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汇编

2016-11-20 07:06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编者按】自抗战爆发之日起,抗战题材的文艺舞台作品再现了风起云涌的抗日形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抗战这个无比丰富的精神宝库依然为文艺创作者所青睐,每到纪念抗战胜利逢五或逢十的年份,各地舞台都会集中上演一大批抗战题材的剧目。2 0 1 5年9月3日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 0周年纪念日,各地文艺院团的展演活动空前高涨,为更好地了解这类题材戏剧创作的全貌,本刊编辑汇集整理了2 0 1 5年全年上演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题材的戏剧演出剧目,包括新创剧目和复排剧目。戏曲7 0个,话剧2 1个,歌剧、音乐剧和儿童剧1 4个,共1 0 4个剧目。

需要说明的是,该汇编为不完全统计,难免有遗珠之憾。唯愿这一汇总能为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创作提供有益的资料。

·戏曲(70个)·

国家京剧院京剧《西安事变》

京剧《西安事变》于2015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轮演出,讲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面对波谲云诡的复杂政治和社会环境,以民族大义和博大胸襟说服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而推动国共两党合作,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伟业。编剧孟冰,导演娄迺鸣,京剧导演孙桂元,音乐作曲唐建平,舞美设计边文彤。于魁智饰张学良,李胜素饰宋美龄、朱强饰周恩来、王越饰蒋介石、胡滨饰杨虎城,吕耀瑶饰赵四小姐,朱虹饰谢葆贞。该剧在艺术呈现上突破流派和行当限制,充分发挥剧种优势,进而塑造出血肉丰满、情感细腻的人物群像。全剧既挖掘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又给予不同行当、流派的唱腔与表演以充分发挥的平台,从而让全剧可观可听。2016年4月,由国家京剧院一团优秀青年演员刘垒、马翔飞、刘梦姣、王越、胡滨、吕耀瑶、朱虹等联袂主演的“青春版”《西安事变》在北京交通大学上演。

中国评剧院评剧《母亲》

2015年7月6日,中国评剧院大型原创评剧《母亲》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首演。该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编剧刘锦云根据2014年习总书记在纪念“七七”事变77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的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创作而成。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该剧重点描绘母子情、夫妻情、抗日军民的鱼水情,从一个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折射出无数中国母亲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展现战争对人类的摧残,歌颂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编剧锦云,导演张曼君,作曲刘文田、王亚勋、赵石军、戴锡英、刘东然,舞美设计修岩。王平、郑岚饰母亲,张超群饰老汉,于海泉饰永全,张国强饰永水,毛崇名饰永合,赵岩饰永安。

北京京剧院“经典现代戏展演季”

2015年7月22日至8月30日,北京京剧院复排的抗战题材经典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并连同《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表现不同历史背景的经典剧目,在长安大戏院轮番演出,共计20场。展演邀请当年主演这些经典作品的老艺术家钱浩梁、刘长瑜、耿其昌、曲素英、李崇善、阎桂祥、谭孝曾等老艺术家倾心传授。7月22日至26日上演的《智取威虎山》,由耿其昌、徐孟珂、孙元意执排;杜喆、杨少彭、张建峰、陈俊杰等担任主演。7月29日至8月2日的《红灯记》,由刘长瑜、钱浩梁担任指导;韩胜存、张建峰、沈文莉、康静、张馨月等主演。8月5日至9日上演的《杜鹃山》,由阎桂祥、罗长德、谭孝曾、孙振才为该剧主演进行指导;王怡、窦晓璇、陈俊杰、王磊等担任主演。8月26日至30日上演的《沙家浜》,由王蓉蓉、杜喆、杨少彭、郑潇、翟墨、张澍、韩巨明等担任主演。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河北梆子现代戏经典选段演唱会》

2015年7月7日,为庆祝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成立55周年所开展的“经典剧目回顾展演”活动在长安大戏院正式拉开了帷幕,作为展演的首场演出,意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特别推出。此次演唱会名家荟萃,除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以及剧团众多一级、二级和优秀青年演员外,剧团还特邀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秋玲和高秀云助场演出,老中青三代河北梆子艺术家齐上阵分别为观众带来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龙江颂》《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红灯记》《平原作战》《沙家浜》选段。除此之外,剧团还特邀虹云(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著名朗诵艺术家)和刘纪宏(总政话剧团一级演员、导演、著名表演艺术家)作为本次演唱会的主持人,两位老师还分别以朗诵表演的形式演绎了《红灯记》片段。本次演出除了有传统河北梆子经典唱段外,还有近一半的唱段都是为本次演唱会量身打造,重新创作而成的,如演唱会的开场曲《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器乐演奏,以及《沙家浜》和《红灯记》选段,参与创作的老师李石条、姬君超、朱维英、王英会等用现代、浓郁、热烈的旋律融入到河北梆子的音乐声腔之中,不但保留了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风格,又强化了河北梆子的委婉与抒情。

北京曲剧团曲剧《四世同堂》(复排)

《四世同堂》根据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编剧王新纪,作曲戴颐生、王哲,导演鲍黔明、张绍荣,复排导演王翼,舞美设计岑宝山,主演李相岿、杨海岗、郭曾蕊、李永德、宋洁、颜瑾等。曲剧《四世同堂》复排于2014年老舍先生小说发表70周年。历史上,北京市曲剧团曾两次排演过《四世同堂》,不过演出的次数并不是很多。此次的第三版《四世同堂》最大变化在于剧本的内涵上,更加贴近老舍同名小说的本意,更接近老舍原著中的批判意识和大爱精神。该剧以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老北京人”的豁达、正直、友善、诙谐和那逆来顺受、固守陈规以及自命不凡的人物个性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京评戏曲剧团评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复排)

评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于2015年9月17日、18日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中国评剧院曾于1959年将李英儒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搬上评剧舞台,由评剧大师马泰首演。全剧以冀中古城保定的抗日斗争为背景,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带领民众在敌占区与日伪军展开生死搏斗的故事,银环、杨晓东、杨母等革命形象让几代人难忘。本次复排在继承旧版本经典塑造的同时,加入了多段原创新编唱段,尤以“母亲坠楼”一场大段感人肺腑的唱腔为代表,体现了英雄人物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该剧舞台舞美呈现出了全新的舞台面貌,虚实相间、时代气息浓厚,赋予了剧中人杨晓冬、杨母、银环等抗日英雄全新的艺术形象,热情讴歌了坚强不屈、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该剧以其鲜明的革命故事主题、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高亢舒展的评剧音乐旋律及撼动人心的故事情节赢得了一代人的深切喜爱。总策划刘侗,剧本整理改编兰万玲,导演刚立民,音乐唱腔黄兆龙,主演马惠民、苏纯飞、王欢、沈金伟、张选、王金章、刚立民等。

天津评剧院评剧《红高粱》

2015年1月29日,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同名系列小说创作推出的评剧《红高粱》,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首演。编剧贾璐,导演张曼君,唱腔设计樊继中、黄兆龙、剧文林,音乐设计、配器于泽麑,音乐指导徐志远,舞美设计修岩。曾昭娟饰九儿,孙璐阳饰十八刀,王昆饰曹梦九,剧文林饰罗汉。该剧以“九儿”和“十八刀”(余占鳌)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自由精神与生命气度,讲述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反抗侵略者的悲壮故事,是充满人间正义和民族气节的史诗剧。“二度梅”获得者曾昭娟成功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传统评剧女性,呈现出了一个集美、媚、烈、辣于一身、更有血性的九儿。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与和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子弟兵的母亲》

2015年8月20日,河北省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满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在驻京某部演出了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子弟兵的母亲》,慰问9月3日将举行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部队。该剧首演于2014年5月,讲述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爱国拥军的真实故事。抗日战争中,戎冠秀救助受伤的八路军战士,组织妇救会,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秣,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戎冠秀带头送子参军,在她的带动下,平山县一度出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热潮。剧情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生动刻画了戎冠秀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区妇女的光辉形象,艺术再现了她的一生。编剧智全海,导演马海燕、王长安,唱腔设计孟全胜、董树龙,音乐配器于泽霓,许荷英、韩挪红饰戎冠秀,顾晓波、刘丽彩、张雷等主演。

石家庄评剧一团评剧《安娥》

2015年4月14日,评剧《安娥》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首演。安娥是河北获鹿县范谈村(今石家庄)人,是民国才女、河北省石家庄的历史名人,著名作家田汉的夫人,她创作的《卖报歌》、《渔光曲》以及由其作词的《打回老家去》等作品至今广为流传。评剧《安娥》是一部“五四”新女性追求独立、自由与生命价值的心灵史。安娥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里,在改天换地的大历史背景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她努力追求女性的独立和自由,终于把个体生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价值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提升。安娥倾其一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念,对当代人有着重要启迪。该剧曾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演出。编剧刘兴会,导演,王青,唱腔设计刘文田、张新辉,音乐设计朱维英、马骏,舞美灯光设计伊天夫,袁淑梅饰安娥,张超群、李为臣饰田汉,闫少哲、王秀莲等主演。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河北梆子《黎明前的星光》

2015年4月29日,河北梆子《黎明前的星光》在天津滨湖剧院参加“2015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该剧艺术再现了石家庄解放前夕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中共地下党为了获取“石门城防情报”出生入死,与日寇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撼人心扉、催人泪下的英雄赞歌,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凸显了燕赵儿女舍生取义的英雄情怀。故事讲述1944年日寇铁蹄下的石门风雨如晦,由于叛徒出卖,中共石门情报站遭到重创,地下党员江弘和陆明等奉命重组情报站,并被要求盗取“石门城防图”。江弘、陆明这对革命夫妻在其他地下党员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了任务,江弘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编剧孙德民、兰万玲,导演李慧琴、刘同章,音乐设计于泽麑,唱腔设计李德全,舞美设计王岳,主演刘莉沙、赵贞海等。

山西省晋剧院晋剧《红高粱》

2015年5月6日,晋剧《红高粱》在山西大剧院首演。原著莫言,改编龚孝雄,导演石玉昆,作曲、唱腔设计刘和仁,作曲、指挥吴小平,舞美设计赵国良、蒙秦,师学丽饰九儿,金小毅饰余占鳌,孙昌饰刘罗汉。晋剧《红高粱》讲述日军侵华期间中国乡民余占鳌、刘罗汉与民女九儿婉转凄恻的爱情经历以及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奋起反抗、英勇悲壮的抗战故事,展示了民族存亡之际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及鲜活的民俗风情。该剧在充分保留原著精神气质的基础上,依据戏曲艺术的特性,对人物关系做了合理转化,对主要情节进行凝炼、浓缩。全剧由“颠轿”“洞房”“祭酒”“复仇”等8个场次构成,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从儿女情长到民族大义进行情感升华,展示了民族危亡之际,底层民众敢爱敢恨、不畏生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晋剧《紫穗槐》

