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甘肃农村消费市场路径问题研究

2016-11-23 06:30李国红何国长
社科纵横 2016年11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消费市场消费水平

李国红 何国长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20)

开拓甘肃农村消费市场路径问题研究

李国红 何国长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20)

本文从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特征、恩格尔系数、家庭消费内部结构、生活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消费市场面临的现状,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偏低、新兴消费领域发展较慢、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不理想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拓甘肃农村消费市场的战略对策。

甘肃 农村消费市场 路径问题

一、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特征与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农民生活稳步改善,家庭消费内部结构发生优化,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家庭收入呈多元化增长趋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1.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6元,比1978年的100.90元增长了68.74倍,平均每年以11.67%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88.18元增加到2015年的6830元,增长到77.46倍,年均增长11.48%。以上数据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2.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呈多元化增长趋势。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甘肃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比较快,由2006年637.37元增加到2015年1975.00元,增长到3.1倍;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由2006年1291.85元增加到2015年3025.00元,增长到2.3倍;转移性收入增长很快,由2006年152.27元增加到2015年1808.00元,增长到11.9倍。这说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说明甘肃农村居民生活稳步改善。恩格尔系数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根据联合国关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阶段的划分标准规定,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为:恩格尔系数>60%,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极度贫困状态;50%<恩格尔系数≤60%,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温饱状态:40%<恩格尔系数≤50%,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达到小康状态;恩格尔系数≤40%,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趋于富裕。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甘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75%,比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57%高18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农村居民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为47.7%),这说明甘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由极度贫困向温饱状态迈进。2015年甘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这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状态向小康状态过渡。

表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单位:%

4.甘肃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按1993年国家统计局对生活消费品类别的划分方法,把居民生活消费品分为八个大类,即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随着甘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动。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在衣着消费、家庭设备用品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等领域的支出快速增长,在衣着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97.23元提高到2015年的466元;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174.60元提高到2015年的812元;在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支出方面由2006年的78.69元增加到2015年的445元。这说明,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其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消费内部结构发生了优化。

表2 山东、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较单位:元

5.甘肃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在加快,许多高新产品开始进入农村消费市场。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甘肃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由2006年的0.44台增长到2012的11.39台;电冰箱由2006年的7.22台增加到2012年的32.89台。农村住户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11.9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24.1平方米,比1990年提高一倍多。另外,照相机,抽油烟机、热水器等也相应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二、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制约因素

1.收入水平较低是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农村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大小。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消费增长缓慢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从1978年的100.93元增加到2015年的6936元,但受自然灾害、就业状况、宏观政策等各种因素影响,增幅较不稳定。同时,甘肃农民纯收入在西北五省也是最低的,比西北最高的新疆自治区9425元低2489元。从收入结构方面来看,2006年山东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2409.78元,甘肃省为1291.85元,相差1117.94元,到2015年山东省为5857元,甘肃省为3025元,相差2832元;再从工资性收入来看,2006年山东省为1671.54元,甘肃省为637.37元,到2015年山东省增加到5139元,甘肃省只有1975元,二者相比相差3164元。总之,甘肃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导致农民购买力不足,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2.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7.4万个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甘肃省为4506.7元,只有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6.92%,居全国末位。从2012年全国及西北五省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2012年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分别为88.63台、88.06台和91.63台,甘肃省为79.67台;从电冰箱方面看,2012年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分别为54.44台、78.61台、61.13台和68.77台,甘肃省为32.89台,全国平均为67.32台;从计算机方面看,陕西、宁夏、新疆等省区分别为17.91台、14.88台和12.45台,甘肃省为11.39台,全国平均为21.36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再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说,2015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为8748元,甘肃省为6830元,相当于山东省的78.07%。其中,山东省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4%,甘肃省为32.9%。从交通与通讯方面看,2015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为1393元,甘肃省为812元,相当于山东省的58.29%;从居住条件来看,2015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1627元,甘肃省为1221元,相当于山东省的75.05%;从医疗保健方面看,2015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919元,甘肃省为670元,相当于山东省的72.91%。以上数据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不仅制约了其购买力的实现,也限制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表3 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表4 山东、甘肃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比较单位:元

表5 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单位:元

3.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甘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慢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其原因是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2015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767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7451元,分别是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3.4和2.6倍。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甘肃省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和城乡人口构成变动数据来看,1978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7亿元,其中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亿元,占比为32.4%,同年乡村人口比重为85.6%,到了2015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07.2亿元,其中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90.4亿元,占比下降到20.3%,同年乡村人口比重只下降到56.8%,占甘肃省人口一大半的乡村人口只消费了五分之一的商品。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占甘肃省总消费的比重较低,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低。

表6 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西北五省的比较单位:元

表7 2000—2015年甘肃省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甘肃农村居民新兴消费领域发展较慢。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持发展是甘肃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促进文化消费对于拉动文化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文化消费市场十分广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随着甘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甘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在纯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应得到提升,但从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来看,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所占比重分别为5.01%、13.27%和14.17%,2008年至2015年分别为8.07%、7.29%、6.95%、7.49%、7.89%、7.56%、14.04%、12.50%。这说明,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所占人均纯收入比重是不稳定的,总体来说文化消费水平很低,文化消费对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力较弱,新兴消费领域发展较慢,有很大的消费空间可供开拓。

