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人的发展困境及其选择

2016-11-19 08:41赵伯飞孙乾
经济师 2016年4期
关键词:能力发展

赵伯飞 孙乾

摘 要:现代都市人能力发展的选择困境是指在现代发展的驱使下,现代人自身发展和环境接受发展所造成影响的矛盾选择;现代都市人精神发展的纠结是指在现代都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发展所受到的社会生活意义选择的制约;现代都市人的身体发展的窘迫是指现代人所面临的身体灵魂的消失。现代人要想摆脱现代性问题的困扰,追寻诗意的和谐的体面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审美来实现,借此去探寻生活的真正本质意义。

关键词:现代都市人 能力发展 生活状态 精神发展

中图分类:C9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018-03

现代都市人的发展困境是指在现代化的环境中,现代都市人的个人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现代都市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从生活水平、身体素质、知识层次、意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现代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选择机会增多,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也产生了影响,这使得人在个人能力的发展、精神发展和人身体自身的发展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选择和考验。现在都市人在社会进步时受到客观世界和社会影响的双重作用,进而形成现代都市人发展的困境。

一、现代都市人能力发展的选择困境

现代都市人能力发展的选择困境是指在现代发展的驱使下,现代人自身发展和环境接受发展所造成影响的矛盾选择。能力作为人的发展所必须的要素,在现代都市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工具的进化、活动方式的改变和活动效率的提高。同时,这种整体活动的提升也体现出人的能力发展状况。劳动成为人自身的一种生存方式,人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劳动,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这是人能力的充分表现,也是人区分于动物,强于动物的方面。但是,其发展对客观环境的破坏也为人类自身构成了威胁。

现代社会的进步说明现代社会人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个地方,人们可以超越自然条件的限制,自由的选择生活方式,这表明庞大的现代社会生活系统已经成为人类能力发展的结晶。人类依靠自身的能力建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生活的需求,现代社会丰裕的物质产品是人的能力发展成果。但是,人自身能力发展不止创造出无数的物质产品,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表现出它巨大的破坏能力。人类的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劳动的作用使自然界产生了变化。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增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程度不断加深,劳动的破坏性也凸显出来。这种破坏性对自然界构成了各种威胁,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因此引发的频繁爆发的生态危机。

人们无法停止驱动能力发展的力量,但是面对这个及其有限的对象世界,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毕竟人类的生活与各种其它生命活动相联系,人们的发展活动不能摆脱各种客观条件的束缚。我们生活在这个有限的世界中,找不到转移外部条件的途径,各种客观机制,例如环境、实体和经济的发展运行同样无法改变,这就意味着人类将面临生态问题的严峻威胁。

二、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发展的纠结

现代都市人精神发展的纠结是指在现代都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发展所受到的社会生活意义选择的制约。这是因为传统的主导社会意义的系统逐步失效,宗教、道德等主要赋予人生意义的给予系统尽管还存在,但是它们都不再具有往昔崇高的地位,它们给人提供的意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被认同接纳,对于很大一部分现代人来说,人生的意义成为问题,现代人沦落为没有归宿的精神的流浪者。

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们对商品消费的依赖使商品的地位提升了,这成为都市人的人生意义所在。精神无法找到安顿的个人将人生意义转嫁到对物质的追捧和溺爱上,也就是说过去生活在群体中的被人所包围的人,现在变成被物所包围,人的精神世界被物所控制,人的需要也被物欲化了。这种欲望不同于需要的意义,尽管两者都以消费的形式实现,但他们的本质性质存在区别,需要本质是满足,它仅仅是将消费作为生存的条件,而欲望本质是占有,它将消费变为目的。

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相互联系,需要的物欲化迫使物成为衡量人生价值主要的尺标,作为经济运行的媒介物,金钱承担着衡量人的价值的基本指标的任务,生命价值却只是用物来判断,人的生命价值依附于物的作用,这样即使人们拥有了超出他们需要的东西,仍旧是感到贫困。他们占有物的速度赶不上物质生产的速度,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情感精神遭受到了嫉妒、贪婪等的欲望的刺激,便形成了内心的一种虚弱、自卑和无能为力。人对自我的认识只是体现在他所拥有的东西上,而不是他到底是什么。人们体验到的不再是生命自身的诗意的生命感,而是这种被“物质”压迫的沉重感,人的精神发展便难以找到出路。

