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抗日题材戏曲剧目昙花一现

2016-11-20 07:06罗松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半江剧目题材

罗松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各戏剧院团都纷纷投身到抗战题材戏剧的排演中,一大批保家卫国、激昂澎湃的剧目为这个不平凡的纪念日掀起了一个个高潮。这些有热血、有温度的作品体现和弘扬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大量的戏曲剧目,不仅以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故事吸引并感动着观众,而且以醇厚的唱腔、优美的技艺,让观众在受到鼓舞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众多的抗战题材剧目中独具魅力,其效应更为广泛,其影响更为深远。这些剧目,不仅有特为此次70周年创作的,也有演出了十几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保留剧目。

或许电影《苦菜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吕剧《苦菜花》却从上世纪末诞生以来,常演不衰,因而荣获了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或许电影《八女投江》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越剧《八女投江》、还有根据此故事改编的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在十几年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打磨,几易其稿,并特为此次的纪念活动复排了新的版本,精益求精,常演常新,不仅使老戏迷百看不厌,又再次赢得了新观众的青睐。这就是戏曲区别于影视剧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戏曲创作的艺术规律,无论以什么样的题材为结构,无论是以怎样的目的为创作动机,一切都要以演员的唱作念打为中心,而唱作念打又要为演员的抒情达意而服务。只有建立在精准的情感表达基础上的优美的表演才能带给观众长久的审美享受。

为纪念抗战胜利,每逢大的纪念日,各种文艺形式争相斗艳。我们不必苛求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拿出精品,因为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创作规律,而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决不能以应景的心态来谱写“急就章”,创作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剧目始终是戏剧人的目标。

我们不难发现,在正在上演的抗战题材的戏曲剧目中,复排剧目占了很大的比重,仍然深受老百姓欢迎,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至今盛演不衰以外,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也出现了一批抗战题材的优秀保留剧目,比如《石龙湾》,曾于20多年前被吕剧、京剧先后搬上舞台,成为当时难得一见的优秀现代戏,1997年,甘肃省陇剧院又移植上演了《石龙湾》,并使主演雷通霞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2015年这部经典剧目再次得到陇剧院的全新打造。还有沪剧《芦荡火种》,粤剧《驼哥的旗》、龙江剧《鲜儿》、秦腔《柳河湾的新娘》、豫剧《红高粱》等等。这些剧目都是剧院团乃至剧种的代表剧目,大多拥有可观的演出场次,有的荣获过全国大奖,赛场市场双赢,它们中有的早已超越了时间和题材的局限,而成为艺术经典、常态演出剧目。

平心而论,现代题材本就是传统戏曲创作的难点,而惊心动魄、残酷血腥的战争题材就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题材或许是影视剧创作的宝库,但却是抒情写意的戏曲的短板。因而,在纪念日热热闹闹的背后,需冷静分析这类题材的创作。客观地说,相较于古装剧、历史剧来说,抗战剧所取得的成绩还相距甚远。上述几部常演不衰的剧目,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突破了以往抗战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模式,视角独特,对于战争的表达角度更多样化,拓宽了抗日题材戏剧创作的领域和空间。并且紧紧依托戏曲本体,在突显戏曲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话剧、影视剧以及现代时尚元素。这些剧目无疑对如何创作抗战题材的剧目乃至现代戏以及主旋律的戏带来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第一,从以往表现抗日战争尖锐严酷的外部矛盾冲突的表层走入人物的情感深处,表现战争对于人类本性、人类情感、人类命运的巨大影响。如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和越剧《八女投江》都歌颂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但没有把英雄神化,向人性回归,而是紧紧抓住一个“情”字入手,从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动人的爱情、亲情与友情中寻找与观众的共鸣,让女英雄回归女儿、母亲与妻子的本色,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古城女人》则是让一位古城妇女被动地卷入到抗日的危险环境中,在面对良心与安危的两难抉择中,多层次地展开对人性的开掘,生动诠释了一位普通女人在那个特定的抗日战争环境中,从胆小到坚强,从无知到觉醒的整个心路历程。龙江剧《鲜儿》和秦腔《柳河湾的新娘》,都是从女主人公的命运为切入点,展现她们在危难中的忍辱负重、对生命的执着坚守。吕剧《苦菜花》浓墨重彩、真切细腻地描绘了剧中众多人物的情感世界,不论是战友情、军民情,还是亲情都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的背景下闪烁出了美好、厚重和崇高的光辉。

第二、避开英雄人物、重要人物,选择那些普通人,甚至小人物,描写这些人在特殊的战争年代里由卑微走向崇高,由懦弱走向觉醒的过程。如《鲜儿》、《柳河湾的新娘》、《古城女人》、《红高粱》、《石龙湾》等,这些剧目都是把视角对准抗战背景下的普通中国妇女。通过一个个普通女人思想历程的变化,揭示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主题。比如,《柳河湾的新娘》柳叶新婚拜堂之际就与新郎分别,后来丈夫成了地下党,途经家乡与妻匆匆相聚暗种情果,柳叶为保守秘密,遭受世人的白眼和误解,最后为救丈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石龙湾》中年轻寡妇彩螺为救烈士的孩子,竟然不畏日伪汉奸的高压和沉海族规,公然承认孩子是她的私生子。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粤剧《驼哥的旗》,该剧描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小人物驼哥,为了保住性命,以挂在他所开的小饭店的三面不同的旗子来分别应付国民党、共产党和日寇。在一番生与死的经历中,驼哥明白只有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才是人民的救星,他愤然烧掉了另外两面旗,高高挂起大红旗,投身到抗日的行动中。《驼哥的旗》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悲剧喜演,以诙谐幽默演绎严肃的抗战题材,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独特的驼哥的艺术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是难得的抗战题材的喜剧作品。

第三、虽然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不正面出现战争场面,集中笔墨或挖掘人物的命运走向与情感碰撞,或演绎人物生动细腻的生活细节,从另一个侧面艺术地渲染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心灵的深重灾难。比如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没有着力表现她们如何执行任务与敌人周旋,而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展现八姐妹丰富的感情世界。越剧《八女投江》中的狼群出没、日军包围等,主要用LED、幻灯等现代科技来制造氛围。《鲜儿》则通过灯光和音效体现战争。这样的手法不仅使剧目焦点更加集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剧情更加紧凑,且能充分发挥戏曲表演的优长。

除了复排剧目,在新创的剧目中,也让我看到了几出剧目将来有望成为保留剧目,如京剧《杨靖宇》,评剧《母亲》、《红高粱》、《安娥》等。所有这些戏将原本传统戏曲形式演绎现代战争题材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充分利用戏曲长于抒情、注重向“内”挖掘的特点来加强作品的内涵,以大量精湛的戏曲唱段深入挖掘人物心理、情感、性格的内在冲突,探索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状态,从而丰富作品的思想,丰满作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仅使当下的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别开生面,而且戏剧艺术工作者们严肃、严谨、真诚的创作态度在抗战神剧趋于娱乐化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抗战胜利已经70周年,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推出的作品,要想赢得观众的喜爱,就必须另辟蹊径,在创新和突破上下功夫。以追求精品的态度创作,以最终成为保留剧目为目的,发挥社会集体创作的力量,不断修改加工,唯如此,才能使这类剧目不会在纪念抗战结束后昙花一现。

猜你喜欢
半江剧目题材
舞台剧目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说泾渭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瑟瑟的梦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半江美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