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6-11-21 08:56刘春芝毕翼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业

刘春芝,毕翼

(1.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经济理论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刘春芝1,毕翼2

(1.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当前,东北经济遭遇寒冬,辽宁装备制造业在提振东北经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制约其发展壮大的资金瓶颈、结构瓶颈、技术瓶颈和人才瓶颈,具体表现为:投资主体单一化、资金来源财政化、产业结构低度化、技术创新水平低和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专门人才等困境,因此,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应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集群的作用,多管齐下协同推进。以融合驱动创新发展,在原有产业生态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在政府层面,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在企业层面,优化企业组织架构,重塑经营模式;在集群层面,构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发挥集群效应。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陆续发生的工业革命的最新进展,它并不是一项横空出世的颠覆性技术,也不是不可捉摸的思想火花,它将引领工业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级进化,引领与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1]。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业体系比较完善,在规模、产值、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曾经取得辉煌业绩。但是,近几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不均衡、经济绩效逐年下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条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经济指标和效益指标与东南沿海发达省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扩大,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新东北现象”[2]。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应尽快融入到“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改革大潮之中,在原有制造产业生态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使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将“辽宁制造”变成“辽宁智造”,从而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国内竞争力以及全球竞争力。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造体系,在重要成套设备、航空、造船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装备制造业已拥有工业企业4 825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8%,拥有资产总计10 686.9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7.6%。在辽宁装备制造业的7大类行业中,以工业销售产值计算,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33%,名列辽宁装备制造业之首,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占比18%,位居第二,其他依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第三)、金属制品业(第四)、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第五)、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第六)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第七)。详见表1。

但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经济绩效却不容乐观,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装备制造业2014年实现利润总额比上一年下降22%。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类行业中,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经济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26%,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利润总额下降3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24%(见表2)。

表1 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亿元

表2 2013、2014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经济绩效对比表 单位:亿元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瓶颈

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瓶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单一

辽宁装备制造业中的投资主体多为国有资本,投入资金来源大多是靠国家财政投入,尤其是在大型机械制造、精密机床、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行业,国有资本的比重相当大,使得个体资本、私营资本和外资的比例非常小,投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由于国有资本投资后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激励,使得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利润水平偏低甚至亏损的现象。而非国有资本一直在夹缝中艰难前行,资本积累速度缓慢,规模和实力无法迅速提高,非国有资本在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资本构成中占比甚微,没有达到能发挥市场支配作用的规模和实力。由于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单一,从而制约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扩张与实力提升,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资金瓶颈。

(二)产业链体系不完备

产业链包括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供需链四个维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在空间链(产业布局)、价值链(资本投入)、供需链(市场交易)和企业链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各个维度的链条之间缺乏协调性和契合性,产业链体系不完备。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与装备制造业相关联的物流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体系不完备突出表现在:一方面,许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虽然具有成套生产和设计开发的基础,却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和核心市场竞争力,只是处于分包及配套水平,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而大型成套设备与核心元器件或核心机组只能严重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大量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受到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挤占,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难以发挥中小企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并导致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长期在低水平阶段徘徊,同质性无序竞争严重,对产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产业结构低度化,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结构瓶颈[3]。

(三)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辽宁装备制造业虽然在大型乙烯核心压缩机、大型隧道工程机械、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空分压缩机、核主泵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是,在航空航天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缺乏自主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技术创新水平低下仍然是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机器设备相对老化和陈旧。当前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以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很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将近25年[4]。二是缺乏自主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辽宁大多数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较低,没有建立起较强的产品研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对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能力比较低,重复引进现象严重。生产工艺落后,机器装备陈旧,技术研发水平低,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

(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匮乏

近些年来,东北三省有大量人才外流到“北上广深”或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孔雀东南飞”问题愈演愈烈。根据2015年6月标准排名(中国)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内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中,大约有40%的学生流向省外,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大约有36%的毕业生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大连海事大学则每年大约有38%的毕业生流向省外。装备制造行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更是十分严重,许多在装备制造行业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类技工和具有一定经营管理才能的高管人才,纷纷跳槽到省外“另谋高就”或自主创业,在当前的辽宁省内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几乎消失殆尽。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装备制造业人才,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人才瓶颈。

三、“互联网+时代”推进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对策

为了有效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资金瓶颈、结构瓶颈、技术瓶颈和人才瓶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集群的作用,多管齐下协同推进。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投资主体国有化、资金来源单一化、产业链体系不完备、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和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等发展困境,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应主动放下姿态,摒弃僵化的思维束缚,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5]。

