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粤战略与广东战时经济损失(下)

2016-11-19 08:41黄菊艳
红广角 2016年4期
关键词:粤北日军物资

黄菊艳

广东沿海地区沦陷后,日军曾两次试图打通粤汉线,向广东后方粤北地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1939年11月20日,侵粤日军为策应南宁作战,攻占粤北,打通粤汉线,向粤北大举进攻,是为第一次粤北战役。从12月17日起,日军分3路从广州外围据点向余汉谋部全线进攻。第十二集团军与日军在花县、军田、五子山、银盏坳、小楼、庙潭、正果、沙径、地派、梅坑、画眉堂等地进行激烈战斗。12月底,南宁方面日军告急,粤北日军后撤,余汉谋部乘机全线反攻,1940年1月16日,日军退回作战前阵地。第一次粤北战役结束。1940年5月14日,侵粤日军为策应宜枣会战,再次集中兵力向粤北进犯,企图再次打通粤汉线,是为第二次粤北战役。第十二集团军在粤北山地与日军进行激战,6月5日,日军全线退却,退回作战前阵地。

在两次战役中,粤北后方地区遭受严重的劫掠和破坏,特别是第一次粤北战役,历时一月,战区较广,使战区各县遭受惨重损失。第一次粤北战役自1939年12月17日始至次年1月16日结束,在一个月间,日军窜扰粤北翁源、英德、清远、佛冈、新丰、花县、从化、龙门、增城9县。由于日军以彻底摧毁广东后方抗战基地,打通粤汉线为目的,因此,日寇铁蹄所至,无不进行野蛮破坏,烧杀抢掠,甚至在其败退时,仍沿途焚毁烧杀,掠尽农家的谷物、牲畜,供人马食用,有余则焚烧宰杀,以彻底破坏后方农村经济。战后,军田银盏坳一带,筷子找不到一双,虽三尺高之颓垣亦不得见。良口、吕田青菜找不到一颗,草木焦尽,不见六畜,屋宇尽毁,民无长物。①可见,粤北后方农村经济受到空前的摧残。

根据1940年底日本参谋本部起草的《大东亚战争指导要纲》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要纲》,1941年日本的侵粤方针是在确保占领地区的同时,对广东沿海进行封锁性切断作战,进一步封锁国际援华路线与海口。广州、琼崖、汕头等地区沦陷后,广东的主要国际交通线被切断了,但由于广东海岸线曲折绵长,“小的通道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仍可到处通行。特别是以香港为基地运进的物资,在其东面海岸卸货后由陆路通向韶州的运输路线尤为活跃。”②因此,1941年,日军对广东沿海发动了数次以切断中国国际交通线为目的的封锁作战。1941年日军在广东沿海的封锁作战主要有:

1.广州、汕头失陷后,广东的对外贸易路线发生变化,广东当局在东江地区增辟了从香港经沙鱼涌、惠州而至曲江的货运路线。这一货运路线于1939年9月启用之后,后方出产的大量钨砂、茶叶、土纸、桐油、竹器经该线运往香港,再转运到美国或南洋地区;大批进口军火、汽车、工业用矿物油、化学制品、棉纺织品、煤油和其他日用必需品也源源沿该线运入后方。①为了切断这一国际运输线,日军决定实施“香韶路切断作战”。1941年2月4日,日本华南方面军在海军协同下,在大亚湾登陆,攻占淡水,日军另一部从深圳方面策应,占据龙岗,焚掠商货。这次作战完全封锁了大鹏湾和大亚湾,截获了大量准备输入内地的物资,阻断了东江商业通道。

2.南路的广州湾自广州沦陷后,成为广东西南部的贸易吐纳地,从西南沿海运来的物资,尽管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不断通过广州湾运往内地,为了切断雷州半岛方面的补给线,日军在3月3日实施了“雷州方面切断作战”,分数路在绵亘500公里的海康、电白、阳江、台山等各重要港口登陆,对周围地区进行“扫荡”并劫夺煤油、桐油、铜铁、食盐、大米、棉布、麻绳、汽车零件等物资后撤退。

3.大亚湾和大鹏湾被日军封锁后,中国政府转而利用红海湾、碣石湾以及潮阳一带补给物资,汕尾港成了外国船只经常出入的重要补给基地。另外,在汕头对岸潮阳一带经常有运输船避开日方的监视,频繁地运送援华物资。为了截断这一运输线,日军从3月至5月间,先后实施“汕尾方面切断作战”和“甲子一带切断作战”,在潮阳、惠来、陆丰、海丰沿海一带的汕尾、甲子、碣石等港登陆并“扫荡”了周围地区,夺取了大量物资。当时的《华商报》记载了日军在汕尾一带切断国际交通线的情况:“这次日军因为探知我方在那里有物资屯积,所以驱千人以上的一支兵力沿此线挺进,尽情掠夺我方的物资。”②该次作战结束后,日军在潮阳和汕尾一带驻扎了部队,以彻底切断这一带的国际补给线。

