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杂技淮剧传承发展与文化惠民研究

2016-11-20 12:03吴迪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淮剧杂技艺术

■吴迪

建湖杂技淮剧传承发展与文化惠民研究

■吴迪

在建湖这块热土上孕育滋生出的杂技和淮剧艺术,已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在新形势下,杂技和淮剧艺术既与时俱进,再现辉煌,硕果累累,又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为此,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对推动杂技、淮剧传承发展与文化惠民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建湖杂技淮剧传承发展现状

建湖县是中国著名的三个杂技故乡之一,又是江苏省三大地方剧种——淮剧的重要发源地,杂技和淮剧不仅是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也是建湖县两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推动杂技和淮剧艺术的发展繁荣,构建科学保护传承的绿色生态环境,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高档公共文化产品,是政府和文化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

1、杂技和淮剧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发展繁荣。杂技形成的历史比较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淮剧艺术的历史虽然只有200多年,但它同杂技艺术一样,同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中的珍宝,为传承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彰显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传播中华精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建湖县的杂技和淮剧艺术已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两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在国内外有关大赛中频频获奖,仍然能够为人民群众带去快乐、享受、激励和憧憬,仍然能够为建湖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推动杂技和淮剧艺术的发展繁荣,义不容辞。

2、杂技和淮剧艺术是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得到保护传承。建湖县的杂技和淮剧成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更具有不同的意义。因为建湖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杂技故乡。早在汉唐时代,建湖县境内的“十八团”(今建湖县庆丰镇所属八十三华里的十八个村庄,统称为“十八团”)就出现了大量的擅长角抵、冲狭、跳丸、走索、吞刀、吐火、马技等技艺的百戏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建湖“十八团”继承了民族优良传统,借鉴吸收现代舞蹈、艺术体操、音乐剧等艺术门类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南派杂技风格,创作了一批批惊险奇特、新颖高雅的杂技节目,使杂技文化的积淀越来越深厚。

建湖的淮剧艺术则源于200多年前以地方民间小调(称为“门叹词”),后经徽剧艺人在内容、表演形式、曲调等方面的不断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了“盐淮小戏”,又称为“三可子”,为后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淮剧奠定了基础。因此,淮剧艺术反映了清朝中期以来建湖及两淮地区的社会变迁、历史记忆和独特的风俗民情,是老祖宗留下的十分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保护传承杂技和淮剧艺术,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3、杂技和淮剧艺术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产品,应该得到关心重视。由于杂技和淮剧艺术是诞生在建湖的本地艺术,当地人民的生活是它们诞生和生存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它们的艺术基因中深深地烙上了当地水乡的民俗风情和人民群众独特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喜怒哀乐及对生活的赞美、幸福的憧憬、情绪的宣泄、愤怒的抗争,始终与当地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剪不断、理还乱。因而,自古以来,杂技和淮剧艺术成为了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和精神依托。

二、建湖杂技和淮剧艺术当前新形势下面临挑战和机遇

由于杂技和淮剧艺术诞生滋长于农耕文明的土壤,尽管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也曾璀璨夺目过,但事过境迁,现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使杂技和淮剧艺术失去了原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面临着新时代、新形势、新困难和新挑战。

1、社会转型升级,杂技和淮剧艺术发展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世纪以来,虽然建湖的文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虽然建湖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文化需求;虽然建湖的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仍不能抵制西方文化和港台文化对年轻一代的诱惑;虽然建湖也十分重视艺术精品的生产和传播,但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受欢迎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那些缺乏时代气息的老节目、老腔调,当然不会有市场,不会受欢迎。因而导致淮剧和杂技观众日益减少,演出场次、规模不断缩减,导致演出收入难以维持日常支出,反过来又造成剧节目生产、演出服装添置和设备更新的经费更无从着落,进一步加剧了发展杂技和淮剧艺术的难度。

2、人才流失严重,杂技和淮剧艺术传承后继乏人。由于剧团条件差,待遇福利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淮剧团老一辈演艺人员相继退休,演出队伍青黄不接,行当不全,尤其是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奇缺。因剧团发展步入恶性循环,无法凝聚人心,无力培养人才。杂技团维系正常演出主要依靠没有编制的10多名青年演员和40名小演员。由于没有编制,工资偏低,缺乏保障,无法留住人才,不少演员想离开剧团另谋职业。

