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坝的马灯

2016-11-21 07:20杨尚勤
时代人物 2016年10期
关键词:马灯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

杨尚勤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陕西省社科院院长。

贵州山区的一个百年四合院,院里陈列着许多马灯。这些看似寻常的老物件,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朝拜者。

这个地方叫苟坝,这座四合院因开过苟坝会议变得神圣,这些马灯也因见证了中国革命重要的一幕而变得辉煌。

最为醒目的这盏马灯是毛主席曾经用过的。其时,共产党和红军的同事们很少用“主席”这个称谓来称呼毛主席,更多的是老毛或泽东同志。其实,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毛泽东对红军作战的指挥权问题。

以往的印象里,遵义会议已经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但史实却不像一般党史书上的叙述那么简单。这盏马灯,见证了那几天的跌宕起伏,见证了毛泽东坚定执著的个性和高度自觉的党性,见证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生动案例。

这天是遵义会议之后的1935年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林彪、聂荣臻攻打打鼓新场的建议。会议争论得异常激烈,结果以其他与会者都赞成、毛一人反对通过林、聂建议,还撤消了毛在六天前刚担任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

毛在八届七中全会讲话中谈到:我先还有三票,后头只有一票。我反对打打鼓新场,要到四川绕一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就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这个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

已是深夜了,毛毫无睡意,对着这盏马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烟。他是否忆起了井冈山时期写给林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否反思了五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教训?是否回味了长征以来的风风雨雨?文献没有记载。但我以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他之后的行为如此决绝,一定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而思考的绝不仅是此次作战的得失。

坚守初心的毛泽东,越想越觉着不能就此罢休。已非第一次遭到撤职的毛泽东,早已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他有着充分的自信,他决定去找最高军事领导人周恩来,做最后的说服争取工作。

于是毛上路了。黛山染墨,天气乍暖还寒。可以想象,他左手提着马灯,右手夹着烟卷,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一会儿疾步前行,忽而缓步沉思,似在完成一个缩小版的长征。毛住的地方叫新房子,周住在五里外的长五间,据史料记载,那天毛走了一个多小时。

在这盏马灯前,毛花了很长时间说服了周。第二天周再次召集会议,改变了准备发出的作战命令。恰在此时,红军情报部门获悉,国民党的几路大军正向着打鼓新场合围,若是开打,红军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第三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至此,遵义会议确立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使命基本完成。

“这灯分明是人使用的,为什么叫做马灯呢?”同行的朋友打断了我的沉思。我说,因为有灯罩,骑马时打着不会被风刮灭。不过苟坝的马灯可以解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灯火,它是星星之火到燎原烈火的重要接力者。

猜你喜欢
马灯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
“转变不只在那三天”
马灯
在苟坝,三月是一盏马灯
习近平十九大后对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的六个新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是何时设立的
哪些组织是党的中央组织
陈云手稿揭开遵义会议谜团
苟坝 一盏马灯
破解遵义会议日期人数之谜
浅谈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