4.为防止惠州一带的广东军队夺回香韶公路,日军在5月10日,从陆、海三面向惠州合击并“扫荡”了该地区。

5.9月19日,日军为切断台山方面外援通道实施“四邑作战”,在广海登陆,犯台山、开平、新会。与此同时,为了策应第二次长沙作战,日军于9月25日向芦苞、清远进犯,一度陷清远县城。③

1941年,日军在广东沿海进行的数次封锁作战,由于各交通线聚集了大量进出口物资,因而给这些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3月3日,日军在台山、阳江、水东、电白各海口登陆,国民政府外贸委员会在各口岸待运出口的物资被日军劫掠,桐油损失17484听。④日军还在广东海面上劫掠运输物资的船舶,“敌南支特务机关近密派牟田森雄潜往香港活动,在港领海内于小艇中密设有小型无线电台,专为侦察我国由香港运往内地之货物,随时通知敌舰艇在海面于途中劫我船舶,掳掠我货物。”⑤日军在四邑地区进行的封锁作战,所到之处,专事劫掠物资,据调查,台山狄海铺户被焚百余家,新昌沿堤岸铺户被毁百间,物资损失数十万元,长沙铺户物品被劫一空,损失10万以上,台城物资被搜刮无存,附近各乡粮食被掠。⑥据新会县长的报告,该县有90余乡被日军洗劫,死伤民众800多人,房屋被焚2000多间,被劫3000多户,物资损失4000万元。⑦日军在海丰、潮阳进行封锁作战时,将这些地区的盐、棉纱、汽油、烟、糖、什货、器皿劫掠一空。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香港、东南亚地区的被攻占,日本大本营认为:在广东地区,以切断中国补给联络线为目的的作战已不再需要,转为对后方实施经济封锁,以摧毁中国的抗战力量。1942年底,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对华新政策”,侵华日军在华南方面的作战任务是:确保警备广东附近、汕头附近、海南岛北部及雷州半岛各要地,力图安定之;并且对广州湾法国租借地的防卫予以协助。广东附近的作战地区大致在惠州、从化、清远、北江及三水至西江下游。

1942、1943年,日军在广东主要是保持原占领地,加强经济封锁,仅发动数次规模不大的作战。如,1942年1月12日,为策应香港作战,日军犯芦苞、博罗、惠州。1942年2月,日军为夺取广州湾,占领雷州半岛,以封锁我国对外交通及掠取沿海盐场物资,在雷州半岛登陆,侵海康、遂溪、廉江、徐闻、吴川等地。①为策应湘北作战,日军自花县沿粤汉铁路北犯,陷源潭、银盏坳。1943年2月,日军再陷芦苞。3月,犯雷州半岛,陷海康、遂溪。5月,再犯东江惠阳、博罗。9月,日军进犯四邑地区,陷台山、开平。②自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4年豫湘桂战役之前,广东战场基本上无大规模的作战。

在这一时期,受敌入侵的地区,遭受日寇的烧杀抢掠,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如1942年初,日军侵占三水县芦苞镇,对这个战时兴盛起来的商业小镇进行彻底破坏,“见人就杀,见屋就烧。又把芦苞上下若干里划为无人地带,过路的人凡被抓着即拉去作靶,绑在木桩上练习刺杀。河面上射程所及的大小渔艇皆被开枪扫射。在芦苞水闸屯垒沙包,封锁河道。陆上空无一人,江里悠悠流水,萧索寂寥,苍凉满目。一两个月后,敌人始行返防而去。芦苞经此浩劫,再也不能为市了。”③

沿海地区沦陷以后,广东遭受的经济损失,一方面表现为受敌入侵地区遭受劫掠与破坏,另一方面更多地表现为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统制的加强,其重点在于对广州、汕头等沿海沦陷区近代工业的掠夺和对物资的严格统制,以及对海南岛资源的“开发”。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在中国战场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即日方所称之1号作战),以打通中国大陆纵贯平汉铁路南部沿线地区。1944年8月底,日军开始实行打通湘桂线作战,广东方面,三水、清远日军沿西江流域西犯,侵扰广宁、怀集、四会、高明、高要、德庆、新兴、云浮、罗定等地,旋即进入广西,放弃所陷各县。另一部日军从雷州半岛北犯廉江、化县,进入广西。日军实行打通粤汉线的作战从1944年5月底开始。8月,日军占领衡阳后,继续南侵广东,广州日军也策应北犯。1945年1月27日,战时省会曲江沦陷,粤北大遍地区沦陷。与此同时,日军为了控制广东海岸线,攻陷沿海惠阳、博罗、海丰、陆丰等县。1月下旬,广东海岸线东起汕头,西迄北海,均为日军占领。经豫湘桂战役,广东大部分地区遭受日军侵略,沦陷区扩大,几乎全面沦陷。

