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院精神

2016-11-21 13:44穆瑞燕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书院

穆瑞燕

【摘要】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独树一帜的千年书院教育是最具特色、最有成就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书院精神”渐渐孕育而成。虽然历史上的书院时代已消逝,不过“书院精神”的深刻影响依然存在。重新审视“书院精神”,既是对历史的深度解读,亦可以思考当下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书院 书院发展 书院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2-02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书院曾有伫立千年的的身影。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中应运而生;在文化桎梏的时代于流浪中高唱自由之歌;曾跟着大师的步伐顺流而下;在渐失锋芒后化为百年废墟;但书院终归不失为一个“传奇”。

一、中国书院回眸

作为“书院精神”的载体,书院的发展似乎遵循着这样的常理:天下乱,则书院起;官学弊,则书院兴。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清代诗人袁子才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在最初,书院还仅仅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有的只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还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形成于五代末期。

宋朝时期,统治者的文教政策相对宽松,这为书院的发展迎来兴盛之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南宋时期,书院空前发达,发展的规模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教育机构:蒙元初,统治者对于亡宋遗民建立书院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奖励学校和书院的建设;明朝书院经历了沉寂、复兴到抑制打压的阶段,私学性质逐渐淡化。明代的四次禁毁书院,更是专制王权实行思想控制、扼杀书院自由讲学精神的显现;清朝的书院发展相伴随的是书院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是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丧失、自由讲学精神的被阉割为代价的。书院使命也已从聚集士人、研讨学问、自由讲学的场所,转变为替代朝廷培养可堪任使之才的官方机构。

二、书院精神的形成

书院作为载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积淀自己固有的制度、文化等等,渐渐便孕育出了独特的书院精神。

书院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私人讲学的传统,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私学的办学理念与方式在各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源于唐,兴于宋的书院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使自由讲学蔚然成风。其次在儒家文化占主流意识的时代,其对书院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儒家的礼教德治,有教无类,重视教化民众等等都重新升华蕴藏在了书院精神的内涵之中。另外,当时社会儒佛道的斗争与融合也为书院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书院精神注入了新鲜的内涵。

三、书院精神的内涵

书院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虽命运多舛,但产生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仍挡不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既注重价值关怀又追求学术知识

在书院教育中,大多数书院都将“德业”与“举业”相统一,以“道”修身完善自我人格。 王阳明曾于龙场悟道之后在当地传播“知行合一”之学,当时龙冈书院的《教条》: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相规。从这则学规看来,书院教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具体知识的传播,还着眼于诸生道德志向的确立与道德意识,行为的形成,特别强调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主体人格的挺立,主要追求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道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知识追求的基础之上。所以书院还体现了追求知识的学术精神。宋代以来,中国古代学术经历的学派发展都与不同程度的与书院结合,以书院为研究基地,传播、交流各派文化教育。书院就成了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也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

所以在古代书院中,追求的是“求道”与“求知”的精神的统一,体现的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精神的统一。

(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书院是在官学流弊出现之时发展起来的,所以自建立之初就具有自由讲学的传统,不少学者都将自由讲学作为书院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特质。书院倡导不同学派的交流,提倡百家争鸣。教师自由讲学,研究。各派山长开放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

书院自建立之初便潇洒面世,满腹着自由的色彩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它为社会以及知识界带来了生命力,开创独特的制度,宣扬创新的思想,它为千年的发展兴起勃然之势,即使未能完美的演绎到最后,但它的风采依旧。

书院的“讲会”制度更是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讲会”制度的最早可追溯到岳麓书院会讲、鹅湖之会。 在书院讲会中,各派更是开自由之先河,思想在这里碰撞、交流,有利于思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术思想和观点也扩大了传播范围。这里可贵的是它所体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同时书院学生的来源也不做任何规定,书院最后发展的路线是平民化,大众化,所以对于学生为“来者不拒”。 如万历年间耿橘:《虞山书院会簿引》中就规定:“虞山会讲,来者不拒。人皆可以为尧舜,何论其类哉!”可以看出书院不问学生来历,不计出身门第。