2015年7月7~8日,晋剧《紫穗槐》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首演,该剧根据苑福善1995年话剧《狗日的杂种》改编,讲述生活在太原汾河滩凹子地的祁草叶,在并州古城参加反战游行,惨遭日本士兵强暴后投河自尽,被汾河下游凹子村农民耿宝根相救。不久,生下冬生。由于母亲历史不明,东生上学、工作,甚至找对象,都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媳妇得知冬生是日本后裔,怂恿冬生移民日本。祁草叶劝不下儿子,愤怒中在申请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冬生和媳妇去了日本,才认识到中国才是他们的家。冬生带着媳妇的骨灰回到凹子地时,日本士兵荣二已经追来,要确认与冬生的父子关系,并将家产遗赠冬生。祁草叶痛陈战争带给自己及家人的痛苦,对因那场战争而孤寡一生的荣二表示同情,但绝不原谅他的罪行。战争,不仅仅残害一个人的生命,更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身心。编剧赵爱斌,导演雷守正,音乐唱腔设计刘和仁,领衔主演谢涛,主要演员梁忠威、郝文龙等。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晋剧《拔剑长歌》

2015年8月30日,晋剧《拔剑长歌》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编剧孙国强,导演何红星,作曲田少华,配器、指挥任新宁,舞美设计徐鸣、王功勋,领衔主演武凌云,主要演员郭宏刚、刘先彪、王春梅、李月萍。该剧以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华北抗日救亡运动为历史背景,以续范亭中山陵剖腹明志为核心事件,通过“决意东行”、“雾锁金陵”、“报国无门”、“剖腹明志”、“震惊朝野”组成的情节结构,抒写了续范亭将军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续范亭是山西原平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中将,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曾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以唤醒全民抗日,被认为“最有血性的爱国将军”。《拔剑长歌》已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15年重点创作剧目,并将作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保留剧目长期推广演出。

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北路梆子艺术团《云水松柏续范亭》

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于2015年8月19日在忻州市首演。编剧曲润海,导演李学忠,作曲刘飞雄,编曲配器孟只争。杨仲义饰续范亭,苏瑞芳饰续范亭夫人许玉侬,范俊生饰阎锡山。续范亭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成就突出的诗人,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激烈变革时代的伟大民族典型。毛主席曾评价他“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云水松柏续范亭》将我国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的各色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映,集中再现了续范亭将军从亲历“西安事变”,到接受周恩来的建议回山西,与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戏中表现的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故事曲折,十分生动。高亢激越、稳健粗犷的北路梆子剧种特色也与主人公的“松柏气节”相得益彰。

运城市蒲剧青年团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场演出

2015年8月30日下午,由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精心打造的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场演出在蒲景苑与广大戏迷见面。《黄河大合唱》《地道战》《大刀进行曲》等一首首慷慨激昂、雄壮有力的大合唱拉开了演出大幕,该团近80名演职人员参与其中。《痛说革命家史》与《刑场斗争》是革命现代戏《红灯记》中的选段。戏中,该团优秀青年演员赵振、吴敏丽、孙薛青,通过高亢洪亮的唱腔、饱满深情的表演,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视死如归的英勇形象。演出结束后,应观众强烈要求,该团团长、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景雪变,以及该团主要优秀演员范宝香、潘国栋、闫海燕、李英,清唱了《杜鹃山》《十告状》《四进士》等蒲剧选段。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京剧团京剧《红灯记》(复排)

2015年8月8日至1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承办,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京剧团演出的红色经典京剧《红灯记》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剧场上演。该剧是内蒙古京剧团在1991年演出后,时隔24年再次登上舞台。由李继春、孟祥洪、常素英等国家一级演员出演。

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漫瀚剧《凤祥楼》

漫瀚剧《凤祥楼》于2015年4月首演,在8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赴呼伦贝尔、乌兰浩特、满洲里、赤峰、通辽完成了近6000公里的巡演。该剧以蒙古族音乐(长短调)、山曲漫瀚调等为素材,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内蒙古土墨特右旗的一个真实故事,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抗日英雄韩五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困难的时候,利用自己身份的便利,冒着随时暴露的危险,源源不断地给大青山游击队输送粮食、棉衣、马匹及武器弹药,为了便于和党组织联络,还出资在土右旗建了一座“凤祥楼”饭庄。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韩五惨遭日本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全剧通过六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精彩唱词以鲜明地域特色唱腔呈现给观众,反映了内蒙古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对侵略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感染着在场观众。编剧刘相林,导演韩剑英,主演张凤莲。

赤峰市宁城县乌兰牧骑评剧团评剧《烽火宁城》

评剧《烽火宁城》于2015年8月4日赴包头、巴彦诺尔、呼和浩特等地进行3个月巡回演出。该剧是根据抗战时期八路军冀东三区队开辟平宁根据地的真实史料改编创作,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抗日英雄高桥带领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三区队联合民众奋起抗日的故事。突出表现区队长高桥、政委黄云等民族英雄深入敌战区、团结宁城爱国志士和日伪势力坚决斗争的壮举和业绩。在着重展现高桥英雄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以阿茹娜、韩祐庵为代表的宁城地区人民抗日救国的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那段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历史往事,歌颂了为抗日救国不怕牺牲、共赴国难的英雄精神。编剧陈国峰,导演宋国锋,张树德饰高桥。

大连京剧院京剧《红灯记》(复排)

2015年7月1日,京剧《红灯记》在大连市人民文化俱乐部上演。10月11日参加南京博物院非遗展演再次上演。大连京剧院此次复排《红灯记》主要以年轻人为班底,王墨饰李玉和,王玢饰李奶奶,张潇涵饰李铁梅,高苍健饰鸠山。

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京剧《杨靖宇》

京剧《杨靖宇》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以及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10周年而创排,2014年9月3日在吉林长春大戏楼首演。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又在吉林省巡演。11月还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国际艺术节的演出。12月再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该剧以抗日英雄杨靖宇“十年铁血百战身,精忠报国铸英魂”的英雄事迹为中心线索,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强烈彰显了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视角,突出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是一部歌颂民族英雄、展现中华儿女伟大抗战精神的史诗力作。编剧孟繁琳,导演徐培成,作曲沈鹏飞、朱维英,舞美设计孙浩元、孙天舒,领衔主演倪茂才,主演张蕾蕾、刘治强、刘俊杰等。

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吉剧《关东草》

2015年8月21日至23日,吉剧《关东草》在长春市桃李梅大剧院进行首轮演出。该剧描述了长白山下一个普通县城中,以关东草为班主的“三合班”众人,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时,不忘民族大义,依靠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为国效力的故事,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卑劣人性,反映了吉林百姓最终踏上了全民抗日之路的心路历程。全剧以独特的视角,选择当时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二人转艺人为主人公,这些“不是抗联亦抗联”的草根平民,平淡无奇却依然可歌可泣的行为,展现着全剧的主题思想——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反抗侵略的自觉。编剧葛连丰,演出剧本刘富英,导演刘富英,作曲于国忠,舞美设计王清波,主演李占春、孙慧媛、闫峰、闫东等。

黑龙江省京剧院京剧《赵一曼》(复排)

京剧《赵一曼》创排于2011年,曾参加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全剧描写的是1935年,赵一曼受党的委托深入东北地区,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英勇斗争,在一次反围剿中,为掩护战友不幸负伤被俘。她在狱中受尽折磨,却意志如钢,宁死不屈。编剧朱红赤、张明媛,导演李利宏,副导演张四全,唱腔设计陈建中、尹晓东,音乐、配器龚国泰、金亮,舞美设计周丹林、苑野,主演马佳、陶锡祥、黄丽珠。

黑龙江省京剧院京剧《红松林》

2015年7月5日,京剧《红松林》在黑龙江省京剧院剧场首演,编剧王靖,作曲王余雷,导演王景耀、王檬,舞美设计杨军、刘雷,主要演员蒋兰兰、梁爽、赵宗罡。该剧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一群在浩瀚红松林中迷了路的中国孩子,与一群同样因为迷路走不出大森林的日本遗孤相遇了,由于战争引起的两个民族的仇恨,使他们怒目相斥。无边陌生的森林,连日的疲惫,食物的缺乏,使日本孩子面临生存的困境。善良的中国孩子,基于人性的本能,放下仇恨,帮助弱势无助的他们一起走出了红松林。

黑龙江省评剧院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复排)

《半江清澈半江红》于2015年8月1日~8日,奔赴山河林业局、海伦、绥绫、五常、伊春等地展开黑龙江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省巡演活动。《半江清澈半江红》是根据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史实创作而成,展现了在东北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我军抗联女战士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英雄事迹。全剧用诗化的语言,生动诠释了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使得抗联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八姐妹浪漫、温情而又大无畏的形象立于评剧舞台之上。该剧首演于2001年,十年间经过五次修改,演出了461场。2011年,黑龙江省评剧院对该剧进行重新编排,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演绎这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使剧目舞台语汇更加自然流畅,舞台节奏和氛围更加诗化,评剧的东北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剧作更加感人。编剧费守疆,导演王晓鹰、杨犇、王兴延,唱腔设计张春景、于泽霓,音乐设计石松,舞美设刘科栋、郑海鹏,主演宋爽、赵洋、戴利利、马子媛等。

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龙江剧《鲜儿》(复排)

代表龙江剧艺术创作新里程碑的龙江剧《鲜儿》2009年首演,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优秀导演、优秀表演三个一等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剧作奖”;入围全国舞台精品工程30台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演李雪飞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和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鲜儿》以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命运多舛、备受人们关注的女性“鲜儿”为人物原型,以新的角度、新的形象立意,对人物进行全新的演绎,艺术再现了鲜儿坎坷的人生际遇和曲折的情感历程,栩栩如生地塑造出鲜儿由闯关东的弱女子,到抗日女英雄的关东女杰形象,展现了中华儿女的侠义豪情和民族气节。编剧费守疆、杨北星,导演胡宗琪,舞美黄海威,作曲杨柏森、吴慧春、李寿华,音乐制作隋利军,主演李雪飞、高运来。

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龙江剧《松江魂》

2015年2月10日至12日,关东抗日题材龙江剧《松江魂》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剧场首演,该剧的公演标志着黑龙江省“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拉开序幕。《松江魂》是一部彰显民族精神与人性光辉群体形象的关东大戏。剧中主人公龚黑子经历了灵与肉的洗礼,浴火重生,为保护“蹦蹦”班艺人舍生取义,凄怆壮美的大爱人生令人震撼。剧中草根艺人们性格各异、各有缺点,但在民族危亡、生死攸关之际,他们将自身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统摄于民族大节、大忠大义之中,彰显出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展示出黑土地儿女的人格尊严与人性光辉,谱写了一曲凄怆壮美的正气歌。编剧和艺术总监白淑贤,导演黄定山,唱腔设计杨柏森,舞美周丹林,主演李雪飞、高运来。