从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止,粤省后方除东北角兴梅地区的几个县外,其余粤西、南路、粤北、粤东等地或沦陷、半沦陷或受日军窜扰,这些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如1944年9月,实施打通湘桂线作战的日军沿西江流域西犯,入侵新兴县境,日军虽属过路性质,但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稔村、水台、勒竹三个圩镇被焚毁房屋、店铺40余间,被洗劫的店铺、民房不计其数,数以千计的生猪、耕牛及其他禽畜被抢掠宰杀。④粤北沦陷后,各县均遭日寇蹂躏,如乳源县韶坪公路沿线仅十多户的凰村,遭日寇烧杀抢掠,全村财物被洗劫一空。⑤粤东普宁于1945年2月沦陷,日军在县城三天,“奸掳枪杀,无毒不施,除住民损失未计外, 商场物资被其洗劫者七百余万元。”⑥

豫湘桂战役中,粤省后方的资源和厂矿多为日军攫夺,战时重建的省营工业(大部分分布在粤北地区)除极少数工厂将部分机器拆迁保存外,其余各厂均被日军破坏,机器设备被劫掠一空。如设于仁化的广东省银行中伦纸厂,有厂房十余座,锅炉3个,蒸汽机4台,以及发电机、制纸机等机器。1945年春粤北沦陷,日军窜扰仁化,该厂机械设备悉被破坏,厂房被焚十余栋。①民营厂矿同遭劫难,广东最大的煤矿富国煤矿在沦陷期间,被日军占据,矿井被毁,机器设备被掠。设立于1941年的曲江民营那素化学制造厂,在曲江沦陷时,未及疏散,致物资、厂房、机械、制成品、半成品以及原料等俱损失,总值达858.9万元。②开采钨矿的乐昌民营联和公司成立于1940年,出产成绩甚佳,1945年沦陷后,矿场惨遭日军蹂躏,所有采矿机器如唧水机、风炮机等荡然无存。③战时建设起来的粤省后方工业经此浩劫,荡然无存。如有学者指出:“1944年—1945年在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的一号战役,打击了足占国民党中国1/4的工厂,它们占整个工业资本的15%以上。它还切断了国民党中国余下的工厂的供应来源(如产于河南、湖北和湖南的原棉)和市场销路,并摧毁了投资者的信心。”④据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的调查,后方主要工矿企业损失情况如下:富国煤矿,原有直井4个,斜井2个,俱被毁,30公里的铁路也被毁;狗牙洞八字岭煤矿,原有直井1个,斜井4个,俱被毁,铁路路基亦被毁;面粉厂,全部机器被日军破坏或搬走;化工材料厂,全部机器被日军破坏或搬走;酒精厂,全部机器被日军破坏或搬走;农具厂,全部机器被日军破坏或搬走;电池厂,全部机器被日军破坏或搬走;肥皂厂,全部机器被日军破坏或搬走;药棉厂,无大损失;纺纱厂,全部机器损失;织造厂,全部机器损失;煤炭炼油厂,全部机器损失;骨肥厂,不能生产;粤北铁工厂,大部分机器被日军破坏。此外,战时实业公司所办的粤利肥料厂、粤新建筑材料厂、粤兴糖厂、粤明化工厂、粤强印刷厂、粤德制药厂、粤华电器厂、粤昌机器厂以及广东省银行所办的中伦纸厂、中兴制革厂、中正榨油厂、农产加工厂等12家工厂也在粤北沦陷后被洗劫一空。⑤

后方的农业也因战事而遭受严重破坏,日军打通粤汉线南部的作战计划中确定,“作战期间的粮秣,只能沿粤汉线地区就地解决。”⑥战火所被及的后方农村粮食、耕牛被掠,庐舍为墟。

由于日寇的侵略,后方林业受严重摧残,省银行中正林场在沦陷期间被日军破坏焚烧,原有的240多万株油桐树中有170多万株被焚烧、砍伐,损失约72%,加上房舍、农具、耕牛等损失共值2千多万元(1945年币值)。乐昌农场油桐树也损失35万株,加上其他设备损失其值六七百万元(1945年币值)⑦至抗战胜利时,省营林场仅余2个,经营面积4万多亩。许多乡村林场也因战事影响而停办。