三、现代都市人的身体发展的窘迫

现代都市人的身体发展的窘迫是指现代人所面临的身体灵魂的消失。这是因为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的身体逐步从政治、经济结构中分化出来,变成了只代表肉体的一副缺乏灵魂的图案,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劳动使用的工具。理性作为现代性的灵魂,这就使与理性密切联系的灵魂得到了无限的特权。维特根斯坦语中曾将人的身体描绘为人的灵魂最好的图画,身体代表着人灵魂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统一,也是人的发展最终的体现,人的身体发展困境是人的发展困境的聚焦点。

现代对传统的反拨中,人们的身体力图挣脱被理性而转向被感性放任。于是,身体的意义随即发生了变化。当代人的身体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对象,身体变成了一副经过改造的、碎片化的、幻想的、充满消费欲望的图画。人们身体的消费欲望扭曲发展,各种关于身体的消费行为被合理化。在这种作用下身体的价值被升值,各种整容整形手术、美容化妆技术和修身养性要领风靡社会,人的身体经由各种方式的修饰和改造,成为消费品。

人的身体的发展从理性中脱离出来,但又被感性的放任所围困。在当代,对人的身体塑造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美丽”突然变的举足轻重了,人的每个脏器和器官几乎都可以通过医学技术手段进行“完美的再造”。现代人的身体在经过重塑之后,美丽的身体不断地被操作,身体成了最好的广告媒介,成了最适宜的商品橱窗。如果人的身体可以比作一幅画,在经历了理性后又遭到感性的放逐,那么它的发展始终称不上一幅完整的画。因此,人的感性与理性、灵魂与肉体、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追寻诗意的和谐的体面的生活状态

现代人要想摆脱现代性问题的困扰,追寻诗意的和谐的体面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审美来实现,借此去探寻生活的真正本质意义。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现代文明造成的人类的人性异化和各种心理失衡的表现。追求诗意的和谐的体面的生活状态,将生活审美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地享受审美对人内在生命的升华作用,树立生活和谐的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类文明的状况,并向高度的人类文明迈进,实现对现代社会状况的超越。

1.实现审美对生命的升华。审美作为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一种形式,在个人的生命中升华;审美也作为一种价值尺度督促人建立和谐的生活观,摆脱文明造成的人的局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真正文明。浪漫主义美学家荷尔德林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人诗意地栖居于世界。生命的美学追求正是这样一个设法使自己的生命沉浸在诗意的美学氛围之中的永恒追求,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提出过“歌即生存”,通过审美实现人们对生命的超越,这是以审美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审美中创造并体会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借用审美来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异化对人的侵犯,强调人的感性、生命、个性、生存与审美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审美提醒着人类既不能“逐物”,也不能“迷己”,倡导人回到自然本真的状态,回到物之为物的物性和人之为人的人性。审美能够使人挣脱“铁笼”的束缚,揭去掩盖人类生命的屏障,消解禁锢人的感性的力量,使人脱离现实生活异化的统摄,开辟出一片审美的天地,从而调动人的内心机制,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通过审美,实现优先于有限的贯通,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以及各种心理器官的畅通;通过审美,感悟出对象世界的深刻意蕴和内在价值,深切地体会自身生命的状态和内心的世界;通过审美,主体从各种现实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对象也从各种符号性的标识中解脱出来,回复各自本身的本真状态,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交流。这样的一种自由的主体和自足的对象形成了审美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真正的转变为主体——主体的关系。

值得人类骄傲的地方是,人类能够从理性的探索中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主体地位,并且将真、善、美的品行赋予到自己短暂而匆忙的生命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人生。美,成为真正的统摄者;美,才是人内心最渴望的需求。希望这种探寻能够将人类源于天性的美好追求发扬光大,跃进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就像海德格尔曾经指出的,诗意已不再是人对人生的一种艺术追求,而是对人的整个生命意义的思考,是生命回归人类的永恒的家园。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要美学这种的诗意观照,在诗意的美的升华中成就生命的美,实现美对人生命的升华作用。