当书院以个性的立场面世,注定其发展的过程受到各种羁绊。不过这种自由独立的方格开创的风气以及其代表的文化精神是最基本最可贵的。

(三)重视明道致用,进行社会教化

王阳明曾受命出征思,田平乱,沿途讲学不断,同时对于越中的书院事业仍牵挂在心。在平乱之后,建立敷文书院,讲明学术,施行教化以正人心,厚风俗。希望通过宣扬“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学,书院诸生能够“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路”。 可见当时书院的教化对践履精神的提倡。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型的的儒家学说在社会教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会教化似乎是儒家礼仪的天然功能,也是儒学最基本的追求。而儒学的顺利传播是以作为儒学研究、阐发、传播主体的士人为中介的。 士人是古代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坚守着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和准则,士人对儒家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有强烈的使命感。

士人通过入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入各级官僚体制。还与其他阶层均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彼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思想观念有较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 另外书院的社会教化是通过自身的学术活动交流以及开放式办学等来实现的。

(四)独立办学,办学环境宽松

书院作为一种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它不依靠朝廷的正式诏令而建立,其最重要特点,就是其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纳入朝廷的官学教职之中。

书院的独立性与其私学性质是离不开的。书院有自己严格的山长聘任制,教师也可以自由讲学交流,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家族提供,赠田和政府供给等。另外与官学为科举服务的不同办学理念,同时也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自主独立性。

对于创新,书院的讲会制度的不仅创新在讲学内容,也在讲学形式方面开不少先河。 对于讲会地点,书院历来选址优美,当时教学地点会突破书院之墙,走出书院,这样对于启发学生更广的思维更深的思考非常有利。再如讲会的时间:“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不分晨昏,昼夜。讲学气氛也是以多种方式调动情绪,经常“歌声振山谷”。 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对书院的学术创新和延续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中国书院精神是书院千余年延续发展的历史结晶。也正是由于书院具有了官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才得以在中国古代有了生存并长期发展的可能。虽终避免不了逐渐官学化而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学术自由,开放包容的精神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书院精神的影响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千余载的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并且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力量,对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的地方。

书院除了是在中国大地上巍然而立起来的建筑,它的人文性,自由之风等精神已经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书院以不同于官学的形式,招生不拘门第,对社会民众开放,以儒家道德教育对民众进行教化,扩大了教育范围;另外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海纳百川的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术之辩,活跃了学术研究风气,也使得文化得以保存与创新。

学生地位的平等,学术独立与讲学自由,教师为教育的奉献和对待学术科研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对民众的教化作用,这些古代书院精神一直是当今的大学不断追求的目标。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的确不能同样对待,不过优秀精神的吸收与传承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书院精神对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与践行仍有深刻的影响。

五、当代大学精神应回首古时书院精神

大学精神自始都一直是一个长期的话题,抽象但又赋有魅力,大学人也一直在探索,践行。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不是短时间可以促成,它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慢慢孕育成形,然后载着厚重的积淀萦绕在大学里的棱棱角角。

姚国华先生痛言,大学已沦为现实生活的工具,整个知识分子群体更是沦为一群讨生活的高级市井。精神的缺失导致中国的大学成了打工仔的职前培训机构虽然有所偏颇但的确是实实在在出现于大学的一些问题。

到哪里去寻觅大学精神?如梅贻琦先生所言:“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制度的移植可以说是当时时代条件所迫,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照搬。在如今国际化的潮流中,“走出去”确实重要。可是中国大学不能一味的长于“开眼看世界”,而短于“低头思故乡”。“千年书院”再加上“百年大学”,如此“中国经验”实在不该被忽视。 可见大学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寻觅,而重在养成。

书院虽已淡出历史舞台,但留下来的书院精神却一直跟着历史来到了现在。中国大学在放宽“国际视野”的同时,更需的是回首古时书院,理解和尊重书院精神,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论书院.[A].朱汉民.中国书院.[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肖永明著. 儒学·书院·社会 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0.

猜你喜欢
书院
书院千年流变,走在复兴路上
致知书院间
漫谈书院
漫谈书院
书院:从官署到学堂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未来:现代书院的时代探索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