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性剧评生态仍需合力

2016-11-20 07:06非鱼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剧评戏剧微信

非鱼

日前,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相关演出活动在广州落幕,在不同剧种为观众奉上艺术盛宴的同时,一个名叫“青评点梅花”的戏评栏目及其微信公众号吸引了业界关注。这个由各行各业“混搭”组成的戏评团体,将看戏后的评论发布于微博、微信等平台,其及时的“发声”方式带来了自媒体时代的剧评新风。

在评论的观念、载体发生转型的当下,这些犀利敢言的评论,除了打破评论界的沉寂外,能否真正促进评论与创作的互补共生?

笔者认为,勃兴于新媒体的戏剧评论远非真正繁荣,恰恰反映了戏剧生态内部的结构性困局:一方面,一些专业戏剧评论家固步自封于僵化、陈旧的话语体系,有的受圈子评论、红包评论等因素困扰,导致批评无关痛痒;另一方面,一些戏剧创作本身缺乏真诚,因而,评论界难免对某些美学或理念上的新动向反应滞后。面临观众审美能力提高与专业评论缺席、传统传播渠道受限的“不对等”态势,新媒体以交流顺畅的平台优势营造属于普通剧评人的表达途径,值得点赞。然而,也应看到,当下戏剧评论若要发挥建设性作用,仅凭敢于“拍砖”的勇气、畅快表达观点的平台远远不够,让评论摆脱自说自话,仍需多方合力。

在笔者看来,新媒体戏剧评论与传统纸媒的戏剧时评、学术刊物上的专业剧评交互共融是当下戏剧批评的必然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剧评弱化。就目前的戏剧生态而言,仍然需要专业人士主导下的剧评。戏剧评论不仅需要各种介质间取长补短,更要摆脱利益牵制,遵从学术判断、凸显独立价值,从而为处于论争中的某些现象献良策,为戏剧创作建诤言。

另外,新媒体为观点争鸣提供了平台,但平台运作不能流于自娱自乐,仍需整合资源、借力而生。

在科技日新月异、审美不断变化的今天,良性剧评生态的构建,既需有对既成模式说“不”的勇气、提出建设性观点的智慧,也离不开自由环境、畅通渠道的支撑。如此,戏剧评论与戏剧创作方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剧评戏剧微信
有趣的戏剧课
上海沦陷期话剧剧评现象考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剧评,映照创作——台湾的戏曲评论
戏剧类
微信
Transition économique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