上海京剧院《上海-不可磨灭的记忆》专场演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京剧故事剧《上海-不可磨灭的记忆》专场演出于2015年9月24、25日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专场包含《1937,上海最后的阵地》、《沉船之夜》、《歌台深处筑心防》三个原创小戏,故事分别以四行仓库保卫战、江南造船厂智沉“民生”号军舰事件、周信芳演出抗日剧遭恐吓禁演以及三高中生兆丰公园舍身锄奸事件为创作素材,分别聚焦抗战时期军、民、工人、演员等各行各业的抗日感人故事,以独立成篇、相互串联的形式,展现全民抗战的宏大历史篇章。整个主创团队均由80后、90后青年人组成,编剧沈颖、章楚吟,导演赵端、李欣霖、张磊,音乐设计杨梅、周贝来、金国贤、张雪、虞凯伊、董倩杰,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陈晓东,主演傅希如、郝帅、董洪松、蔡筱滢、郝杰、方沐蓉、顾亮。

上海京剧院京剧《沙家浜》(复排)

京剧《沙家浜》于2015年10月29日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剧情讲述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李军饰郭建光,田慧饰阿庆嫂,胡璇饰沙奶奶,徐建忠饰刁德一,杨东虎饰胡传魁。

上海沪剧院沪剧《芦荡火种》(复排)

2015年8月1日,上海沪剧院整理复排的沪剧经典剧目《芦荡火种》,在剧中故事发生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熟隆重首演。并推出明星版与青年版两组人马分饰剧中角色。编剧:上海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复排导演周中庸,主演程臻、钱思剑、徐蓉、李建华、凌月刚、金玉明、王森、钱莹。沪剧《芦荡火种》创作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沪剧团于1960年1月于上海首演。一炮打响,广受好评,1963年12月,上海人民沪剧团应邀专程赴京演出《芦荡火种》,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从此沪剧《芦荡火种》燎原全国。北京京剧团把这个反映抗战时期新四军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沪剧现代戏搬上京剧舞台,即京剧《沙家浜》,扩大了这部戏的影响。同时,还被各种地方剧种移植。戏中人物阿庆嫂、郭建光、刁德一和胡传奎等主要人物,由此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沪剧《芦荡火种》诞生至今,已先后演出六百多场,堪称沪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剧目。从第一代阿庆嫂丁是娥开始,直至今天经典传承版的主演程臻和青年版中95后演员洪豆豆,沪剧《芦荡火种》先后曾有七代演员扮演过阿庆嫂这个人物形象。

上海沪剧院沪剧《邓世昌》(复排)

2015年11月1日,沪剧《邓世昌》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邓世昌》于2013年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而创排,以甲午海战为背景,以战争的发生和失败为线索,以邓世昌为核心人物,讲述了邓世昌与妻子何如真及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等众多人物的夫妻情、战友情、同僚情,再现了甲午海战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组图,并尝试以今人的眼光回望那场战争,塑造一个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大环境下“孤独地逆风前行”的传奇邓世昌形象,着力颂扬了中国军人敢于牺牲、国家利益至上的英雄主义情怀,呼唤和平发展、强军强国的中国梦,传递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爱好和平的心声。编剧蒋东敏、庄一,导演陈薪伊,唱腔设计、作曲汝金山,领衔主演朱俭,主演李建华、茅善玉、凌月刚、钱思剑等。

上海淮剧团淮剧《八女投江》(复排)

2015年11月3日,淮剧《八女投江》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首演于1995年,20年来相继走进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演出近200场。《八女投江》根据东北抗联八位女官兵的真实事迹改编。抭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以冷云为指导员的妇女团跟随大部队转移,撤退中为掩护主力部队,被日寇包围追逼到乌斯浑河,八位女战士誓不投降,挽臂投江,为国捐躯,气壮山河。淮剧以其特有的高亢激越的唱腔和委婉细腻的表演,将八位女官兵誓死不屈、壮烈殉国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次在北京上演的淮剧《八女投江》,是再次修改编排后的最新一版。新版的主创团队调整了人物关系,加强了戏剧冲突,人物的内心情感更为丰富,更加彰显了全剧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导演傅勇敢,作曲程少梁,领衔主演施燕萍,主演梁伟平、许旭晴、卞玉霞、景兰英、王萍、王琴等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京剧《沙家浜》(复排)

2015年10月6日,京剧《沙家浜》在南京博物院非遗剧场上演。10月和12月又将该剧送进校园演出。本剧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亲授。高飞饰阿庆嫂,韦伟(前)张坤(后)饰郭建光,董源饰沙奶奶,高韵饰演胡传魁、陆根章饰演刁德一。而由优秀青年武生演员们饰演的十八棵青松也展示出了京剧院新生代的青春风采。

江苏省长荣京剧院京剧《红灯记》(复排)

2015年8月12日,京剧《红灯记》在淮安市人民大会堂演出。创作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灯记》是一部经典的革命题材现代京剧,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该剧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姚中文饰李玉和、刘维青饰李铁梅,张洁饰李奶奶。该剧在淮安人民大会堂的公演后,还在市区、各县区、部队以及大中专院校等地进行巡回演出。

南京市越剧团越剧《八女投江》(复排)

2015年5月25~26日,南京市文投集团下属演艺集团越剧团重新打造的红色经典越剧《八女投江》在前线大剧院上演,该剧根据抗战期间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讲述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指导员冷云等8名女官兵,为掩护主力部队迅速摆脱,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跳入牡丹江乌斯浑河。南京越剧团曾于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创作演出越剧《八女投江》,导演韩林根,作曲王水庚,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主演,曾获1997年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南京市越剧团重新编排打造《八女投江》,不仅对剧本进行重新修改打磨,还对舞美、音响等做了全方位改进,将运用直径12米旋转舞台、LED背景等逼真再现战争场景。重新编排的越剧《八女投江》汇聚了南京市越剧团所有优秀中青年演员,主演包括孙静、朱蔺、樊建萍、杨凤英等以及李晓旭、章琪等。

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锡剧《林徽因的抗战》

2015年6月26日,锡剧《林徽因的抗战》在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小剧场首演,该剧创作由林徽因献给为国捐躯之胞弟林恒的悲情哀诗《哭三弟恒》,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二战期间,盟军想轰炸日本本土,为免人类文明毁于战火,请求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图纸上标注日本应予保护的古迹名城。而此时,亲人同胞抗日牺牲的消息也接踵而至。面对图纸,战争点燃的仇恨与文明呼唤的责任交织在一起。林徽因历经艰难的灵魂跋涉,作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编剧周琰、罗周,导演翁国生,唱腔设计吴忠良,作曲吴小平,舞美设计裘冰,董红饰林徽因,朱宝根饰梁思成。

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镇江艺术剧院扬剧《完节堂1937》

2015年9月1日,扬剧《完节堂1937》在镇江市影剧院首演,同年12月,还参加了在北京中国评剧院举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该剧讲述了1937年的镇江,一群以杨淑娴为代表的居住在完节堂的女性从只重“守节”不问国事,到用行动为抗击日寇作贡献的故事。作品取材于真实历史,经过合理艺术加工后再现了那段震撼人心的抗敌往事。扬剧《完节堂1937》用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一个独特的群体,揭示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舞台设计、服饰等方面都极具镇江地域特色。编剧徐新华、陶然,导演李利宏、王咸俊,唱腔设计卢小杰,音乐设计宋吉华,领衔主演龚莉莉,主演刘乃茜、诸葛秀兰、金桂芬、周秋生、刘文、朱鹏、苏有梅、张红梅等。

浙江京剧团京剧《东极英雄》

2015年9月10日,京剧《东极英雄》在舟山保利剧院正式首演。这是浙江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排的唯一一台重点剧目。该剧由浙江京剧团、《多艺斋》戏剧工作坊创作,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协助创作,再现了二战期间著名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1942年,东极渔民沈平生等人奋力解救在日军“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里被关押的英军战俘,却遭遇了日军的围击,最后以生命代价终于救出了詹姆斯、伊文思、法伦斯三个英国军人。编剧黄先刚,导演翁国生,舞美设计盛晓鹰,唱腔设计邱小波,音乐设计杨浩平。扮演渔民“沈平生”的是中国国家京剧院著名文武老生、梅花奖演员田磊。而同样捧过梅花奖的翁国生则在该剧中扮演大反派——日军小队长“森田”。除了两朵“梅花”,花脸和丑角毛毅和陈瑞云、花旦罗戎征、刀马旦安丽娜、武生金敏、小生姜振宇、老旦张馨雨等都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展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不同演技。

安徽省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黄梅戏《半个月亮》(复排)

2015年9月8日~9日,黄梅戏《半个月亮》在济南历山剧院演两场。讲述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发生在皖江江南古镇唐村的一段心灵博弈。大势已去的日本大佐渡边偶然闻知连花姑娘唱得一首“让人心碎的送郎歌”,蓦然想起出征前他的妻子为他唱的“送郎歌”。这个在战场上丧尽人性的杀人恶魔,希望“送郎歌”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却不能如愿。艺术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皖南民间歌者在残暴的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坚守淳朴的爱情和民族文化的感人故事。编剧余青峰,导演王晓鹰,作曲徐志远,舞美设计刘科栋,主演王琴、黄新德、熊辰龙。自2012年9月28日首演以来,《半个月亮》已在全国多地巡演了69场。该剧曾获中国第十三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戏剧中莲花的扮演者王琴正是凭借在戏剧中的精彩演出而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福建京剧院京剧《红灯记》(复排)

5月13日,京剧《红灯记》在福建大剧院上演。《红灯记》初创于上世纪60年代,在1964年的全国京剧汇演中脱颖而出,之后历经十年的精心打磨,现已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本次上演的版本是福建省京剧院时隔40年重排的京剧红色经典剧目《红灯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福建京剧院曾移植过《红灯记》,此次复排的是青春版的《红灯记》,特邀京剧名家张四全为复排导演,演员为80后、90后的年轻优秀演员,张萌饰李玉和、张召君饰李奶奶、李海宁饰李铁梅、黄嵩饰鸠山、李哲饰王连举、时增帅饰磨刀人。重排后的《红灯记》把古老剧种的唱念做打与现代戏剧的表演程式融合在一起,语言平白,句句上口。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闽剧晚会

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建省闽剧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闽剧晚会于2015年10月23日在闽剧艺术中心上演。晚会演出了闽剧现代戏《沙家浜·智斗》、《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以及传统闽剧《桐油煮粉干》。参加此次演出的有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项目传承人林瑛、陈乃春,著名闽剧作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项目传承人陈新国,中国戏剧梅奖花获得者陈琼以及闽剧名老艺人杨冰藩、林亿惠,闽剧优秀演员倪爱民、肖翠云、邓振辉、潘瑞国等,闽剧票友马哥也参加了演出。著名剧作家林芸生先生参与了晚会策划,现代戏复排导演林平,作曲陈新国。

福建龙海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芗剧《生命》

2015年11月9日下午,芗剧《生命》在厦门海沧文化艺术中心影剧院首演。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战火纷飞的西北大地,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大反攻”,由五十多名怀胎抱孕的女战士组成“孕妇队”,在日寇的围剿下进行的一场大转移。剧中女主角华剑岚与“情敌”孙红莲在战火中产生的情感纠结与心灵碰撞,让整部剧目张力十足。编剧姚溪山,导演金爱珠,作曲江松明,舞美设计黄永碤,主演杨丽玲、林素兰、郑丽玉、陈木田等。