战时后方商业兴盛一时,而经豫湘桂战役后,受敌入侵的地区商铺悉遭日寇洗劫焚烧,后方各县商业受严重摧残。战时后方经济建设的成果经此战役几被摧毁。如曲江县“抗战期间,广州转进,粤府设治于此, 垂五年余,故百业蓬勃,盛极一时。 经沦陷后, 精华净尽, 非复旧观。”⑧战前几无工业可言的乐昌县“抗战期间境内有省营面粉厂、纺织厂、化工厂及广东省银行主办中兴皮革厂和商营中华及中国火柴厂,分设各处,斯时各工业颇盛一时,至民国三十四年元月间,本县沦陷,各厂一切建设破坏极重。”战后复业的仅火柴厂2家。⑨由于日寇的侵略,使后方一度发展起来的农工商业,迅速一落千丈,回复战前的落后状态。

在日本侵粤战略下,抗战时期广东全省102个行政单位(97县、2市、3管理局)中,全部沦陷的有广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曲江、清远、乐昌、从化、花县、南海、三水、四会、惠阳、东莞、博罗、增城、海丰、陆丰、宝安、潮阳、潮安、揭阳、惠来、南澳、南山、海康、遂溪、琼山、文昌、定安、儋县、澄迈、临高、崖县、陵水、万宁、乐会、琼东、感恩、昌江、乐东、保亭、白沙等44个,占了43%以上,这些地区多属农产或工商重心,或当交通要道。日军在沦陷区实施“以战养战”之策,掠夺资源,使这部分地区遭受经济损失至为严重。部分沦陷的有29县,占28%以上,日军盘据的地方或为城镇,或当水陆要冲,日军不时出动,侵扰四方,密布奸伪,抽查掠夺,征牛、征粮,这些县份所受经济损失仅次于全部沦陷县份。沦陷后数日而收复或数月而收复的以及受日军侵扰的有19县。总计抗战期间受日军侵略的县市有92个,占全省102个行政单位的90%以上。从未受日本陆军入侵的仅有10县,而这些县份也曾遭敌机的空袭,或因受战事影响而遭受间接经济损失。①

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的战后调查报告对战后广东经济的惨况有一综述,从中可窥战争对广东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广东在全中国原是一个富庶省份,其经济、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及交通之发达,仅次于江浙两省。……在日本八年占领期间,受其野蛮的破坏、蹂躏及掠夺最惨。……在3500万人口中,至少有几百万人死亡或惨遭日人杀戮。全省101个县市中(战时应为102个,因梅菉管理局于1946年1月撤销,故广东分署编制该报告时称101个,作者注),有91个曾经过长期沦陷或半沦陷,全省房屋总数达4350000间,被毁总数达252000间。”“在最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地带,如台山、顺德诸地,仅有一半有奇之居民幸获生存,千百万村庄被敌焚毁殆尽。海南岛人口战前约计250万,但至少有50万人已被屠杀,或因饥馑疾病而渐渐走上死亡之路。椐本署派赴该岛调查人员报告,甚多村庄已成一片废墟。饥馑疾病在全省97县到处横行。”“全省14000公里之公路,大部被毁,桥梁损坏尤甚,铁路干线迄今仍未能大量运输,广九路仍需广泛修理。战前工厂,因战时受敌人破坏,战后因机件原料及资本贫乏,多陷停顿状态,矿场亦同此情形。因河堤年久失修,稻田及旱田之被弃置而成荒地者,各为300万市亩。广东最著名之柑桔,损失约为6万市亩,及三分之二树苗已被砍伐,使70万以上以此为业之农民无以为生。香蕉损失约为4万市亩,杂果损失约7万市亩,荔枝、龙眼损失约6万市亩。蚕桑丝业几至完全破产。公营林场亦大受损失。耕牛损失约15万头。”“粤省渔业,向称发达,渔民达80万人,现因35000之渔船,大都被敌人破坏,留存者亦残旧不堪复用,故几摧残殆尽。渔产损失约330多万担。”“全省101个县市,全部沦陷或直接间接受敌人蹂躏及掠夺者,达90%以上,大多数农民财产被洗劫一空,如非迅速予以有效救济,农村经济恐难免遭全部破产。”“蚕丝业因敌长期盘据,几全部崩溃,丝农及厂商以家破人亡,十九无恢复能力。本省柑桔果树,遍布各地,栽植面积达二十万亩,农民倚之为生者数十万人,现损失达2/3。都市工业全面破产,商业凋零,农村极度贫困,加深社会贫富悬隔,造成千百万难民及失业民众队,及至一般公教人员,均待救济。”②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彻底摧毁了广东地区战前以及战时的经济建设成果,战后广东各地满目疮痍,社会经济凋零衰败,农工商业呈全面倒退的趋势,从而打断了广东经济发展进程。

(作者系广东省档案局副局长、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粤北日军物资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被偷的救援物资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救援物资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