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美国精神的胜利法

2016-11-23 08:30郝志舟
中国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克好莱坞火星

文-本刊记者 郝志舟

火星救援:美国精神的胜利法

文-本刊记者 郝志舟

除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信念,还有不畏强权

敢于挑战上级错误决定的“反叛”精神,《火星救援》把这样一种价值观发挥到极致。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时会是怎样。天地洪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抑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希望与绝望会交缠在一起。

如何在这种处境中健康地生存下去,是社会学与心理学都感兴趣的话题。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18世纪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即讲述了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孤独地生活了28年的故事,脍炙人口。鲁滨逊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生活在地球上,阳光、河流以及动植物都随手可得。最重要的是,有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这一次,荒岛余生的故事有了终极任务升级版。没有动植物,也没有水源,空气稀薄。你可以拥有整个星球,火星,一个远离地球的不毛之地——你还会期待天荒地老唯我独尊吗?

这是一个关于“太空鲁宾逊”的故事。离子推进器轰鸣,驱动宇宙飞船升空,一票科学家在巨型沙尘暴中紧急驶离火星。植物学家马克·沃特尼(马特·戴蒙饰)因为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遗留在火星。

醒来后的马克发现自己成了火星上唯一的地球人。家园万里之遥,队友、朋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整个火星都可以随你折腾,只要你能活下去。但是食物储备只够一个月,下次NASA的火星任务和援助的到来需要再等四年之久。思来想去不能坐以待毙,马克决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心计算、物尽其用,他利用自制的肥料种植土豆、利用化学材料制作供水环境,在火星上建起了一个土豆种植园,成功实现食物自给。

马克是个好人,但是命运对他确实不公。把这么好的一个小伙子留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蛮荒之地,实在令人扼腕。这个时候,美利坚团队传统的“不叫一个同志落下(No One Gets Left Behind)的“与子偕行”团结精神就开始酝酿和发酵,并起到了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以营救我们的伙伴脱困的作用。整个过程如同当年的《拯救大兵瑞恩》一样,荡气回肠。

上大学时,听电影学院来的老教授讲美国电影让我印象深刻。还在懵懂状态的学子听到对《巴顿将军》的点评,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巴顿将军》是一部宣扬美国帝国主义黩武精神的宣传片。”这句话产生的冲击力,不亚于打开了一扇从来没开启过的窗户,让人看到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东西。

当然,老教授的话未免有些夸张,因为好莱坞制片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一个漂亮的“票房”纪录。从2013年的《地心引力》,到《星际穿越》,再到今年《火星救援》,好莱坞一年一部太空科幻大片,每一部都是吸金利器。2014年的《星际穿越》全球票房近5.5亿美元,五分之一来自中国。《火星救援》于去年11月25日上映,目前全国票房已破亿,“口碑还在继续发酵”。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好莱坞在这些片中塞入的“熟脸”和桥段,比如马特·戴蒙和杰西卡·查斯坦连续参演《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比如中国观众并不陌生的NetFli×网络剧《纸牌屋》的主演之一凯特·玛拉出演《火星救援》。以及《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相继出现中国太空技术元素,增加不少中国观众的好感度。

“这些太空科幻片宣扬了美国人的探索精神,输出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片商们更是赚足了银子。”客观地说,对于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宣传,大多不是制片商和投资人首要的考量因素。但也正因为这样一种非刻意而为,使得好莱坞的影片往往能自人性最柔弱的地方长驱直入,轻轻松松地把美国的文化和观点烙入观众的内心。而这种感觉,并非中国观众独享。远在欧洲的法国人民就曾反对过好莱坞电影对法国文化的入侵。

除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信念,还有不畏强权敢于挑战上级错误决定的“反叛”精神,《火星救援》把这样一种价值观发挥到极致。当然,这样的“美国精神胜利法”也会让人早早就猜到结局:历尽艰险后“暖心”的“大团圆”。没跑儿,尽管俗套,故事依然吸引人,因为观众喜欢这样的结果。至于是不是受到了美国文化的“熏陶”,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深入去探究。管他呢,值回这一个半小时的票价就好——尽管中国观众的观影价格与美国观众的平均8美元的票价相差无几。

猜你喜欢
马克好莱坞火星
连通器及其应用
玩转火星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火星!火星!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马克明篆刻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