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

2016-11-19 18:47徐康宁
大陆桥视野·上 2016年4期
关键词:逆向优势机制

徐康宁

近些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和我国每年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等量齐观,最终“出去的”的投资资本超过“进来的”投资资本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财经媒体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海外投资的给予引人注目的报道或评论。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推动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过去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都是发达国家,而且相当一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异军突起,不仅吸引了众多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也给学术界以一个新的命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直接投资国?促进中国企业随着中国企业到海外大规模投资的动因是什么?传统的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为代表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否还能做出圆满的解释?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探索,现实需要有新的分析框架。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张纪凤副教授所著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及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一书正是通过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力求在理论上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做出深入的研究,以丰富相关的研究内容。

通过阅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及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这本专著,我认为该书不仅分析视角比较独特,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研究主题新颖,具有较好的时代性。

以往众多学者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以下简称FDI)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引进外资领域的研究,而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出去”,需要更多的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相关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问题是伴随着中国企业快速“走出去”需要在理论上把握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去产能”和“调结构”上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我国对外直接的动力机制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较好的学术新颖性和时代特征。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及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这一著作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下简称OFDI)的异质性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力机制独有的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结论。这一结论不同于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具有相当的创新,属于一种丰富前人研究成果的理论探索,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书中,作者基于“战略三角”的理论框架,从战略的资源观、产业观和制度观三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OFDI的母国推动力,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作者通过收集101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177个海外子公司投资数据,建立可度量的计量模型,详细研究了我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在对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的分析中,作者总结了逆向技术溢出的四大机理,规范了实证研究的相关方法,一定层面上丰富了当前对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第三,问题导向入手,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这部著作是一个较好的典型的问题导向入手的现实研究。中国企业正在掀起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为什么身为发展中国家却有“大手笔”的对外直接投资案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什么优势?我们该怎样更好地“走出去”?这是回避不了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我国企业缺少所有权优势的置疑。作者就是从现实问题入手,力求在理论上做出科学的回答。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具有所有权优势尤其是知识型所有权优势,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走出去”不是因为拥有绝对所有权优势,而是因为拥有比较所有权优势,具体表现为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局部技术创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基于人际网络优势的销售能力。这些分析结论对于指导我国企业如何打造自身“走出去”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话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下去,这部著作也非尽善尽美,更不可能回答和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也希望作者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并借写简要书评的机会向学术界推荐此书。

(作者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府参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猜你喜欢
逆向优势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画与话
皮革机制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