山东省京剧院京剧《铁道游击队》(复排)

京剧《铁道游击队》2008年10月首演,是山东省京剧院保留剧目,曾获第五届京剧艺术节一等奖。编剧李应该、王新生(执笔),导演谢平安、白云明,唱腔设计续正泰,音乐设计于建民,舞美设计刘杏林,主演宋昌林等。讲述日寇铁蹄,踏碎了微山湖往日的宁静。为配合反攻,斩断鬼子运输线,铁道线上到处活跃着飞虎队抗日的身影。生与死的考验,令芳林嫂对大智大勇的刘洪日久生情,而刘洪却只能将爱恋深藏心中。血与火的洗礼,唤起了鲁汉、小翠、小滑子的觉醒,也激起了刘洪复仇的烈火,刻下了心头无尽的伤痛。危机时刻,刘洪决计一石三鸟。面对屠刀,芳林嫂英勇不屈、气贯长虹。战争,将冈村变成了杀人魔王。樱子,用鲜血拷问丈夫罪恶的一生。当胜利的欢呼响彻天空,刘洪率队踏上飞快的列车,耳畔依旧回荡着微山湖上悠悠的歌声……2015年9月3日、4日,山东省京剧院重新排练的革命历史题材现代京剧《铁道游击队》在梨园大戏院上演,再现了当年血与火的真实历史,展示抗战进程中齐鲁儿女和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奋斗的英勇事迹和英雄气概。在新版本中,刘洪由花脸演员张国辉饰演;芳林嫂由程派青衣段晓羚饰演;李正由杨派老生刘建杰饰演。

山东省吕剧院吕剧《苦菜花》(复排)

大型现代吕剧《苦菜花》改编自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编剧翟剑萍、孟令河、徐世起,导演王世元、孙杰、陈贻道,作曲配器栾胜利、丁博民,舞美设计梁益强。1996年由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首演,表现了以母亲为代表的胶东妇女在抗日战争中承受巨大压力,不屈不挠、舍身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二十年来,深受观众喜爱,先后由郎咸芬、郭爱琴、胡静华、王淑芝、李艳华等艺术家塑造母亲这一角色。该剧编剧把几十万字的长篇名著,用艺术手法进行浓缩,重新树立了内容,凝练了故事,截取重点章节,突出主要人物,成为一部内容紧凑的大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军民的感情世界,既有同志情、战友情、军民情,还有母子情、母女情、夫妻情、手足情以及恋人情,这些情感都表现得非常真切和细腻,使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闪烁出了美好、厚重和崇高情感的光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该剧《苦菜花》是歌颂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军民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艰苦斗争的吕剧经典之作,先后获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八届文华大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2015年8月27日至9月6日,山东省吕剧院复排的经典吕剧《苦菜花》赴山东省曲阜市、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巡演7场,到场观众逾万人次。此次巡演,剧院准备了三组演员,采取以老带新模式。母亲:胡静华、王淑芝;赵星梅:李萍、张娜、闫红;杏莉娘:高静、吕淑娥、孙学凤;王柬芝:董家岭、吴海涛;长锁:文宗哲、吴建军;娟子:吕淑娥、彭莉媛、杨晓梅。

山东省柳子剧团柳子戏《青山作证》(复排)

2015年9月9日,红色经典柳子戏《青山作证》在东柳戏院上演。该剧于2006年8月在济南首演,故事是以1928年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济南五三惨案”为历史背景,以革命英雄、女烈士“辛锐”为人物原型,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济南才女辛锐目睹1928年日寇在济南制造的“五三惨案”后,毅然离家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八路军。1941年,在日寇对沂蒙山区大青山展开的“铁壁合围”扫荡中,辛锐身负重伤,被日军包围。最终年仅23岁并怀有5个月身孕的辛锐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本剧采用纪实方式手法演绎,英雄事迹未作任何艺术虚构。编剧刘玉端,导演张永标、冉红、周伟,作曲侯俊美,舞美设计宿风镛,主演刘海霞、杨春伟等。

山东省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天唱》

莱芜梆子《天唱》于2015年5月7日在市群众艺术馆莱芜梆子演艺剧场首演。讲述莱芜梆子小阳春班艺人天福帮助被鬼子追赶的地下党长衫客躲过一劫,刘少爷随后进入戏班票戏,紧接着雪梅外出搭班唱戏不归,朱掌柜、琴师被鬼子杀害……风声鹤唳,舞榭歌楼飘摇欲坠;枪林弹雨,粉墨妆台已成梦游。小阳春班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戏班以头牌花旦雪莲和头牌小生天福为代表的艺人们被卷入抗日的洪流,他们坚守家乡戏,重振阳春班,守护着艺术的纯净之地,坚持着艺人的纯净之美,并以戏为剑,利用旧戏中的人物和唱词宣传抗日,与敌人展开斗争,用年轻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编剧李春明,导演陈贻道,作曲高鼎铸、毕力军,舞美设计:陈胜平,主演亓辉、李伟等。

山东梆子剧院山东梆子《河都老店》

山东梆子《河都老店》于2015年6月22日在声远舞台开演。该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依托运河之都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由济宁玉堂酱园的真实发展经历提纯改编,借助这个于乱世中艰难成长的民族企业的故事,展示其生存理念、经营之道、人文精神与民族节操。编剧韩枫,导演赵伟明,作曲高鼑铸,舞美设计刘鹏,主演杜玉珍、寇德林、满涛、焦卫华。

青岛京剧院京剧《沙家浜》(复排)

2015年青岛演艺集团京剧院在5月至6月的江浙巡演中,重新创排的《沙家浜》在杭州、宁波、余姚、慈溪、象山、宁海、宿迁等地连演近20场,获得了当地观众的热情追捧。6月30日在青岛四方剧院举办庆祝建党94周年现代京剧专场,这出历久弥新的经典现代京剧与青岛戏迷们见面。京剧《沙家浜》已有十几年没有在青岛演出了,今年剧院再次恢复了该剧的排演,首先对该剧的布景、道具进行了翻新制作,以前演出《沙家浜》天幕背景使用幻灯来表现,而此次演出,剧院制作了四道实景画幕来替代原来的幻灯背景,这样该剧的舞台效果更加真实和美观。同时该剧由剧院国家一、二级演员和在全国及省级京剧比赛中获得大奖的优秀青年演员苏旭、张瑛、张秀晶、刘佳、牟小飞、巩发艺等担纲主演。

威海乳山吕剧团吕剧《乳娘》(复排)

吕剧《乳娘》2011年首演,编剧张胜云,导演冯宝华,作曲韩日成,主演史萍。该剧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胶东育儿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主人公乳娘玉英舍弃亲生骨肉、抚养革命后代的感人事迹,整部戏剧通过红色乳娘玉英收子、育子、搜子、救子、思子、教子、还子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从1941年到1952年十年间,300多名乳山乳娘用乳汁、鲜血甚至生命抚育1200多名革命后代的真实历史,诠释了“乳山母亲用母爱创造人间奇迹”的无疆大爱。2015年吕剧团对剧目情节、唱段、对白等进行了修改完善和提高,并对唱腔、音乐等进行了革新创作。修改后的剧目增加了艺术性和生活性的集合,增强了角色身份、心理变化,慈母大爱这一主题的塑造情节更加流畅,衔接更周密,整个作品更加感人肺腑。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五音戏《大众星火》

2015年6月5日,五音戏《大众星火》在淄博剧院首演。全剧从新闻战线抗日这一全新视角,艺术化地呈现了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日报》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巨大“文化引领”作用,反映和展示了齐鲁儿女英勇不屈、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故事以一份浸染英雄鲜血的《大众日报》的撰稿、印制和成功发行为主线,通过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优美的唱腔,讲述了革命年代铅字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反映和展示了齐鲁儿女英勇不屈、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彰显了革命年代崇高的信仰之美。剧中主人公高庆珂(丁柱)、庞玉凤以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而成。编剧常勇、高森继,导演朱雷声,作曲毕金奎。青年演员路萌、史晓睿担纲主演。

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红高粱》

改编自莫言原著《红高粱》的现代茂腔大戏《红高粱》,于2015年10月10日在高密市大剧院正式首演,本着以茂腔为主的原则,大胆融合了京剧、越剧、话剧等多种剧种特色,在忠实于原著主题思想的基础上,以传奇的剧情结构、感人的艺术风格、紧张刺激、动感热烈的场面和鲜明的人物性格为主要特点,表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勇于战胜一切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勤劳、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原著莫言,编剧咏之、龚孝雄,导演周波,音乐、唱腔设计何振清、槐长剑,舞美设计张宁、王晓倩,孙洪菊饰九儿,薛林涛饰刘罗汉,单宝宏饰余占鳌。

临沂市柳琴剧团柳琴戏《沂蒙情》(复排)

柳琴戏《沂蒙情》于2015年8月在蒙山沂水大剧院再次上演,该剧首演于2011年10月10日。编剧王新生,导演梅晓,作曲高鼎铸,舞美设计陈庆文,主演刘莉莉、吕素芳、刘桂红、孙启忠、梁福生等。该剧以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为背景,以“山杏”等自己从未谋面已上前线的丈夫“满堂”为主线,讲述了沂蒙山下一家人,两代红嫂舍小家顾大家、拥军支前的故事,表现了沂蒙老区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英勇贡献。《沂蒙情》曾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主演刘莉莉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山东梆子《古城女人》(复排)

山东梆子《古城女人》2015年参加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该剧2012年10月首演,描写的是1937年山东一座古城内,织锦店女店主陶贞兰一家人面对日寇的暴行,从最初害怕到舍命抗争,完成了一件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映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本能,演绎了一段大义、大情,大悲、大爱的感人故事。该剧把视角对准抗战背景下的一个普通中国女人,通过其思想历程的变化,揭示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抗战必胜这一深刻主题。编剧韩枫、韩萌,导演李永志,作曲高鼎铸、陈玉平,舞美设计刘鹏,主演祝凤晨、李健。《古城女人》曾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同时也获得编剧奖、导演奖、舞美奖,《古城女人》中陶贞兰的扮演者祝凤晨获得优秀表演奖。

河南省省京剧院《沙家浜》(复排)

2015年8月3日,京剧《沙家浜》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该剧是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为参加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季展演”活动而特别推出的。该剧由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演员合力打造,演员的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为了能排出该剧目的“真实感”“革命感”,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从演职员的思想入手,邀请专家对《沙家浜》的故事内涵、历史背景做深入的阐述,并邀请曾出演过该剧目的专家对演员的表演进行一对一地细抠。复排导演陆宝林、王巧栋等,舞美设计卢伟生、郭洪军,邢鹏远饰郭建光,郑凤琴饰阿庆嫂,史筱媛饰沙奶奶,赵炎饰刁德一。

河南豫剧院一团、二团豫剧《红菊》(复排)

