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改革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2016-11-19 14:19李佐军
新城乡 2016年4期
关键词:投入量生产率劳务

李佐军

供给侧改革本身是很好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概念比较晦涩,各种脱离其本意的解读较多,需谨防出现如下误区:

01 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的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西方的要丰富得多。

02 以政府计划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本是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现实中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提供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这就有可能走到供给侧改革的反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与过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如政府主导选择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03 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

从经济学基本原理看,供过于求会导致产能过剩,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而供求均衡是较理想的状态。但有的人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的否定。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04 将供给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

广义的供给侧力量不仅包括商品或劳务供给,而且包括供给主体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量调整、增量形成等。若单纯强调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若广义理解供给侧力量,则会通过改革等,主要依靠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05 将供给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高决定因素简单平行放在一起

区分不同性质的供给侧因素很重要。而且,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不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投入量的增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属于要素质的提升,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除了要素升级外,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也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是更为重要的供给侧因素。其中,制度变革尤为重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自《供给侧改革》一书)

猜你喜欢
投入量生产率劳务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影响英语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学习者因素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上半年全省实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