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文化根脉

2016-11-20 07:06曾学文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通识乡愁

曾学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尤其是关于“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的颁布。如果我没说错的话,这是中国戏曲传承千年之后,第一次由政府部门正式提出在学校推广戏曲的通识教育。

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生普及中国戏曲?因为我们的孩子已经完全陌生了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身边的文化视而不见。假如你问问你身边的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看过家乡的戏曲演出吗?许多孩子一定一脸茫然。城市的孩子大都已不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了,何谈看家乡戏!

习总书记在地方考察的时候不无感慨地说到: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当我们的孩子们连自己身边的文化都茫然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警醒怎么样留住我们文化的青山绿水,不然我们的孩子将来连乡愁的梦都是飘忽不定的。

也许有人不屑,不就是听听戏,至于吗?孩子读书都来不及了,还哪有闲功夫去听戏。这是社会普遍的心理,宁愿逼着孩子去学钢琴,也不愿意让孩子去了解自己民族质朴的文化。许多人从内心里瞧不起戏曲,觉得它没有钢琴的高雅。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宣传得不够,身为中国人,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国戏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了解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形式,它包含了活泼生动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民歌民谣;集中了中国文化各要素,如诗歌、音乐、舞蹈、武术、服饰、化妆、美术等;体现了中国的美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用最质朴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带有质朴的民俗性格。昆曲《牡丹亭》里有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如果我们不领着孩子走进中国戏曲这座大观园,怎么能够让孩子看到中国文化还有这等姹紫嫣红?

艺术兴趣是需要引导和培育的,我们常常埋怨我们的孩子漠视自己的文化,情况真的如此吗?非也。我曾经带戏曲进过校园,原来也一样,以为小孩子会坐不住,在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特地编排了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天性的戏曲片段,表演之前,让演员给孩子讲解如马鞭代表什么,乘船船的摇动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一张桌子可以代表什么,戏曲的服装美在哪里……孩子们不但看着津津有味,还不时随着演员的表演手舞足蹈,他们看懂了,看明白了,他们跟着我们走进了戏曲美妙的世界。

不是孩子不喜欢,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引领,没有走进孩子好奇的世界里,我们完全忽视了本民族最宝贵文化的传播与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美育教育有各种各样的唱歌,跳舞,画画,唯独少了中国文化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戏曲的欣赏。我们的家长舍得花钱让孩子去学钢琴、听音乐会,却不屑带孩子去看戏,因为心底里瞧不起自己的文化。历史虚无主义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缺乏感情。一旦没有自豪感,没有感情,何来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开展戏曲的通识教育是最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假如中国戏曲没了新观众,没了下一代,优秀的戏曲艺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保护中国戏曲,可以让中国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保护中国戏曲,可以让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彰显自我特质,加强文化认同;保护中国戏曲,是对世界文化多样化最直接的贡献。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很高兴有政策的支持,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希望中国戏曲,能够像中国的琴棋书画,遍及我们的下一代。开展戏曲通识教育的目,不在于强调孩子习得一种才艺而切入,而是让他们熟悉自己的文化魅力,感知中国戏曲的美育养分,承续自己的文化传统,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文化根脉。

戏曲进学校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它可以为中国文化留住一份青山绿水,让乡愁有了确实的记忆。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通识乡愁
永远的乡愁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乡愁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九月的乡愁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