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善睐?初春防晒!

2016-11-19 08:41士华
中国化妆品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晒品眼霜太阳眼镜

士华

外出

虽然不是炎炎夏日,然而春的阳光依然对肌肤有辐射。当喜爱运动的你走出户外拥抱阳光时,可要记得准备好抗“日”作战哦!即使是春季,只有皮肤防晒也是远远不够的,眼睛也要防晒!

非专业OUT

防晒眼霜除了能防晒,最主要的是它还能给眼周皮肤提供白天所需的营养,有滋润效果。但是,带防晒指数的粉底液给眼周皮肤提供的营养就很有限了,有些可能还会造成眼周干燥。一般来说,要达到防晒产品包装上标明的SPF值的防晒效果,至少需要全脸涂抹一个硬币大小的量,即使在春季,只涂薄薄层的粉底液,很难达到最佳防晒效果!所以,想要达到良好的防晒效果,还是得使用针对不同部位研发的专业防晒品。

高倍防晒

带防晒指数的眼霜通常sPF值不高,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眼周肌肤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SPF15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够了。如果要去紫外线很强的地方,或是长时间处于户外,建议在眼周涂抹一层能够用于眼部的高倍防晒霜,加强防晒效果。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防晒霜都可以用于眼部肌肤,购买的时候一定要详细咨询。

告别油腻

防晒产品要选择无油配方,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防晒品都是无油配方,质地非常清爽,毫无负担感,至于防晒眼霜,自然也有很多都是无油配方的,多数都很清爽,很容易被吸收。多数情况下,脂肪粒的成因并不是由于眼霜油腻造成,而是因为眼周皮肤有了极其微小的创口,所以,不管使用什么眼霜,正确手法和温柔力度很关键。

tips

你所不知道的眼部危害?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眼内物质和角膜都会因为被紫外线的强光照射而受损害,造成眼睛疼痛、流泪、怕光,严重的还会导致光致角膜炎、视网膜变性、虹膜炎、眼裂斑、角膜翼状胬肉、黄斑部病变等疾病,紫外射线的积累效应还会引发白内障。

必备武器

太阳镜

出外游玩,尤其是你常驻地是春季,而旅游地是夏季的情况,就要特别防备容易被忽视的艳阳。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除了洋伞、帽子可以遮阳外,太阳眼镜更是对抗紫外线最佳的武器。刺眼的光线会穿透您的眼睛造成伤害,太阳眼镜可减少强烈阳光对眼睛的伤害;刺眼的光线会引起头痛,太阳眼镜会有95%~100%的过滤效果。

隐形眼镜

佩戴隐形眼镜的人,可以选择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隐形眼镜,它能滤除90%的紫外线,如果再戴上墨镜,安全级别就更高了。

卸妆

眼部肌肤是全身皮肤中最薄也最脆弱的部位,由于很多眼部防晒品都是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综合作用,其中会含有不少反射光线的粉质颗粒,疲惫的眼睛,怎能再承担更多压力呢?彻底轻柔的清洁、舒适温暖的按摩,为眼睛提供最全套.最豪华的安眠方式。

眼部卸妆液

正如不用眼部卸妆液的女性所想,只用洗面奶就觉得足够了,没有任何不干净的感觉。而实际上,普通洗面奶只能洗掉污垢,可残留下来的彩妆是根本去不掉的,只能借助于能有着深层清洁作用的眼部卸妆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眼部防晒霜涂抹的量并不会很大,而且一般来说都不难卸除,所以眼部防晒品并不需要使用特别的防晒卸妆液来卸除,用一般的眼部卸妆液卸除就可以了,一定要选择温和质地的。

精华液OUT!

眼部肌肤的厚度是面部肌肤厚度的1/3,因此眼霜的分子结构一般都非常小,而且眼霜都是经过严格医科检验的。精华液虽然分子结构很小,但多数都是针对脸部肌肤的,温和程度和眼霜有很大差异,而最不适合用在眼部的成分是像酒精这类会直接刺激眼睛导致流泪或不舒服的成分。因此应该看成分的安全性,像讲求纯天然无添加成分的乳液或针对敏感皮肤的乳液,用在眼部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只是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就没必要、也不应该冒这个险。

“眼保健操”

想要眼睛舒缓,就尝试一下眼部按摩操吧!因为我们的眼部肌肤非常脆弱,所以坚持每天用眼霜按摩是最好的舒缓眼部肌肤的办法。不仅可以有效减退细纹、表情纹、年龄纹,眼袋及暗哑,还能同时收紧提升眼部肌肤,由内而外塑造幼滑柔嫩的眼周肌肤。另外在进行眼部按摩前,要注意彻底清洁眼部与双手,尤其是指甲,避免造成眼霜二次污染。

必备武器:

眼霜.眼胶.眼部滋养凝露

眼霜、眼胶、眼部滋养凝露等日常型的眼部护理产品都属于基础护理产品,而眼部特殊护理产品主要是指那些能给予眼部更深入的护理及有某种独特功效的产品。如眼膜、生肌眼膜、精华素等。一方面它们可发挥眼霜的作用帮助减轻皱纹、黑眼圈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以凝胶质地的眼膜来改善眼线浮肿等问题,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护理目的。

抗氯化药物

使用一些抗氧化的药物,对于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眼睛各部位的氧化有定的治疗作用,常用的有B胡萝卜素.维生素如维生素E;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这类营养素的食物,对眼睛也有好处。

猜你喜欢
防晒品眼霜太阳眼镜
镜内镜外
不黑不伤,防晒终极报告
眼霜的正确使用方法
眼霜的正确使用方法
秋季,选对眼霜 成为你的囊中之物
夏季防晒温馨小贴士
秋游去
防晒,小心步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