握不同软硬件的高级使用方法,掌握高度专业化软件,如在工业职业环境中或特定学科中使用的软件;利用移动学习方式、WIKIS或学习管理系统来管理项目,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思维管理,利用跟综和修改工具了解每个学生在协作中的贡献,利用协同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利用软件进行学生档案和成绩的分析等。

5.应用层:面向社会的ICT-技术综合能力。以竞赛或项目形式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设计出多重解决方案。最好能包括多个主题并且要求多个学习者协同工作。任务要素:基于该问题的学习活动应该包括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并且也具有挑战性。学习活动通过要求学生彼此依靠完成任务,与不同地点的人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的方式来鼓励协作学习,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以及决策制定。针对活动的计划应该包含目标、对象、时间线、对学生的指导、资源和参考资料、可获得的ICT、活动内容、预期的结果以及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3-05-02.

[2]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D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34/213475e.pdf,2014-05-02.

[3]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7-64.

[4]赵志群,刘邦详.职教师资的专门化进程与职业科学的学科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2-24.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2013.

[6]吴焕庆,崔京菁,马宁.面向数字教师的《ICT-CFT》框架与TPACK框架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9):109-115.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