2015年8月5日,河南豫剧院一团、二团时隔11年之后强强联合,把大型抗战题材豫剧《红菊》搬上了河南艺术中心的舞台。该剧取材于周大新的小说《左朱雀右白虎》,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河南南阳,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以红菊和她的父亲朱敬之为代表的一群普通百姓,为保护汉墓里的汉画石刻与日寇进行殊死抗争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中原儿女舍生取义的艺术形象,讴歌了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操守,颂扬了中国人“义比天高、德胜日月”的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自觉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民族正气歌。编剧王检、李利宏、何中兴,导演李利宏,作曲耿玉卿、朱金键,舞美苗培如,主演徐俊霞、李书奇等。徐俊霞曾因此剧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河南省越调剧团越调《张伯驹》

越调《张伯驹》于2015年8月11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书画名迹,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剧作者根据其人真实的史料而创作,讲述了爱国人士张伯驹为保国宝《游春图卷》不流失,与日寇汉奸英勇斗争,“宁死魔窟,不失国宝”,通过其多舛的命运和腥风血雨的人生经历,体现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大义、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全剧激昂悲壮,催人泪下。编剧王中民,导演陈新丰,作曲王炳灿、黄政领,陈清林饰演张伯驹,魏凤琴饰潘素,徐爱峰饰张母。

河南省周口市戏剧艺术研究院豫剧《口上的女人》

2015年7月7日,豫剧《口上的女人》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上演,拉开了“河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季”活动的序幕。该剧以三川交汇的豫东商业重镇周家口为平台,勾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位普通女人大义灭亲、嫉恶如仇的故事。它借以男女主人公夫妻关系的巨变与震荡,将中华民族自古崇奉的“忠、义、善、美”与广遭世人厌弃的“奸、邪、恶、丑”相较量,以正义战胜邪恶的最终胜利,揭示了豫东平原百姓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忠贞报国、爱憎分明、大义大爱的精神实质。整个剧情曲折生动、扣人心弦,演员唱腔浑厚,充分展现了中原人的品格风貌。编剧韩枫、韩萌,导演赵伟明、陈涛、王一帆,音乐设计汤其河、李文超、李胜利、张松田,主演肖秀莲、郭明雷、赵学忠等。

河南省三门峡市戏剧研究中心豫剧《红高粱》(复排)

2015年8月13日,豫剧《红高粱》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该剧创作于2011年,由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经莫言先生授权根据《红高粱》系列小说改编,首创以戏曲形式将其搬到舞台上。2015年以来,剧组全体人员对其多次加工提高,使得《红高粱》这一草根抗日题材对社会各个层面和广大观众具有提升民族精神极强的吸引力。该剧描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九儿、十八刀为代表的老百姓敢爱敢恨的生命气度,以及对入侵者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抗争的精神。全剧分四场,以九儿和十八刀的爱恨情仇为主线,以生命力旺盛的红高粱和浓烈的高粱酒为意象,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编剧贾璐,导演丁建英,作曲赵国安,史茹领街主演(九儿)、李永利、李广敏等担纲主演。

湖北省京剧院京剧《红灯记》(复排)

2015年8月17日,京剧《红灯记》在武汉洪山礼堂上演,启动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湖北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本次演出的《红灯记》是湖北省京剧院与国家京剧院2015年结对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是国家京剧院的标准版,由国家京剧院选派著名导演孙桂元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长瑜、王晶华等一对一亲授。梅花奖获得者、奚派传人王小蝉饰李玉和,梅花奖获得者、张派青衣万晓慧饰李铁梅,梅花奖获得者、麒派传人裴咏杰演鸠山,湖北省京剧院当家老旦易艳饰演李奶奶,青京赛金奖获得者唐恺和谈元分饰王连举和骗密人。

襄阳市花鼓戏剧团《长山壮歌》

2015年8月21日、22日,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连续两晚在襄阳剧院上演。该剧以张自忠将军的英雄事迹为原型,由处置爱将整肃军纪、坚拒怀疑赴重庆“受训”、以心明志临战运筹、为英烈怆然送行、亲率兵员渡河迎敌、血战到底壮烈殉国等故事组成,着力表现他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以身许国、枪口对外的民族大义,在国家危亡时刻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而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编剧胡应明,导演王国胜,舞美设计王千桂。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剧团《家传楚王剑》

2015年8月17日至31日,《家传楚王剑》在老河口市十个乡镇办巡回演出。该剧从一个平凡的汉水人家家传的一把楚王剑拉开帷幕,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老河口市一系列国共军民并肩作战的抗日故事。这部抗战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老河口百姓耳熟能详的望江楼、大东门、胜利码头、七七茶馆等地名,在剧中一一呈现。该剧采用戏曲、歌剧、大合唱、电视等多种表现手法,较为真实地还原那段硝烟弥漫、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编剧宋善定,导演朱建国。

湖北省实验楚剧团楚剧《弯树直木匠》

2015年8月28日下午,楚剧《弯树直木匠》在孝感市大礼堂首演。该剧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再现了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同志在大悟山革命根据地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抗日御敌的故事。剧中李先念以情化人、以理服人,把在旧社会受人欺凌侮辱而变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楚剧艺人余洪奎感化成顽强的革命战士。编剧宋西庭,导演黄鸣现,舞美设计田少鹏,作曲饶平想,领衔主演陈常喜。

湖北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花鼓戏 《不下马的将军》

随州花鼓戏《不下马的将军》于2015年8月、9月在随州神农公园、文化公园、红色老区九口堰演出。该剧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在随州洛阳九口堰的战斗生活为素材,表现了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新四军五师领导人坚定的革命信念。编剧李永朝,导演张虹,主演詹春尧。

广东粤剧院粤剧《梦·红船》(复排)

粤剧《梦·红船》创排于2013年,在广东、广西北海、梧州、海南海口等地巡演,引发了热烈反响。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8月17日、18日再度上演。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粤剧艺人邝三华、梅卿、超剑郎与红船子弟不惧日寇的刀枪胁逼,借上演《火烧黄天荡》之机,手持火把以粤剧绝技“高台照镜”登上船顶引炸红船,与日寇同归于尽,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粤剧艺人抵抗恶霸、军阀和日本侵略者追寻梦想的历程,演绎红船子弟一曲爱恨交织、义薄云天的壮歌。编剧梁郁南、尹洪波,总导演丁凡,导演梁郁南、徐光华,主演彭庆华、曾小敏。

广东粤剧院青春版粤剧《沙家浜》(复排)

2015年7月17日、18日,红色经典粤剧《沙家浜》(青春版)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剧场上演,此次重排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红线女、容剑平担纲主演的经典版本,从创作人员、演员至舞台职员,均由广东粤剧院旗下三个演出团的优秀青年演职人员组成。三位“郭建光”(康健、文汝清、吴泽东饰)、三位“阿庆嫂”(严金凤、吴思桦、李嘉宜饰)、两位“沙奶奶”(翟春燕、袁陈玉饰)、两位“胡传魁”(朱建豪、黎杰饰)、两位“刁德一”(刘建科、潘健饰)在第一代演员容剑平、关国华、仇小冰的辅导下,再现前辈的艺术风采。

广东揭阳市潮剧团潮剧《烽火揭阳》

由市文广新局组织创编的大型现代潮剧《烽火揭阳》于2015年8月20~21日晚在揭阳市市区榕江影剧院首演。编剧陈作宏和陈鸿辉,导演钟汉秋,舞美徐伟,作曲家陈源河,林帆饰杨国胜,洪丽卿饰李红梅。该剧根据英勇壮烈的“大脊岭保卫战”创编,抗日战争烽火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潮汕三市因为濒临海域,成为重灾区。随着汕头、潮州相继沦陷,日寇兵锋直指潮汕抗战的大后方——揭阳。为阻止日寇从潮安西进,驻守揭、潮交界战略要地大脊岭一带的中国军队和当地老百姓,展开了大脊岭保卫战,从1941年到1943年,历时3年多浴血御敌,共消灭日本侵略者3000多人,军民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剧中着力塑造了国民革命军团长杨国胜、中共党员李红梅等抗日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揭阳军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历史画卷。该剧突出了“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主题,场面宏大壮阔,剧情悲壮激越。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高甲戏《大稻埕》

2015年9月4日、5日,高甲戏《大稻埕》在厦门歌舞剧院首演。大稻埕位于台北,是闽南移民开发的码头,19世纪后期成为台北的经济中心——这一连接两岸贸易的码头与长街,成为早年台湾移民社会的一个缩影。该剧讲述的是: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一夜之间大稻埕的常民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大稻埕船头行老板林天来一家瞬息之间分崩离析。林天来与三个性格迥异、志向不同的儿子,在“家国”突变中,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撞,亲情的纠葛、爱情的牺牲,家的破灭,让他们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林天来和老三以中国汉子顶天立地的筋骨,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中国精神。编剧曾学文,导演李小平,音乐设计、配器叶正萌,舞美设计黄永碤、傅仰彬,主要演员吴晶晶、陈炳聪、李莉、林良禹、吴伯祥、陈友龙、孙叶芳等。

重庆京剧团京剧《沙家浜》(复排)

2015年8月12日,《沙家浜》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亮相。该剧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西南片区巡演活动”的经典剧目之一,8月17日、18日,在贵州国际会议中心上演。此次演出,由京剧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合力打造。男主角郭建光由重庆市京剧团团长、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军强扮演。女主角阿庆嫂的扮演者为重庆市京剧团党总支书记、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获得者程联群。沙奶奶则由90后京剧演员张亚南饰演。

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川剧《还我河山》(复排)

2015年8月24日,川剧《还我河山》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上演,拉开“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序幕。文学艺术总监魏明伦,编剧廖时香,导演任庭芳,作曲廖忠荣,舞美设计李艺梅。全剧讲述了抗战期间,日军截断淮扬盐道,华中华南军民食盐紧缺,自贡人民冒着日军的狂轰乱炸,加紧食盐生产供应前方,并且全民动员捐钱捐物,动员子弟参军抗战的故事。以充满象征意义的“河山井”作为自贡盐商命运的载体,以“盐都献金甲天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兴家先保国,有国才有小家”为主题,反映了盐商们在抗日献金运动中的心路历程,艺术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盐都人民坚韧不拔、爱国奉献、诚信厚德的高尚品质。该剧自2012年上演以来演出近百场。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秦腔《柳河湾的新娘》(复排)

2015年7月27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启动,首场演出剧目为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编剧谢迎春、谢艳春,导演卢昂、芦珊,执行导演王群,作曲姜云芳、张森龄,唱腔设计姜云芳,舞美设计徐海珊、庞鹏,主演惠敏莉、韩丽霞等。剧目是以临漪一战关中军八百将士保卫家园跳入黄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柳叶和同窗好友瑞轩的爱情故事。新婚拜堂之际,日本鬼子进攻陕西门户中条山,瑞轩从军抗战,新娘柳叶坚守承诺苦等爱人归来。抗战胜利后,瑞轩成了中共地下党员,经家乡时,为保密起见,未见父母,只是与柳叶相见。一夜相聚,柳叶有了身孕,却无法向世人诉说真相。在众人的白眼和误解中,柳叶坚守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却被族人一再迫害。当瑞轩回来,真相大白之际,柳叶因伤过重而去世。全剧一波三折,环环紧扣,富有传奇色彩,反映出陕西女人朴实善良,执着坚韧、一诺千金,信守诺言的品质。表现了关中军与日军在临漪战斗中的惨烈和陕西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党、为革命胜利所做出的贡献。该剧自2008年首演以来,演出近三百多场,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该剧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获得全国五一个工程奖,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奖等多项国家大奖。领衔主演惠敏莉因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柳叶而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陕西省神木县晋剧团晋剧《母殇》