(一)在政府层面,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完善区域创新环境

1.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鉴于辽宁装备制造业投资主体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大的弊端,在“互联网+制造业”时代,应多方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渐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能源、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传统垄断性行业,政府应渐次引入非国有资本,实行企业股权多元化重组,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机械制造、农林牧渔业等相对意义上的竞争性行业,实施存量改制重组,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方式成立企业集团,进一步向非国有资本开放,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6]。

2.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由于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人才,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创新支持力,着力健全制造业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一是政府积极拓建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产学研用联盟”,在企业、高校等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之间牵线搭桥,打造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客等多方协同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二是建立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激励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动性与自主性,推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三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各领域的经营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四是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培育区域创新文化。2016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容错纠错机制,目的就是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技术研发与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只有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提倡尝试、容许失败的创新文化,才能消除研发与创新主体(包括自然人主体和法人主体)的种种顾虑与束缚,从而有效地激励研究与技术开发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内生性。

3.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发扬工匠精神

辽宁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工业化的样板和标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较深,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新兴事物的适应性较慢。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企业的交易成本必将相对扩大。因此,为了破解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人才瓶颈,只有完善区域创新环境,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能筑巢引凤、招贤纳士。同时,大力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细作的理念和孜孜以求的工作品质,更体现了不断追求完美、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创造新成果的工作态度。实现由“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跨越,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在企业层面,优化企业组织架构,重塑经营模式

企业是推进“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的主体,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在发展战略制定、组织形式架构、生产与经营模式等方面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

1.实施“互联网+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

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弊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企业应彻底摒弃传统思维惯性,应用互联网思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企业原有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整合与再造,拟订统一的战略规划,并成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并使之成为企业的重要高层管理者,负责实施战略规划。

2.构建扁平化的企业组织架构

在“互联网+”时代,装备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组织形式架构要随之进行相应调整,逐渐从垂直形态转变为扁平形态、从有形走向无形、从边界清晰趋向边界模糊,企业内外部的组织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企业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变革企业发展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扁平化企业组织架构,积极应用在线一对一定制、移动电子商务、线上到线下等新型业务模式。

3.重塑企业经营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要适应新技术和新环境的需要。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应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更及时有效地了解客户需求;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进行经营策略变革,在计算智能、柔性制造基础上,通过信息控制生产模块的精细化切割与再组合及新的制造工艺,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降低甚至消除库存,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经营管理水平[7]。

(三)在集群层面,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互联网+制造业”时代,市场竞争将超越单个企业的价值链层而,而是转向集群合作体内的价值网络体系。

1.挖掘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江苏和浙江两省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成熟的省份,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集群内中小企业相当活跃。在江浙两省的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半壁江山。然而,在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中小型企业数量虽多,但是无论是在资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方面,还是在从业人员数量和主营业务方面,都与大型企业无法比拟,更谈不上同台竞争,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市场活力。因此,辽宁装备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要围绕大企业做文章,着眼于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6]。

2.加强集群内部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拓展产业链条。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运行模式大多是基于“零和博弈”。但是,管理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基于分工和合作的“非零和博弈”要比纯粹的竞争产生更大的经济绩效。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化转型,向生产性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7]。

[1]黄阳华.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7):73-75.

[2]李政.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成因与创新转型对策[J].经济纵横,2015(8):14-18.

[3]霍春辉,刘力钢.基于创新性产业集群的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26.

[4]翟莹.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5]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8):30-35.

[6]刘春芝,史建军,边恕.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2):138-143.

[7]陈红敏.互联网+理念下新疆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J].对外经贸,2015(9):78-80.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ra of“Internet+”

Liu Chunzhi1,Bi Yi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yang Normal Univerc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2.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henyang Housing Fund,Shenyang Liaoning110004)

Currently,the northeast economy is suffering its“winter”,and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the economy in the northeast.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is restricted in the financial bottleneck,structural bottleneck,technical bottleneck and talent bottleneck.The symptoms are single investment subject and financial sources,low industrial structure,low leve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lack of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artisan spirit,etc.Therefore,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Liaoning should actively embrace the Internet plus era,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cluster effect,and to promote multi pronged approach to synergy in order to dr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sion based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e government should,develop vigorously the mixed ownership,increase the support to innovation,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Enterprises,should optimiz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shape business model.Groups should construct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system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cluster effect.

“Internet+”;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426.4

A

1674-5450(2016)03-0114-04

2016-03-02

2015年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5B017);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2013921040);2014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4BJY038)

刘春芝,女,辽宁开原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李菁责任校对:詹丽】

猜你喜欢
辽宁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辽宁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