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读法

2016-11-22 20:38许海霞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象题目诗人

许海霞

摘 要: 在高三教了多年,我发现在所有的知识点复习中,诗歌这个版块是效率最低的。究其原因,在上课时我们着重“就诗论诗”,一般就某首诗分析它的情感、手法、艺术特色,然而却不曾教学生如何通过这首诗去解读另外的诗歌,只“授予鱼”却不曾“授予渔”,所以学生只弄懂了老师教的那些诗歌,其他的诗歌就不能把握它的诗意。因此,我试图通过教导一些学生步骤,让学生去读懂诗歌情感。这就是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的“诗词五读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 五读法 题目 作者 背景 前序 意象 情词 情句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95-02

在高三教了多年,我发现在所有的知识点复习中,诗歌这个版块是效率最低的。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诗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上课时我们着重“就诗论诗”,一般就某首诗分析它的情感、手法、艺术特色,然而却不曾教学生如何通过这首诗去解读另外的诗歌,只“授予鱼”却不曾“授予渔”,所以学生只弄懂了老师教的那些诗歌,其他的诗歌就不能把握它的诗意。因此,我试图通过教导一些学生步骤,让学生去读懂诗歌情感。

那么怎样才算读懂诗歌情感?首先是明白表层意思,能把握诗歌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其次是领会深层意思,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一、诗歌一读:读题目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1.诗歌题目流露诗人心情

如:陆游的《书愤》从标题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再联系诗歌的内容,便可推知作者为无诸葛亮那样出兵北伐,恢复中原的帅才而忧伤,为自己壮志未酬鬓先衰而感愤。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写出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类似这样对情感基调有明显的提示作用的题目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

2.诗歌题目揭示诗歌内容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一首写风景的诗歌,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而另外一首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像这样的诗歌,如果不读题目,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的误判。

3.题目提示体裁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唐诗人崔颢《长干行》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二、诗歌二读:读作者、背景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情感。因为同一个诗人,他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如

知人:

世外桃源:疲憊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 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 甫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 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悲愤激昂:欲复国土的无奈——辛弃疾、陆游

……

论世: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三读:读前序

有些诗词,诗歌前面会有序。诗歌的前序往往交代诗歌的写作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写作的缘由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序里面的内容,去把握诗歌的情感。

如《琵琶行》的前序,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又如姜夔的《扬州慢》,前面的序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所看到的今日扬州的景致,写作的缘由以及他人对此词的评价,从中点出了此词的情感:黍离之悲。

通过这些前序,我们不仅了解了诗词写作的缘由,掌握了诗词的感情基调,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

四、诗歌四读:读意象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无人合一,这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通规律的具象显现。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把不具体的思想寓于主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这其中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它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说,它是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交融和契合,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是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

意象作为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1.从意象色彩的浓淡明暗亮丽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

借助意象的色调,我们可以直观去感受诗人内心的悲喜。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中运用了钱塘湖春天特有的意象“春水”“白云”“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去表达诗人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之情,而这些意象均为亮色调,情感为喜,情和景相为融合,相为映衬。

又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就借助“秋夜”“秋气”“烛花”“凉床”“梧桐”“残月”等悲凉的意象去表达内心的孤独之情。而所用意象均为暗色调。

2.从意象的情态去品味诗人的情感

有些诗歌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去描摹意象,从而去表达情感,所以读诗可以从意象的情态去解读诗人的情感。

如同是写荷,杨万里笔下的荷和杜牧笔下的荷花就不一样。杜牧在《齐安郡中偶题》?一诗中写道:“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诗中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从意象的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柳,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又如水,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古典诗歌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伎俩。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悼念。诗歌中还有很多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了这些意象的内涵,也就等于握住了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五、诗歌五读:读情词、情句

诗人作诗往往是“情动而辞发”,诗歌中有些词或句子会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读诗时可以“披文以入情”,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情詞和情句去把握诗歌情感。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和“伤离别”就道出诗情;又如柳宗元的《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首句的“宦情羁思共凄凄”直接就指向了这首诗歌的情感是仕途失意的凄迷、远离故乡的怅惘。再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中的“寂寞”“寥落”等词就点出了深宫宫女的寂寞无奈之情。类似这样的情词、情句在诗词中还有很多。

当然,“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无论是诗歌题目、作者还是意象,与其说这是破译诗歌的技巧和规律,不如说它是一种积累的悟得。因为作者的经历需要我们积累,意象与这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我们只有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的哲学意味,提高鉴赏水平。

猜你喜欢
意象题目诗人
关于题目的要求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追根求源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