2015年11月1~4日,晋剧《母殇》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轮演出。剧目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某个小山村,日本鬼子杀死了农村姑娘枣花尚未入洞房的丈夫及其公婆,抢掠走新娘子枣花并送到慰安所。多年之后,枣花拼死杀死了鬼子,跑回了家,但是也生下了鬼子的孽种。解放后,枣花顶着村里人的冷眼和奚落,把这个孩子狗儿抚养成人,却受到不明真相的狗儿的歧视。她拒绝始终关心和喜欢自己的秋根,关在家里,不去见人。直到又过了多年之后,狗儿知道了母亲的身世,想见到母亲之时,枣儿却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间。该剧通过枣花的悲苦一生还原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慰安妇问题上犯下的累累罪恶,发人深省、动人心魄,意在牢记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编剧暴玉喜、张跃红,导演张世波,主演凌玲、马双林等。

甘肃省京剧院儿童京剧《鸡毛信》

2015年9月7日,儿童京剧《鸡毛信》在甘肃省人民剧院上演,编剧杨晓文,导演黄天博。《鸡毛信》最早是作家华山创作的一部小说,后改编为电影、儿童歌剧等,2005年由当时的甘肃省京剧团成功打造成我国首个以京剧为艺术载体的戏曲舞台作品。此次创排,则以新的视角和新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少年英雄海娃爱憎鲜明、坚贞不屈、机智勇敢的可爱形象。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经常一边放羊,一边放哨。一天,他接到区小队分配的新任务,给八路军送一封重要的鸡毛信。一路上,他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终不仅凭借着勇敢机智保住了鸡毛信,还将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秦腔《大河女儿》

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建平亲自操刀的大型原创现代秦腔《大河情》,经过十年的沉淀改版并更名《大河儿女》,从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在兰州市金城大剧院连续进行三场惠民演出,《大河儿女》讲述了甘肃省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杨世龙、杨秉清、白雪儿等一批鲜明生动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抗日历史的舞台剧。编剧王建平,总导演陈薪伊,舞美设计王晶。

甘肃省陇剧院陇剧《石龙湾》(复排)

1997年,甘肃省陇剧院将吕剧《石龙湾》移植为同名陇剧,主演雷通霞因此而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5年复排该剧,在音乐、灯光、服装、道具等二度创作上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创造,于9月14日在兰州黄河剧院演出。编剧李应该、吴华宁,导演安纬,主演雷通霞。《石龙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沿海渔村石龙湾的年轻寡妇彩螺,在危急关头藏养了牺牲在日伪枪下烈士的孩子。为了诱捕孩子的父亲八路军罗司令,日伪勾结地方汉奸,利用宗规家法对彩螺百般折磨。面对要失节受辱、众叛亲离、坠石沉海的残酷现实,彩螺毅然自污清白,冒认私生,拼救孤儿。该剧体现了一个柔弱的普通女性,将国难当头所经历的荣与辱、生与死、爱与恨,栩栩展现于舞台。

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红灯记》(复排)

秦剧《红灯记》于2015年7月中旬演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北首个全本演绎的秦腔版《红灯记》。由于秦腔版《红灯记》脚本年代久远,配器已经失传,其中很多章节也有缺失。因此,乌鲁木齐市秦剧团请了多位著名音乐家重新配器,选用管弦乐团伴奏,让背景音乐听起来更加优美。并在音乐风格上做了多种尝试,赋予其地域特色。缺失的章节,也请剧作家根据戏本进行了创作和补充,此外,秦剧具有非常浓烈的地域特点,唱腔方面“西北风味”浓厚,表演方面也更适合展现激烈悲壮的故事,由此,改编成秦剧的《红灯记》让观众们看到了一台裹着浓浓“西北风”的《红灯记》。复排导演李新义,指挥郑爻,音乐配器王拓、滕坤,舞台美术王伟军,主要演员闫三保、王玮、李敏、李晓鸣、祈逢春等。

·话剧(21个)·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中华士兵》

2015年9月3日,《中华士兵》在保利剧院正式首演,恢弘地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抗战的英雄史诗,对国军抗战的正面战场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塑造出中国人高贵的英雄群像。其背景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二年,山西中条山地区国军殊死抵抗日寇疯狂入侵、浴血奋战,在兵力和粮草短缺之时为保存人性之伟大、血肉之刚强、气节之高贵,宁投母亲河怀抱不投降。全剧以诗化的叙述方式,真实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正义史诗。该剧通过“集结、别离、论生、赴死”四个段落篇章,展现了一个个家庭、一组组人物对于战争的态度。剧中近50个角色,耗费了编剧近一年时间进行大量的资料阅读、史料考证、筛选组合、融合升华,形成了剧中近10组人物关系,包括恋人、父子、祖孙、兄弟、母子等情感线索。编剧冯俐,导演查明哲,舞美设计罗江涛。何瑜饰宋恩九。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生死场》(复排)

2015年7月9日,话剧《生死场》在阔别舞台多年后,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韩童生、倪大红、张英、任程伟、李琳、马书良、谢琳等原班阵容,在国家话剧院再次上演,该剧原著萧红,编剧、导演田沁鑫,制作人李东。首演于1999年6月的话剧《生死场》曾创造出世纪末的剧场奇迹,接连引发戏剧界、文学界以及普通观众的热议。之后,该剧于2004年在北京二度上演,并应邀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澳门第三届华文艺术节,均引发轰动,包揽国家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文华奖文华大奖在内的多项戏剧大奖,不仅是国家话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之一,也已被载入中国话剧史。

萧红24岁写就的小说《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某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变前后,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时年29岁的导演田沁鑫,自书中所见的精神主旨,从而形成了自己改编构想——话剧要强调华夏民族的韧性和生命力的雄壮。通过追寻封建专制统治的漫长足迹,对民族命运进行反思,找到民族的主体生命精神。通过历史,辩证地呼唤民族自省意识的复归。而为了舞台的可视性,田沁鑫对人物做了增删,并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适当运用插叙、倒叙、定格等电影手段,将小说中的散点事件增减或凝练,推动剧情发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故园》

2015年8月31日,北京人艺原创大戏《故园》迎来首场演出,这是北京人艺与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联手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台湾光复70周年而打造的纪念之作。编剧王俭,导演唐烨,舞美设计孙大庆。仇晓光、张万昆、邹健、高倩、白荟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加盟。《故园》讲述1937年夏,北平,建于半个世纪前的台湾会馆已成大杂院。它迎来了不速之客,台湾教书匠林文轩因办汉学堂而遭到日本殖民当局的通缉,逃亡而来。他借此想要实现家父遗愿,赎回小院产权,以期台湾会馆重见天日。长年生活在此院的石匠何长贵与林文轩由格格不入,到患难与共,乃至生死相依。他们和大杂院的邻居及台湾的同乡们共赴国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顽强地坚守着中华文化的阵地,凛然抵抗以野田所代表的文化侵略。

山西省话剧院话剧《生命如歌》

2015年7月1日,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亮剑”部队抗战事迹和屯垦戍边的话剧《生命如歌》在山西大剧院首演,《生命如歌》的故事围绕出生于太行山的第一代兵团人陈旭刚过90大寿而引发,通过展示家中几代人对于忠诚、坚守、信念、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讴歌了兵团人为祖国屯垦大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经历。该剧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和兵团发展的战略思想,宣传了山西援疆工作,契合了“中国梦”和“一带一路”主题,抒发了家国同心、大忠大孝的情怀。编剧王元平,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楷夫,领衔主演董怀玉、高菊梅。

太原市话剧团话剧《谍杀》

2015年4月24日,话剧《谍杀》在太原首演,并于6月进京演出。编剧沉石、曹熠,导演王延松,舞美设计高树康。该剧改编自军旅作家沉石的同名纪实文学,围绕着一段日军刺杀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的秘密展开。该剧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八路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发动“百团大战”,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对侵华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令制定了“C号作战计划”,寻找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伺机对彭德怀进行暗杀。这样一起重大的暗杀计划以失败告终。这段历史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2011年军旅作家沉石出版了纪实文学《谍杀》,才迎来官方全面解密。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祖传秘方》

话剧《祖传秘方》于2014年在沈阳首演,备受赞誉,曾获得省第九届艺术节剧目金奖、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奖、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优秀剧目奖。2015年11月曾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演出。该剧恢弘大气、情感浓烈、震撼人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故事发生在1933年11月~1934年3月,日伪统治下的沈阳北市场。北市场有一家非常有名气的诊所“正德堂”,其主人为滿人名医卜振堂。他继承了祖传十余代的治疗红伤和正骨绝艺,并有祖传秘方世代相传。其治疗手法独特而有奇效,因之妙绝关东,市井传之为奇。日本关东军为得到卜氏祖传秘方,施展种种手段。卜振堂不为所动,不惜牺牲生命保护祖传秘方。该剧紧紧围绕正德堂祖传秘方的传承、保护过程中的爱恨情仇、心灵历程和精神成长为核心,讲述了一幕沈阳人民坚持民族气节、保护文化遗产、反抗侵略者淫威的英雄画卷。小人物身上的大气节,小场景背后的大时代,乡土乡情里的民族情怀。编剧孙浩、黄伟英,导演宋国锋、蔡菊辉,舞美设计王纪厚,主演姚居德、顾玲玲、巴瑜、贾毅宁、齐昕欣等。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话剧《张·嘎丽娅》

原创大型话剧《张·嘎丽娅》于2015年1月7日、8日在哈尔滨话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张·嘎丽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惟一的一名非军人女性和平使者。张·嘎丽娅生于绥芬河,是一个会说俄语、汉语、日语的中俄混血少女,1945年,苏联红军向侵略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绥芬河市区内的日军已基本被歼灭。但盘踞在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挟持一些妇女和儿童,仍在负隅顽抗。8月12日,为拯救居民,嘎丽娅担任劝降军使翻译赴天长山劝降,却被日军杀害,年仅17岁。编剧刘跃利、谭博、刘南先生,导演王艳君、刘南,舞美设计郑海鹏,演职人员由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担任。

齐齐哈尔市话剧团话剧《风刮卜奎》(复排)