5.甘肃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制

约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农村市场体系是否健全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市场日趋繁荣,出现了商品品种多样,专卖店和品牌店不断涌现的局面。但销往农村的商品积压过时的商品较多,大部分农民很难买到实用性强、价格便宜,经久耐用、功能简单、使用方便的商品,导致市场上存在着“有货无市”的现象。同时,农村市场布局规划还不够规范,零、散、乱、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市场容量较小,交易秩序比较混乱,危及人们生命、生产安全的有毒食品、假农药、假种子等假冒伪劣商品销售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民的消费信心,也抑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6.甘肃农村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一个稳定的因素。甘肃农民消费观念较为陈旧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是甘肃农民历来崇尚勤俭节约,“量入而出”的消费观念较强,大部分农民依然保持着先挣钱后消费的传统消费方式,形成了自给性、封闭性、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同时,长期由于受封建思想、传统习俗、消费心理、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民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存在这样的消费误区,平时省吃俭用,如遇重要节日或婚丧嫁娶时过度消费。农民消费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也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另外,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具有消费欲望的青年人负担过重,导致他们的储蓄意向趋高,消费意向趋低。再加上,金融支农服务方式滞后,农村银行网点少,农民贷款条件苛刻,影响了农民的住房建设、大型农机具和耐用消费品的购置。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三、开拓甘肃农村消费市场的战略对策

随着国家对西部各种优惠支持政策的实施,甘肃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也稳步推进,全省农民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农村市场将成为甘肃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动力。收入是决定消费的现实基础,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农民收入只有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消费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才能有起色。要开拓甘肃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通过甘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的优化、农村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和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来实现。

1.甘肃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甘肃现代特色农业在西北地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使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产品的种植面积或产量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制种业、苹果产业、酿酒原料产业、蔬菜产业等六大产业,初步建立了特色农业品牌,铸就了甘肃现代特色农业的产业体系。这些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后,甘肃要利用支持政策,加快马铃薯产业的科研开发成效,通过引进新品种(系)、开展专用型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梯级扩繁以及集成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和提高农民收入。要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中药材种子种苗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种植区域做好加工扩能和中心市场建设,促进中药材产区农民增收。要引导玉米制种企业向生产优势区域集中,在河西走廊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并通过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在企业与基地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和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苹果是甘肃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要建立苹果产业的国内外销售网络,加快批发市场建设,推广“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通过扶持中介组织和完善龙头企业与果农的利益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区,莫高、紫轩、皇台、祁连、国风等葡萄酒企业的产品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应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加盟葡萄酒产业开发,鼓励全国著名企业在在河西走廊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并通过建立国内外葡萄酒销售网络,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蔬菜是甘肃种植业中效益比较明显、分布范围广、对农民增收贡献份额最大的特色优势产业。我省应支持蔬菜加工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要通过强化蔬菜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精深加工能力,培育蔬菜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益。

2.要进一步优化甘肃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高,除了受到农村居民收入的制约外,消费环境也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为了改善甘肃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的生产消费条件。为此,甘肃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交通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与外界交通的顺畅。同时,要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和促进消费。另外,要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树立科学的消费风尚,逐步克服重积累、轻消费的思想;要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鼓励农民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进行消费,抵制各种攀比风气,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为扩大农村消费奠定好基础。只有不断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才能推动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甘肃应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想刺激农民消费,就必须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的花钱。为此,甘肃要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通过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解决孤寡、残疾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逐步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制,将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险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运用社会保险为农民提供养老的方式,并通过制度创新,探索一条“政府定政策、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养老保险新路子。政府要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支持由符合规定的市场法人,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只有解决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才能提高农民的消费欲望。

4.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构甘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将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消费。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要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农村证券经纪公司、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租赁公司等,政府部门应通过贴息、降低税收等手段来支持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壮大;要设立符合甘肃农村经济状况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使得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的风险减小,这既有利于农民提高收入,相应也增加了农村消费;要探索设立符合甘肃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担保公司,引导农民建立互助保险公司;要改革当前农村邮政储蓄业务模式,鼓励农村邮政储蓄把农民存入的钱以贷款的形式借出,这样邮政储蓄部门获得了贷款利息收入,也支援了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总之,要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着手,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设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才能提高甘肃农民的消费水平。

[1]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7—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2]山东年鉴编委会.山东年鉴(2007—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4]贾俊平,郝静.统计学案例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彭国强.甘肃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2002(3).

[6]李银霞.甘肃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2).

[7]聂华林,翟彬.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9(11).

[8]陈剑云.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F323

A

1007-9106(2016)11-0050-06

*本文为2013年甘肃省高校科研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甘肃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问题研究”(2013B-056)。

李国红(1970—),男,博士,兰州财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哲学和经济社会学问题;何国长(1962—),男,兰州财经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农业、农村问题与农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恩格尔系数消费市场消费水平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IP经济崛起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恩格尔系数再创新低意味着什么
颜值时代的消费市场 精致男人成为新增长力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研究*——基于ARIMA模型
宏观经济形势与文化消费市场
NECOO立强珠宝时尚DIY系列引爆年轻群体消费市场
浅析恩格尔系数
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的灰色建模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