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如何服务区域发展

2016-11-21 03:29王小艺毛敏徐洪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京津冀

王小艺+毛敏+徐洪

摘 要:高校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如何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对制约京津冀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从教育协同顶层设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区域高校办学定位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更好服务区域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社会服务职能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开始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高等教育协同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与优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放眼世界,高校密集的区域更容易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 “硅谷”、波士顿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产业结构高度契合,有力地保证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三地共拥有高校262所。其中,北京89所 、天津55所、河北118所,是我国高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还拥有多所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两院院士。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园区等为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必然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增长的重大智力引擎,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国家新的战略方针进行谋篇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而高校则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制约京津冀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虽然前景美好,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教育协同顶层设计缺失,长效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国家还未从战略高度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在2009年出台的《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等文件中,虽对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有相关指示,但均为两地之间或者三地之间大致的合作意向或初步协议。而在已有的合作项目中政府推进的项目少,达成的一些合作协议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致使中央和地方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严格的省级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很难突破。

虽然京津冀的部分高校已经通过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合作等方式着手探索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但是,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合作仍然处于零散状态,未形成统一格局,合作缺乏对接点,仅有的合作中一般性交流较多(如区域内几所同类型高校形成同盟、举行相关学术论坛等),实际合作的项目少,跨省(市)间的项目更少,且合作交流水平较低、领域较窄,教育资源共享仍局限于省(市)内。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服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存在显著不均衡,如表1所示。北京、天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占受教育总人数的38.15%和22.85%;而河北省仅有7.94%的受教育人口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48.16%的受教育人口仅受过初中阶段的教育。此外,河北省无一所“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甚至在一些边缘或者发展落后的区域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稀薄区”甚至是“空白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着强烈需求。可见,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和失衡成为高等教育协同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京津冀科技服务区域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就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而言,据《2014年全国几个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京津属于第一类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而河北省属于第三类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99%,但高于40%);就专利申请数而言,2014年北京市专利申请数是河北省的两倍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是河北省的3倍以上;从各项科技指数来看,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的差距也较大,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北京为77.66、天津为67.20、河北省仅为59.61。

此外,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在京津冀区域的分布差距很大,不利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求。据《北京技术市场2014年度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其丰厚的创新资源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承担了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2014年,北京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36.0亿元,总量占全国的36.6%,大大超过了天津和河北的总和。多年来,北京是津冀的最大技术卖方。2014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达3,475项,比上年增长9.4%;成交额83.2亿元,增长了16.8%。

3.区域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动力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多所高校在自身办学定位时忽视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区域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相契合,难以满足区域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没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

经过调查发现,北京、天津综合型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趋于相同,河北的职业教育发展乏力,出现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等情况。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学科本位”的特征突出,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在课程环节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仅能掌握专业基本素质,服务地缘优势的能力、渠道及意愿逐渐退化,毕业后学生大多选择留在“机会较多”的特大城市就业,不但造成了特大城市的“人口滞纳”,还导致了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发展失衡的恶性循环。endprint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思考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教育协同顶层设计

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既需要有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体制机制予以保障。

一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前提下,制定《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将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纳入三地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二是完善三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地政府的行政调控职能。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成“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研究部署、指导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三是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财政保障机制,协调与创新教育资源转移和承接手段与方法。中央财政可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成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基金”,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测机制,通过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咨询团”、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对调控过程和协同进展进行监督和科学测评,确保高等教育协同取得实质性效果。

2.以明确高校定位为重点,实施科教资源共享工程

提升京津冀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需要根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明确区域高校的办学定位,实施教育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工程。

一是明确区域高校的办学定位。北京作为三地的“大脑”,高校应明确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同时加快部分教育资源的疏解转移,积极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天津集聚国家产业价值链主导的企业集团的公司总部,具有较好的承接、对接、转移的教育基础、资源基础,当地高校应将物流、管理、金融等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河北省地域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将成为产业链中下游高新技术产品配套的专业化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外包基地,河北高校宜将现代工业、服务业等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二是区域高校应将实施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可通过共建校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通过教师互聘、远程课程共享等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在科研资源共享方面,通过整合三地高校优质科研资源,建立校际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推进跨校、跨区域科研平台的共建。打造京津冀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筛选一批技术先进、前景良好、战略性、前沿性强的科技成果在三地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工商大学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学科资源的共享互通,发起或参与了京津冀轻工类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商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经济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金融研究联盟等,为京津冀三地政产学研四方合作搭建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接了“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实现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做好准备。

3.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是一个有机系统,高校需要完善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教资源共享机制,把高校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一是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考虑区域优势产业的需求。三地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开设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途径。北京工商大学针对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推进学生科技立项,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和“北京工商大学本科生科技立项”的活动,每年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200多项。同时,实施完成了创新创业园工程,截至目前,给予37支创业团队和24支创新团队扶持资金60万元,并帮助12支创业团队注册公司,为培养更符合首都定位的高科技人才创造条件。二是高校要加强区域政产学研融合,为人才提供与企业更加紧密的技能关联与科研关联,使人才成长路线与企业发展相伴而行。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加强学生创业项目与政府、企业、社会平台的协同孵化,与品高软件、北京道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与多家社会孵化器合作,实现校内创业项目团队的成长预孵与社会孵化器的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便参与企业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毕业后便可以享受企业的优惠就业政策和福利待遇,从而提升毕业生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契合度。

综上所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既依赖于国家政府层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也依赖于包括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高校则应积极融入到国家战略之中,通过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区域间科教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R].2015-04-30.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郑晓齐,叶茂林.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杨泉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 李汉邦,李少华,黄侃.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6).

[7] 马力,赵修文,蒋珍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学校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 栓]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讨会”在中戏举行

本刊讯  10月22日上午9时,“第一届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隆重开幕。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香港演艺学院、台湾国立艺术大学、北大附中、清华附小、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等近百所高校、中小学以及艺术院团等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郝戎致欢迎辞,指出“戏剧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戏剧教育更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学院在开展和推动“戏剧艺术进中小学”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在研讨会上,大家就戏剧教育在中国的初步发展,以及促进中国戏剧美育教育普及工作展开了热烈且具有前瞻性的交流与探讨。                                                                                      (本刊编辑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
京津冀优秀画家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率先突破
支持河北省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加强京津冀立法协作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