2015年3月7日、8日,“2015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之《风刮卜奎》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台。创作于2007年的《风刮卜奎》先后摘得国家“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金狮奖”、“梅花奖”和“白玉兰奖”等,至今累计演出160余场,被观众誉为关东版“《茶馆》”和边关文化“博物馆”。该剧取材于流传已久民间传说,以齐齐哈尔的别称“卜奎”近百年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德平一家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表现这座城市的风云变迁和千古风流。清末民初,卜奎老城流人之后的宁家客厅里吟诗论句,书香馥郁。噩耗传来,大奶奶德平被土匪头子邓龙的手下“草上飞”抢走。十个月后,德平抱回一个男孩,取名宁子寒。宁汝成深爱德平,虽然心存疑虑,还是接受了这个孩子。二十年后,日本侵略东三省,子寒成为进步青年,参加了白光剧社,与艺人青云相爱……宁子寒参加了抗日队伍,后又去苏联学习……解放了,子寒率领队伍回到了卜奎。长风中,宁家和卜奎城一起经历着岁月变迁,直到改革开放,德平已成为百岁老人……编剧张明媛,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楷夫,主演艾平。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2015年9月11日,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上海话剧中心首演。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经在1970年代的中国引发过强烈震撼,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这部话剧作品和电影虽然同名,但剧情却几乎没有多大关联。故事发生在上海,讲述了一个剧组的导演和演员在排练《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出剧的过程中,角色之间发生了各种争论和冲突,人与人之间由此爆发了一场现代社会里真正的战争。在这部话剧作品里,编创者希望告诉观众,反法西斯不光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更多的是关于人性,关乎我们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和世界相处。编剧喻荣军,导演哈里斯·帕索维克(波黑),舞美设计李柏霖(台湾)。

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二月兰》

2014年12月13日,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77周年纪念日,首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为纪念首个国家公祭日,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的大型话剧《二月兰》12月9~10日在江苏紫金大戏院演出。2015年8月又开启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巡演。该剧通过慰安妇的角度,以一群女人在战争下的悲惨命运折射出发生在1937年12月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女主角是南京保卫战被俘女军医,20岁的女大学生兰馨。她被强征为日军慰安妇,受尽摧残,但善良的她却在魔窟里竭尽全力保护日本慰安妇大美和韩国慰安妇金秀儿。这部话剧之所以取名为《二月兰》,除了兰馨的生日和二月兰开花期一样是在农历二月,更因为她们一样的青春、向往自由、充满生命的活力,兰馨就是一株二月兰。可惜这样一份鲜活的生命却遭到战争的严重摧残,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编剧解涛、导演李利宏,主演李青青、杨宁均。

南京九洲残疾人艺术团与南京市话剧团话剧《沦陷》(新版)

2014年10月30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首部由残疾人表演的大型话剧《沦陷》在南京东南大学首演,视力残疾、听力障碍、肢体残疾……11个主演身体上各有缺陷,却用完美的演出,收获了观众们的泪水和掌声。该剧又于2015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期间举行了巡演。话剧《沦陷》由南京市话剧团于2006年正式公演,是首部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舞台剧,曾获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和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等奖项。讲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期一个普通南京家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中国传教士,他的弟弟是国民党士兵,弟媳被强暴成了日军的慰安妇,弟弟则当了汉奸……面对家破人亡,中国传教士终于觉醒:唯一能拯救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就是“起来与侵略者抗争”。编剧姚远,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刘建中。新版《沦陷》,考虑到残疾人的身体情况以及表演能力,对《沦陷》故事的副线进行了精简,使得剧情更加浓缩。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平民英雄》

《平民英雄》在2015年1月10日登台中南大剧院,该剧是武汉本土首部原创的谍战喜剧。著名话剧演员周锦堂和优秀青年演员周际这对父子档同台飙戏。《平民英雄》的故事发生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后,抗日志士们却没有放弃抵抗。因叛徒的出卖,地下工作者的名册极有可能被泄露出去,为了不让日本特高科得到名册,这本名册必须尽快送出武汉。但如何躲开日军特务的层层监防离开沦陷区,却成为一大难题。此时,一对假扮夫妻的地下工作者住进了汉口法租界的一家名为“江城旅店”的旅馆,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旅馆中展开。谍战剧情与喜剧笑点相配合,生死一线的紧张气氛与斗智斗勇的诙谐语言相穿插,刻画出了历史大潮中的平凡英雄。路羽导演,周际编剧并担当主演。

广西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方言话剧 《龙隐居》

四幕方言话剧《龙隐居》于2015年9月6日在桂林市艺术馆首演。编剧张仁胜,导演张树萍。该剧围绕桂林一座明朝传下的老院子里的人的命运,讲述一群人与一座城的故事。桂林一座叫龙隐居的院子里住着刘,关、张三户人家,他们是明朝桂林城守军的后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沧桑巨变,三家之间有生死离别的伤痛,也有爱恨情仇的交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与抗战背景下的桂林城紧密相连、生死与共。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民族存亡之际桂林人的尊严,展示桂林城从一座山水之城升华为一座民族精神之城,闪耀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光辉。整部作品广西地域文化特色浓郁。

重庆市话剧团话剧《朝天门》

2015年,话剧《朝天门》1月27日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首演,8月31日、9月4日、5日,又分别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重庆大剧院进行了演出。讲述朝天门码头建造者陆家几代人的故事:清末,随着新思潮的来临,主人公陆怀义的大儿子参加辛亥革命牺牲,二儿子阴错阳差成了日本特务,而陆怀义为了保护军工物资悲壮牺牲。该剧时间跨度近30年,历经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全景展现了重庆大码头朝天门的兴衰与沉浮,以跨越式的戏剧结构,通过陆家几代人的命运起伏,气势磅礴地勾勒出重庆人民独特的精神肖像——耿直、豪爽、热情、乐观、坚韧、不屈。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展现了由于重庆地缘及大时代的变迁,几代人、不同身份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巨大矛盾;揭示了关于个体与民族利益的必然联系及选择;倡导了爱国爱民、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国老百姓追求富强、民主的中国的美好梦想。编剧王逸虹、王彩练,导演傅勇凡,舞美设计秦立运,领衔主演郝鹏寿,主演王戈、梁东华、刘紫旭。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铁血西迁》

2015年9月6日,话剧《铁血西迁》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上演。《铁血西迁》以卢作孚组织宜昌大撤退为中心事件,以卢作孚临危受命以至抗命为叙事主干,其中穿插了林尔雅战地保育学院痛失烈士遗孤、葛司令率川军出川抗战、韩伊文躲国难卖船逃生、马俊发国难发财被就地正法、张铁腿辣妹死里逃生求再死等故事情节。编剧庞越、孟意明、冯必烈,导演王延松,舞美设计吕新利。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赵一曼》

2015年12月24日、25日,话剧《赵一曼》在赵一曼同志故里四川宜宾首演。该剧截取了赵一曼同志从10岁至31岁牺牲的生活与战斗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她从一个活泼、调皮的女孩,成长为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抗日民族英雄的过程。赵一曼是柔情的妻子,更是深情的母亲。她被日寇杀害之际,写给儿子的遗书,饱含了一个母亲的不舍与牵挂,体现了舐犊之情,更充满报国之意。浸透着赵一曼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赵一曼体现出的民族气节令人动容与缅怀!编剧董妮,导演姬沛,由四川省人民艺术戏院演员、金江艺术研究院演员合演而成。话剧《赵一曼》公演后2016年在全省巡演。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方言剧《笑娃娃的抗战》

2015年8月26日,四川方言剧《笑娃娃的抗战》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故事以著名金钱板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邹忠新,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获得者李月秋的传奇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日寇轰炸,血染蓉城。情急之下,洪先生派金钱板艺人“笑娃娃”去黄龙镇、断刀岭等地传送“英雄帖”,组织血性川人出川抗日,并派清音艺人“小月仙”暗中相助。他俩避开警察“刘边花儿”的追捕,以卖艺掩护,来到黄龙镇拜会袍哥龙头大爷,又在灌县巧遇断刀岭土匪八千岁、九尾狐。历尽千难万险,组织抗日力量。却不知这两股武装力量早有世代血仇,完全不是一路人马。他俩屡次陷入险境、命在旦夕。出征前夕的芙蓉茶馆,杀机四伏、箭拔驽张。是洪先生的出现与牺牲,“笑娃娃”的真情与坦诚,终使两股势力放弃仇恨,汇成川军,视死如归,壮士出川!编剧严西秀,导演查丽芳,巴蜀笑星叮当和四川扬琴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瑕担纲主演。与此同时,矮冬瓜、胖姐等巴蜀笑星也都加入其中。本剧运用了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在内的8种四川曲艺形式。

四川泸州话剧《蒋兆和》(复排)

2015年9月8日,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迎来了最后一场演出。由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泸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出品,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演出的话剧《蒋兆和》再现著名画家蒋兆和的艺术人生,为此次展演收官。该剧2014年在清华大学首演,2015年,对原剧再度创作提升于6月24日在国家大剧院汇报演出;9月上旬在四川、重庆等地巡演。泸州籍画家、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蒋兆和被美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他的代表作《流民图》因塑造了101个难民形象直指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而被誉为“世界反战三大经典巨制”之一。话剧《蒋兆和》就以这幅《流民图》为主线,通过为民写真、淞沪洗礼、雾锁北平等七幕戏,再现了蒋兆和的艺术人生和为民写真的艰难历程,折射出旧中国知识分子备受屈辱下始终保持刚强、抗争与自尊的心路历程。编剧、导演王鹏博,音乐顾问及主旋律作曲者——叶小纲,新版舞美设计师——芦月林,主演王长立。

四川南充市演艺集团公司话剧《最长的一夜》

2015年9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局等部门联合策划制作话剧《最长的一夜》在高坪区文化活动中心首演。该剧以南充籍抗战将领柴意新为原型创作。讲述1943年11月,日军侵犯常德,柴意新率残部掩护师部突围,牵制日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与日军进行了拼死搏斗,全团顽强战斗到只剩12人。师部突围后,柴意新扼守据点,与日寇死拼,壮烈殉国。该剧真实地还原著名抗日英烈柴意新率部孤军守城“最后一夜”的悲壮故事。剧本原作和佳,演出本黄纯光,导演李翎,舞美设计徐鸣,田庭豪饰柴意新。

贵州省话剧团话剧《图云关》

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贵州省文化厅、重庆市文化委、四川省文化厅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西南片区巡演”,2015年于8月15日正式启动,由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红十字会、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出品,贵州省话剧团出演的大型话剧《图云关》,作为本次巡演活动的首场演出于15日晚亮相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剧场。《图云关》故事原型取材于贵州,通过7幕话剧表演,讲述了图云关上的中外医务工作者们,前赴后继的进行战地抢救、彻夜手术、专注试验、赠医施药、培训英才,让当年的荒寂山岭成为中华抗战的支柱性医疗基地。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血火中,密林深处的那些中国医生、外国专家、本地护士、抗日青年以赴汤蹈火之英雄气概,谱写了人道主义、中华不屈民族魂的永恒壮歌。编剧杨昕巍、龚丽莉,导演杨昕巍,舞美设计纪玉江,主演池丹。

甘肃省话剧院青春版话剧《老柿子树》(复排)

