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旧变化

2016-11-22 08:21郭贵民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对比变化

郭贵民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始推行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活动,例如: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政府分类化收支改革、国库集中化收付制度改革等。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综合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现代化会计制度、高标准会计体制作为支撑,因此,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新时代事业单位发展规划不相符。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与不同,提出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更新带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对比 变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98-01

上世纪末,我国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贯彻该制度提出的会计工作标准,该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规范性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管理制度逐渐进入革新轨道,同时,在事业单位推进自身改革的基础上,我国财政部门开始陆续开展预算管理、收支分类管理、核算管理、收付管理等改革措施,这在根本上对资产水平、会计核算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与要求。

一、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1.会计科目不足

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表明我国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额拨款等国库支付方式,在此背景下,传统时代的现金支付方式逐渐被现代化公务卡支付方式所取代[2]。与此同时,在新型财政管理模式中,现金被额度所替代,即财政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了预算管理指标的重大特点。现代化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采用零余账户方式,并逐渐剔除在实务中使用库存现金的消费方式。这就表明,财政部门将会全面负责已拨账款与结余指标的核算工作[3]。除此之外,由于传統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包含财政管理制度的新生内容,因此,我国财政部门应通过及时公布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会计规范的形式,统一各地指标核算方法,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综合质量与水平。

2.不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不具有摊销无形资产、计提固定资产的权利,由账面上的原值反馈表体现资产负债情况[4]。然而在事业单位具体的财政管理工作中,由于固定资产存在高效的利用性,因此,大部分固定资产无形损耗与有形损耗的账面原值与实际价值并不相符[5]。除此之外,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将固定资产归类为国有类资产,因此,事业单位自身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采用相对严格的制度,例如,相关部门在领取固定资产之前,必须上交审批手续,该种制度要求极易造成事业单位的部分固定资产虽已经列入报废资产的行列,但是其仍属于原值账面。除此之外,针对事业单位核算无形资产的方法,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原值反应法,即不计提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减值项目与摊销项目。

3.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指出:基本意义上的会计报表包含事业单位收支明细表、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等。这就表明,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规范会计报表附注表格的格式与内容,同时,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采用静态报表形式,即在会计专项工作中,结余部分存在一定的资产余额,因此,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缺乏合理化与科学化的问题。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1.新增国库集中支付

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公务卡结算管理方式、政府分类收支管理条例与集中支付国库内容,从而增强了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使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我国财政改革的整体步伐相一致[6]。与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新型财政管理制度在国库支付方式一节中提出,贯彻实施“财政返还规定额度”与“零余账户支付款额度”原则[7]。与此同时,我国事业单位以国家财政部门下发的零余账户支用与收付计划为依据,对国库进行集中核算,并当事业单位得到财政部门传送的《支付款用款额度通知书》之后,才可在财政报表中显示:借方:零余账户支付额度:提供服务、购买商品、国家财政补贴,借:事业类支出材料费用;贷方:零余账户支付额度。除此之外,在购买固定资产的报表中显示:借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贷方:事业单位固定资金。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进行年终结算工作中,根据银行所提供的注销额度,在年终账单中显示:借方:应返还财政额度;贷方:零余账户支付款额度。

2.计提折旧和无形摊销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摊销与无形资产计提折旧不包含文化资产范畴,从而体现事业单位在使用资产的具体行为中,需减少资产的价值消耗行为的产生,以便真实的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的总价值。与此同时,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摊销与折旧的创新方法作为规范财政行为的主要标准,例如:财务人员在核算摊销与折旧额度时,对非流动类资金或资产进行冲减,即不将上述内容加入支出行列。该处理方式不仅能够体现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还能在规范事业单位预算额度的同时,规范资产评估在反映价值消耗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带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结合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并在此原则指导下,为事业单位完成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与此同时,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显著特点在于: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需采用计提折旧的核算方式,在报表中清晰显示事业单位自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表明,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不断更新,使其能够与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内容相吻合,从而带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内容相结合。除此之外,该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还能够充分体现部门预算管理、政府分类支付与集中支付的现实意义。

3.完善科目设置和相关核算

针对财务部门所采用的会计科目列表,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并梳理了会计科目的类别。除全面调整会计科目内容外,现代会计管理制度还对文博类、文物管理类事业单位增加了创新化科目类别,即“文化资产”与“文物资产”科目。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分析财务风险的高效性与科学性,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借入款项”划分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两大科目;将“应付账款”划分为“长期应付账款”与“短期应付账款”两大科目。

4.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报表格式

针对财务报告内容,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支报告”的相关要求,以便改善事业单位收支表与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与结构。例如: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剔除了单纯的支出项目与收入项目,同时,为了增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现实分析能力,需财务人员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制定资产负债表。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收支平衡体制的合理性,财务部门应采用多元化收入与支出统计表。相关调查显示,完善财务报表的格式与体系,不仅能够协调事业单位自身财务规划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平衡点,还能够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变化,引导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部门管理体制与国际企业规范相统一,曾强了财务报表的通用性与可靠性。同时,会计制度的创新还在健全财务报表模式的基础上,满足财务部门对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综合需求。

参考文献

[1]方国玉,李伟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变化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2013,09:93-95.

[2]宗晓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视角下的中职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06:181-183.

[3]刘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评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172-173.

[4]杨周南,毕瑞祥,吴鑫.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5,05:66-70.

[5]殷文红.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会研究,2013,16:41-43.

[6]李继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变化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核算举例[J].时代金融,2013,32:350-352.

[7]周震,朱爱萍.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J].新財经(理论版),2013(6):340.

猜你喜欢
对比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