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2016-11-23 22:20朱月华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传承新模式,搭建具有大众性与地域性的传播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纳入沧州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战略,推动沧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危机;传播平台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值得备加珍惜的人类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散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相当挑战。

一、历史文化记忆

沧州始建于北魏,上古属幽州,西周属青州,战国时为齐、燕、赵地。今天,沧州拥有的18项国家级、73项省级、2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的精神之果,它们无不记录着这个美丽古城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沧州木板大鼓产生于明朝末期,最初流行于河北省沧县、黄骅等地农村,后流传到深泽、无极、藁城等广大农村,逐渐普及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北方大鼓曲群,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吸收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等特点,由此演化发展而来。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

沧州木板大鼓脱胎于民间,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木板大鼓形成了独特鲜明的风格。其内容表达上,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等等。在形式上,粗犷豪放,曲调铿锵,说唱结合,抒情叙事兼济,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在过去老百姓物质文化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这种艺术形式给沧州大地带来了欢声笑语,寄托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期待。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任何资源都诞生于特定的环境,并在环境中兴盛衰落。随着沧州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遭遇到了巨大困境,遗产保护工作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起,沧州木板大鼓逐渐式微。电视及现代传媒方式的普及,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直接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源于传统艺术样式的故步自封。一是沧州木板大鼓采用“口传心授”教徒,没有文字记载,不利于广泛传播。二是市场化带来的冲击,许多艺人因收入窘迫,不得不改行去做收入高的行当。三是木板大鼓人才青黄不接,传承人多数年岁已高,后继乏人。四是宣传推广不够,年轻人对沧州木板大鼓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喜爱。如此一来,木板大鼓这个沧州独有的艺术样式市场日益萎缩,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面临灭绝失传危险。

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的路径

文化是在文化—环境—人三者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小农经济时代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丧失了其原生文化生态,其保护的关键就是要在现代生活中构建一种有利于文化遗产良性存在的文化生态。

(一)以政府为主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在遗产保护、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建设工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功能。第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确立遗产保护的整体性思路。第二,以城市精神的铸造为核心,制定具体措施,把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公共文化部门加强宣传,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承传。第三、产业化保护路径。产业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产品的形式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活态联系,同时使传承人获得稳定收益,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传承危机。

(二)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门人才

第一,各级政府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广。筹集资金举办“消夏书场”。成立专门曲艺演出队,邀请沧州木板大鼓艺人加入进来,使演出活动遍及城镇农村,扩大群众基础。同时,把沧州木板作为艺术搬上舞台,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将省市、电视台录制的沧州木板专题节目向广大群众播放,扩大社会影响。第二,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由政府主导,对一些为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享受荣誉和津贴,鼓励他们发挥余热。第三,由政府出资举办木板艺术培训班,小学开设木板演唱兴趣班,地方高校设置木板演唱特长班等,培养接班人。

(三)转变思想观念,力求形式创新

第一、搜集整理。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各种音像、视频、音频资料,广泛联络相关市、县文化馆,查阅馆藏文献,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以便汇集整理,梳理其发展经脉,挖掘其内在精髓。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在学校、企业、社区和研究会、基金会中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志愿者,开展各种宣教工作,开发非遗特色校本课程,促进非遗产品的研制生产消费,以建立积极的公众参与机制。图书馆化路径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整理,全面完整原汁原味地呈现其历史风貌,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表征保留下来。第二、变“口传心授”为文字资料留存。通过听、看音像视频光盘,将说唱内容变为文字,编辑出版,在文化市场流通普及,方便爱好者阅读欣赏学唱,奠定群众基础。

作者简介:朱月华(1966-),女,沧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课题项目:2016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研究——以沧州木板大鼓为例》,课题批准号:201609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