人类对生命的审美升华早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就体现出来。人类祖先渴望生命,企求生存,渴望原始的生命意识升华为自觉的审美意识。生命意识主导着人类的审美需求,人们希望在审美的观照下享受生命,进而以审美的规范来引导生命,实现生命的审美超越。这是一种人的生存方式的提升,人不仅可以以生命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还可以以更高的眼光来审视世界,选择生命。这种审美的眼光将人类的生命从有限推向无限。诗人不但是人类生命编年史的撰写者,更是人类延续生命、体会生命价值的奠基者。就像租价福克纳说过的,我们要拒绝接受人类的末日。因此,审美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命形式,还体现出人生中最高层次的美。它在关照生命、引导生命的同时,也超越了生命实现了对生命的升华。审美成为人生命中的瑰宝,闪烁着游逸的光芒,在人生命中自由开放。

2.树立和谐宜人的生活价值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有正确的生活价值观的指引。人来到世界上,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完善。人当然首先得活着,但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人活着不能想动物那样活着,更加不能成为经济动物、政治动物以及能运用符号的动物。人要不断地发展,超越过去和现在,优化自我,提升境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人的发展需要在生活中树立正确和谐的价值观,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自我。

和谐是人类今天解决现实问题时所缺乏的价值态度。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非和谐”因素造成的。在对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我们了解到应该使用和谐去解决非和谐的问题。人类生活中所要追求的幸福感经常得不到满足,这是因为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差距,压力、事业、生活等各种问题中得不到具体的平衡感,从而失去和谐,失去满足,失去幸福。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和谐价值观,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在现代化浪潮中,迎接各种危机的挑战。

和谐是人的发展的审美自觉。黑格尔对于审美性的问题曾经讲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其占有欲和加以利用。”在当代,和谐社会是对人的现代性发展困境的自觉超越,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自觉探索。通过对我们现在的生存理念中所蕴含的物质主义功力价值取向进行根本的反思,来实现人发展的审美自觉,并通过这种人的发展的审美自觉来超越人对“物的依赖”,使人摆脱以此为基础的生存方式和世界观,消解现代性发展产生的社会发展危机,走出人的发展困境。

和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进步发展最高的理想目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被各种主观因素影响,还被各种客观的社会调节所制约,它是人意识的不断觉醒、生存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的选择。从和谐出发来考虑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人们寻找现实的出路,并从中寻找充分的自由,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谐促使人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

3.迈进人类都市生活的真正高度文明。现代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生活的表现,但是这种文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牵绊,形成了文明发展的副产品,产生了现代都市人的现代问题。在都市生活中,对人的本质的异化问题的消解能够促使人们迈向人类发展的真正高度文明。

“人类真正的高度文明”是指人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代文明。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都十分发达,科学技术充分发展,人类真正地超越和消灭了异化,彻底解放人性,实现人性复归,具有完美人格,追回并占有人的本质,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创造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得到了充分协调稳定的发展。马克思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中指出,劳动不仅实现了人自身,也形成了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人类劳动的异化,并且对人的本质发展产生了影响,它否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观念进行解剖,去除异化对人的消极影响,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向更高级的形态——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人类的高度文明时代。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异化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一个中间阶段,也是其生产实践的一种特定的表现,人类要超越这种状态,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迈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在劳动实践中,人类活动按照美的规律,自觉抵制异化,进一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完全超越和消除异化的目的,再进一步地通过审美教育调整、培养和陶冶人类本身,实现完美人格,使人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实践者,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创造出一个更加自由的新世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高度文明。

参考文献:

[1] 岳友熙,曾耀农.追寻诗意的栖居.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孙琳(导师:赵伯飞).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美学反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71)

(作者简介:1.赵伯飞,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2.孙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能力发展
浅议幼儿园集体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
制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因素的研究分析
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阅读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基于能力发展的高职思政课程考试模式构建
本科生学习参与对其能力发展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打好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多元—开放性”评价模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