2015年8月27日、28日,青春版话剧《老柿子树》在人民剧院演出。该剧通过四个儿子的不同经历,表现了母亲的伟大。代表国共不同利益的两个儿子既有抗战中的合作,也有内战中的争执,但面对娘都显示了儿子的真情,象征着面对外辱下的国共合作。编剧张明、杨晓文,导演查丽芳,主演郁海滨、赵敏捷、高远。该剧曾于2003年上演,至今已演出百余场。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欢剧目奖和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文华编剧奖等众多个人单项奖。此次推出青春版《老柿子树》,主要演员全部由甘话优秀青年演员担纲。

·歌剧、音乐剧、儿童剧(14个)·

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号角》

2015年9月13日,歌剧《号角》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讲述青年聂耳在家乡昆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军警追捕逃至上海,后加入“明月歌舞社”进行音乐创作,得到“明月歌舞社”演员田怡的仰慕和爱恋,后在左翼作家的影响和带动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该剧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合作创排。编剧冯柏铭、冯必烈,总导演姜涛,作曲吴少雄。《号角》演出团队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演员、云南本土演员以及社会知名歌手和演员共同组成。毋攀饰聂耳,王一凤饰田恬。

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星海》

2015年10月21~23日,歌剧《星海》在北京刚刚建成的“天桥艺术中心”完成首轮演出。该剧以冼星海百年前在澳门的童年往事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当年其与家人的生活画卷,讲述少年冼星海在澳门东西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里,受葡国琴师的影响及中国音乐老师肖友梅的教导,后来赴法留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创作本民族的音乐,又受延安鲁艺的邀请,最终在延安创作出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星海》勾画出冼星海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影响力、与人民紧密联系的音乐家的光辉形象。歌颂他为实现救亡图存,不畏强敌,坚韧不屈,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编剧咏之、郭雪,作曲苏聪,导演廖向红,指挥姜金一,舞美设计陶雷。张英席、毋攀饰冼星海,陈小朵、王晓青饰钱韵玲。

中央歌剧院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

2015年10月10日,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太行山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过伟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八年抗战中,成千上万群众加入抗日队伍,涌现出大量的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形成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抗战热潮。《我的母亲叫太行》正是这样一部根植于这片抗日热土的大型原创歌剧。歌剧讲述了在太行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八路军王同志送情报被鬼子追赶,来到百川一家躲藏,百川妻子和百川母亲将他认做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而在敌人屠刀下的百川却与母亲、妻子永别……该剧讴歌了太行军民浴血抗战、前仆后继、抗战到底的精神,赞美了老百姓和八路军之间血浓于水、舍生取义、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编剧胡绍祥、俞峰,指挥俞峰,作曲常平,导演王湖泉,舞美龚然。尤泓斐饰演春兰,徐森饰演马百川,阮余群饰演百川娘。

辽宁歌剧院歌剧《雪原》(复排)

2015年8月7日,歌剧《雪原》在辽宁大剧院上演。《雪原》首次以歌剧的形式展现东北14年抗战史,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剧中不仅有可歌可泣的战斗壮举、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更有崇高信仰的精彩呈现。该剧于2014年10月首演,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辽宁省第九届艺术节上连获大奖殊荣,并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剧目”。《雪原》故事曲折感人,凄美与壮烈浑然一体,场面宏大震撼,音乐气势磅礴,是辽宁歌剧院继《苍原》之后又一部史诗性的歌剧巨作。编剧冯柏铭、冯必烈,作曲徐占海、郑冰,导演曹其敬,指挥许知俊、孟欣、孙博特,声乐指导魏松,舞美设计罗江涛,主演王传越、陈默、韩震、张元军、赵丽丽、韦铮、祝君等。

广州歌舞剧院歌舞剧《和平使者——抗战中的宋庆龄》

2015年9月13日,以宋庆龄为题材的原创歌舞剧《和平使者——抗战中的宋庆龄》在广州友谊剧院展演。该剧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通过宋氏三姐妹、何香凝、邓颖超、杨杏佛等爱国主义人士共同抗日救亡活动,反映上海、广州、重庆、香港四地全民抗日的场景。既有史诗般的年代感,同时又具有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性,塑造了“一位世纪女性,一代英雄儿女,一幅壮丽诗篇,演绎民族复兴”的抗日英雄民族群像。全剧有两幕,共八场,选取了“淞沪会战”、“杨杏佛被害”、“西安事变”等事件贯穿全剧。编剧胡筱坪、陈帆,总导演王青,作曲蓝天,舞美设计伊天夫,刘春红饰宋庆龄。

山西省歌舞剧院音乐剧《火花》

2015年10月22日、23日,音乐剧《火花》在晋中榆次文化艺术中心首演。《火花》是一部叙事体音乐剧。剧中高君宇的灵魂穿梭在历史时空中,为大家讲述了一个革命者关于理想和青春的追梦历程。故事在高君宇父亲的逼婚下拉开帷幕,从而揭开了高君宇如"火花"、如"宝剑"的十年战斗历程,在国之不国,人之不人的危难关头,在理想与现实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在理想与爱情、亲情、友情的激烈碰撞下,高君宇毅然把自己珍贵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自己的理想——共产主义事业,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导演钟浩,编剧杨硕,作曲戴劲松,舞美总监任冬生。

上海恒源祥戏剧公司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首部中以两国合作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于2015年9月3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连演四天。并于10月16日参加了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故事从1941年一艘停泊在外滩码头的犹太人航船开启,讲述身受法西斯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弗兰克来沪避难之时,遇到了上海姑娘林亦兰,并且帮助林亦兰家工厂拒绝为日本人生产手榴弹的故事,以两人的情感作为情节脉络,展现了中国和以色列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二战时期极为压抑和恐怖的环境下,相濡以沫、和睦相处,并肩抗争。该剧艺术顾问周小燕,文化顾问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柏安伦夫人忆莲娜,编剧荣广润、郭晨子(执笔),作曲金培达,导演徐俊,编舞孙鹏,舞美徐肖寰。演员阵容由两国艺术家共同组成,以中英文双语演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音乐剧。

沈阳音乐学院主题音乐清唱剧《星星之火》(复排)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星星之火》主题音乐清唱剧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歌剧《星星之火》(编剧侣鹏等,作曲李劫夫等)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第一部描写抗日题材的歌剧。其中的众多唱段如《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以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清新优美的旋律传唱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久唱不衰。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至1964年期间在全国各地共演出了近400场。全剧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抗联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集中塑造了抗联战士李小凤、老交通员老李头和抗联英雄杨主任等英雄群像,讴歌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坚忍不拔、英勇奋战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本次改编既借鉴西方艺术形式采用了清唱剧的载体,又吸收民族民间曲调精华,将原歌剧四幕八场的内容,改编成为无场次、具有一定戏剧情节的大型套曲结构的清唱剧,重新创编了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及交响序曲等多种音乐形式。复排导演廖向红、安怡,改编丁姝杰,主演刘辉、伊泓远、张策等。

湖北省红安县楚剧团音乐剧《红安回响》

2015年8月26日,红安县将军广场座无虚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原创音乐剧《红安回响》在这里与基层观众首次见面。该剧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麻起义”为历史背景,以赤卫队员“成伢子”和“八月”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主基调,谱写了一曲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无数红色恋人“惟愿携手为革命,不求白发慰黄昏”的英雄赞歌,深刻诠释了“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编剧易茗,作曲家苑飞雪,导演李雄辉。

南方歌舞团音乐剧《烽火·冼星海》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于2015年9月2日至3日在广州友谊剧院公演,艺术再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留学归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的历程,展现了以冼星海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在抗日烽火中为了民族的解放奉献青春生命的爱国情怀,歌颂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该剧巧妙地将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剧情真实曲折,音乐大气恢宏又不失细腻轻快,舞蹈编排巧妙,全剧以全息影像等现代舞台的形式呈现,铺就一幅浑然天成的抗日风云画卷。编剧、作词陈晓琳,总导演谭颖,戏剧导演王佳纳,声乐指导崔峥嵘,编曲杜鸣,于爽饰冼星海,任雯文饰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红缨》

儿童剧《红缨》于2015年8月26日在北京怀柔剧场作为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闭幕大戏进行了首演。编剧杜薇,总导演廖向红,导演马彦伟,舞美申奥。李锴饰王二小,杨冬雁饰李大娘,何吉光饰张四。《红缨》是以一曲流传甚广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为源头,丰富、拓展而成的歌颂抗日小英雄的新作。王二小的原型是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的少年阎富华。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的一个山村里,少年王二小的父母被日寇残害,他成为一个手拿红缨枪的儿童团员。在这个村庄里,还隐藏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日报》报社。日寇对村庄展扫荡时,为了保护报社和群众,二小将日寇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壮烈牺牲。全剧始终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和热情向上的力量,在表现形式上,用歌队、戏曲的形式叙事,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享受。

天津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鸡毛信》儿童剧《鸡毛信》于2015年9月2、3日在天津光华剧院上演。编剧马载道,导演李明,舞美设计王卫中。儿童剧《鸡毛信》改编自华山同名小说,讲述抗日战争期间,海娃的父亲、二叔相继牺牲,年幼的海娃勇敢地承担起送鸡毛信的艰巨任务。面对日本兵的围困,海娃不懈努力,在5只小羊的帮助下,终于逃脱敌人的控制,成功地把鸡毛信送到八路军的驻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儿童剧《红星杨》2015年8月14、15日,儿童剧《红星杨》在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红星杨》一剧以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太行山区的朱德儿童团为原型,以朱总司令亲手栽培的红星杨为意象背景,通过当代少年王小帅“梦回太行”与当年的儿童团员共同抗战,演绎了一出生动、感人的抗日故事。在故事的穿越中,当年抗日儿童团的小英雄更是让当代少年王小帅敬佩和敬仰,由此也深深启发了剧中王小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思考和珍爱。该剧融合戏曲、民歌、艺术、木偶多元艺术形式,在艺术创作和表现手法上,独具创新,实现了革命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艺术上完美结合,具有当代儿童剧艺术样式的表率。编剧安兰,导演胡一飞,作曲王京荣,舞美设计李眠晓。该剧演职人员全部由学院和旗下的华夏之根艺术团师生担任。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白马飞飞》(复排)

儿童剧《白马飞飞》于2015年9月4日在上海马兰花剧场演出。该剧根据王星泉小说《白马》改编,于1995年首演。《白马飞飞》是一部同现实生活相当接近的童话剧,描写了战争年代中马与人的故事。多年前,一匹名叫飞飞的白马从千里牧场来到中原,在与主人经过一番精神较量之后,勇敢地成为八路军连长罗城的坐骑。在与敌寇交战中,飞飞大显神威,屡立战功。在庆功会上,飞飞和他相恋多年的皇后举行婚礼……在一次寡不敌众的战役中,飞飞勇猛无比,为救主人不幸落入魔爪。日本侵略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白马不屈不挠,绝食9日而亡,使侵略者受到强烈的震憾。编剧秦培春,复排导演殷超斌,舞美设计马勇民,主演陈凯、王海洋、谢萌萌、傅震华、潘瑶瑶、时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