3、创新意识不强,杂技和淮剧艺术发展后进不足。无论是杂技还是淮剧,虽然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采购或给予经费补贴,但其本质上则隶属演艺产业,首先要按照文化产业的规律运行,参与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无论是杂技还是淮剧,都必须根据现代观众日益变化提高的审美需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艺术元素,创新打造出更多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创新是杂技和淮剧艺术产业的本质和禀赋,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永远的追求。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经费、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抑制了演职员创新意识、灵感和潜能的发挥,不仅影响了精品生产,而且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开拓和营销,这就必然导致形成产业化程度不高、自我造血功能不强、艺术发展后进不足等弊端,也必然制约了杂技和淮剧艺术的发展繁荣、保护传承和文化惠民。

4、政策有待完善,杂技和淮剧发展缺乏保障支撑。虽然政府对发展杂技和淮剧艺术是重视的,投入逐年增长,但仍有很大差距,而且政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演出市场不断萎缩、剧团生存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财政差额拨款加上演出收入只能勉强发放演职人员的工资和支付基本业务费用,剧团用于生产新剧(节)目,都需向政府申请专项经费,限制了杂技和淮剧艺术的发展繁荣。

三、制度设计的建议与对策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生存发展的活力。改革是文化的真禀性和大品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则是增强淮剧和杂技艺术生存发展的不歇动力。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时期,惟有进一步破除阻碍演艺产业发展的一切旧观念、旧做法、旧体制、旧机制和旧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力度,尽快建立既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演艺产业运行要求,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极大地解放艺术生产力,淮剧团和杂技团才能逐渐成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推动我县淮剧和杂技再创辉煌、再作新贡献。

2、打造艺术精品佳作,开拓生存发展的市场。淮剧和杂技艺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化市场这个中转环节和流通渠道,而要成为文化市场的热销品和抢手货,就必须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叫好叫座、雅俗共赏、无愧于伟大时代并能够异时异地长久传承的的优秀演艺产品,才能把大众从众多的娱乐选择中吸引到剧场,并在市场上立足生根,成为大众宠儿,从而为演艺产业的生存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带动文艺舞台的繁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精品也需要好的市场策划、宣传造势和开拓市场的举措。这项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要设立市场营销团队,针对每一台精品剧节目进行认真策划,制定营销策略和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销和抢占市场、扩大市场。

3、创新艺术供给方式,增加生存发展的途径。将淮剧和杂技艺术商品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变市场运作为公益性演出,无疑为淮剧和杂技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和途径。这是对艺术产业结构进行必要而有益的调整,但调整远没有到位,产品的供给方式也需要继续进行开拓创新,以提高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水平和质量。淮剧团和杂技团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策划演出的剧节目,变产品的随意性供给为预约式定制供给。将淮剧团和杂技团演出的优秀剧节目进行数字化处理,或由电视台、广播站进行播放;或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数字文化网络,采取没有时间局限的“全天候”和没有空间障碍的远程式供给方式;也可以通过微信、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创新顺应现代潮流的供给新方式。

4、建立“非遗”传承体系,夯实生存发展的地基。建湖淮剧和杂技艺术作为全国“非遗”项目,决定了由祖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淮剧和杂技艺术必须在新的时代得以薪火相传和发展繁荣。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国家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贯彻落实。一是要推动建湖淮剧和杂技发展繁荣。这是最理想、最有效的“活态”保护和最鲜活、最生动的“动态”传承。只要淮剧在发展,杂技有市场,就证明了建湖淮剧和杂技的生命力仍在延续。二是必须建立科学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因为人是保护传承的第一因素,建湖淮剧和杂技艺术的作品、唱腔、技术、流派等必须依赖人去代代相传。要明确淮剧和杂技的传承人及传承的责任、要求、补贴、监督、评议、取消与增补等措施,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三是要建立淮剧和杂技的生态保护区。建湖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又是江苏三大地方剧种——淮剧的故乡,为传承保护祖先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淮剧和杂技艺术,建立淮剧和杂技的生态保护区,义不容辞。设立“全国‘非遗’项目——淮剧和杂技的展示馆”,全面介绍和形象展示淮剧和杂技艺术各自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创作成就、杰出人物及道具服装陈列和现场表演等内容。在节假日或游园人多的时间段,利用公园的草坪或广场进行小型多样的淮剧演唱和杂技表演,既充分利用了公园的公共设施,又新增了淮剧和杂技艺术传承的平台,既丰富了公园活动内容,积聚了人气,营造了气氛,又弘扬传播了淮剧和杂技艺术,有利于淮剧和杂技的生态保护。

杂技和淮剧的传承保护及文化惠民的制度设计研究,对进一步促进杂技和淮剧艺术的发展繁荣、传承保护及文化惠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非遗事业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创新的思路。(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淮剧杂技艺术
高空杂技
淮剧还好吧
空中杂技师
纸的艺术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