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的词义系统演变

2016-11-23 18:03付慧娟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
关键词:引申义本义

摘 要:“宣”是古汉语常用词,对“宣”的词义发展系统的分析,是词汇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工作。词汇史是由单个词构成的,因此,单个词的词义系统研究清晰了,就会为整个词汇史的研究增砖添瓦。以“宣”为例,论述其在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方面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宣;汉字形体结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作者简介:付慧娟(1992-),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学历,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是文言作品的构成成分,理清它们词义之间的发展脉络,对我们理解文言作品有帮助。“宣”是古代汉语常用词,对于类似的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系统的发展脉络的研究,是研究整个词汇史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以“宣”为例,梳理它的词义系统,探究它的词义的发展脉络。

一、“宣”的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从汉字的形体中表现出来的,并且在文献中能够考察到的最早的意义。即,词的本义有两个判断标准:汉字的形体和文献记载。

(一)“宣”的形体

《说文解字·宀部》:“宣,天子宣室也。从宀,亘声。”[1]在造字方法上,“宣”属于形声字,“宀”是形旁,“宀”在古代表示房屋,从“宀”的字,大都与房屋有关;“亘”是声旁。亘,甲骨文在收卷形状的卷子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将文卷展开,当众宣读由天子题写、由重臣宣读的“圣旨”。

(二)“宣”的本义

《说文解字·宀部》:“宣,天子宣室也。”段玉裁注:“盖谓大室。”[2]其本义是天子发昭的大殿。

二、“宣”的引申义

“宣”的本义是“天子宣室”,由本义同时向两种方向引申:一是形容词“宽大”方向;一是动词“传达”方向。

(一)形容词“宽大”方向的间接引申

皇帝的发昭的大殿是宽大的,由此相关引申出“宽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宣……,与宽略同。”[3]《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用而不匮,广而不宣。”[4]这里的“宣”就是宽。

由“宽大”相似引申出声音大而嘈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喧”。例如,关汉卿《西蜀梦》第一折:“一个鞭挑魂魄去,一个人和的哭声回。宣的个孝堂里关美髯,纸幡上汉张飞。”[5]这里的“宣”假借为“喧闹”的“喧”,意思是声音大且嘈杂。

宽大、宽广到一定的界限,就会到尽头,可以相因引申出“尽、全”。例如,《字汇·宀部》:“宣,尽也。”《管子·四称》:“固其武力,宣用其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巩固其军队力量,用尽其力气。

宽大通常是说(占地等)面积大,因此相关引申到周遍、普遍。例如,《尔雅·释言》:“宣,遍也。”

(二)动词“传达”方向的间接引申

天子的宣室是用来传达皇帝的命令的,因此可以相关引申出传达。例如,《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这一例中的“宣”就是“传达”。

根据词义从个别到一般的引申规律,又由“传达(帝王的命令)”引申出“传播、宣扬(消息)”。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宠光之不宣。”杜预注:“宣,扬也。”按照杜预之说,“宣”就是宣扬,不宣就是不加宣扬。

同时,传达的多是帝王的命令,命令是以诏书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由传达相关引申出帝王的诏书。例如,汤显祖《紫钗记》:“黄宣去把团营押。”这里的“宣”指的都是“帝王的诏书”。根据词义引申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由“帝王的诏书”还能引申到指一般的枢密院的文书。

由“传播、宣扬”可以相似引申出“发散、疏散”。例如,《左传·昭公元年》:“于是乎节宣其气。”杜预注:“宣,散也。”依照杜预之说,宣就是发散。

此外,“传播、宣扬”又可以相似引申出“表达、表白”。例如,《国语·周语上》:“夫民虑知于心,而宣之于口。”[5]这句话是说,人民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这一例中的“宣”就是“表达”。

由“传播、宣扬”还可以相反引申出表示褒扬的美谥。例如,《逸周书·谥法》:“圣善周闻曰宣。”这句话的意思是:神圣善良并且广泛地倾听叫作“宣”。“宣”在这里是表褒扬的美谥。

“发散、疏散”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疏通,因此相因引申出“通、疏通”。例如,《广韵·仙韵》:“宣,通也。”《广韵》解释“宣”即“通”。

由“发散、疏散”还相似引申出“头发皓白脱落”。例如,《正字通·宀部》:“宣,头发皓落。”贾公彦疏:“云‘头发皓落曰宣者,以得谓宣去之意,人发皓白则落堕。”这里“宣”指头发皓白脱落。

(问题、河流等)“疏通”之后,自然会“协和”,因此相因引申出“协和、协调、和顺”。例如,《书·盘庚》:“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不知道我心里的困惑,所以你们的内心都不和顺。

三、“宣”的假借义

假借为古代度量单位,按照古尺是一尺三又三分之一寸。此外,还可以假借为地名,有三种含义:一是古州名,治所在安徽省宣城市;二是明代宣府镇,住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旧宣化市);三是云南省宣威县。还可以假借为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宣”的各个义项中,引申义所占的数量最多,假借义最少。其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在意义上存在着联系,而假借义与本义只是在读音上相近。这也是其他词的词义系统的一个规律。纵观我们的汉语发展历程,汉语词义经过引申、假借等方式,从最初单一义项发展成为丰富的汉语词汇。所以说,汉语词汇系统的不断扩大,与词义的演变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58.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125.

[4]左丘明.国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40.

[5]关汉卿.关汉卿杂剧选[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267.

猜你喜欢
引申义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浅议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淑女班”军训有违大学军训本义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