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中的三个平面理论

2016-11-23 09:40张为朵贺庆玲
东方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句法语义

张为朵 贺庆玲

摘要:自1981年胡裕树先生出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后,三个平面理论思想开始形成。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对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助于语法学科更精细、实用和系统,有助于对现代汉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简单回顾了三个平面理论的形成,并详细介绍了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三个平面;形成;句法;语义;语用

三个平面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就受到了许多语言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国内有很多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并对三个平面做了多方面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三个平面理论既是一种本体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它的提出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一个新的进步,它有助于语法学科更加精细、实用和系统,有助于对现代汉语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形成

由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拉开了三个平面理论思想的帷幕。该书在讲到语序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1〕这种思想在胡附、文炼(1982)的《句子分析漫谈》中做了进一步阐释,原来的“语法”改为“句法”。语义、句法、语用并列在一起,表明三者都属于语法研究的范围之内。〔2〕1985年胡裕树、范晓的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把三个平面作为一种语法理论命名并展开全面的阐述。这篇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样一个新的课题,并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3〕随着这篇文章的发表,三个平面理论开始形成。

二、三个平面理论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理论指的是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句法平面

句法平面就是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句法结构就是句法分析中研究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所构成的一定类型。句法分析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的分析。〔4〕其作用主要是确定句型(如主谓句)、确定句子成分(如主语)、理清结构关系(如中补结构)等。如:“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森严气氛。”,这是一个主谓句,“大厅里”是主语,与谓语“弥漫”构成主谓结构,动语“弥漫”与宾语“气氛”构成动宾关系,“一种”“森严”为定语。

(二)语义平面

一个句子的词语与所带的客观事物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对这种关系进行语义分析就是语义平面。语义分析,简言之,指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客观事理关系的分析。〔5〕包括三个方面:

1.语义关系

(1)名词的“格”

此处的“格”指的是:名词短语(名词性词语)与谓语动词发生句法语义关系的格范畴。〔6〕即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如:A.张老师批评了小董。B.被张老师批评了。上述两句中,句法成分虽不同,主语分别为“张老师”、“小董”。但两句的语义关系相同:“张老师”施事,“小董”受事。需注意,有时施事不同,句意就不同,主要指歧义句。如“母亲的回忆”,当“母亲”为施事时,意为母亲自己的回忆;当“母亲”为受事时,意为孩子对母亲的回忆。

(2)动词的“价”

根据动词联系的动元(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的数量来分类,即动词的“价”分类,可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三类。〔7〕简单说就是句子的核心部分——动词跟几个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如“我睡了。”,“睡”只和主语“我”发生关系,“睡”为一价动词。

2.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直接跟哪个成分有关,定、状、补都有其语义指向。如:“我们战胜了敌人。”补语“胜”指向主语“我们”;“我们战败了敌人。”补语“败”指向宾语“敌人”。此外,同一个句法成分也可指向不同的语义。如 “光”作状语。“他呀,光说不做。”“光”指向“说”;“光你会还不行。”“光”指向“你”。

3.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互相比较时所表现出的语义特点。例“柳树死了。”可以说,“凳子死了。”就不可以。很明显,问题不是出在句法结构上,两者的结构都是“名+动+了”,符合主谓结构的要求。所以,问题只能出在语义上。因为“柳树”的语义特征是[+生命],“凳子”的语义特征是[—生命]。

(三)语用平面

句中词语的运用和运用的人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语用的,属于动态分析,这种动态分析可以看做语用平面。语用分析包括话题和说明、表达重点、语境、省略和倒装、语气和语(停顿、重音、句调的升降)等的分析,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8〕

1.话题、说明

话题,一般表示说话的目的、已知的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谈论的问题。说明,是对话题进行陈述的部分,是句中传递新信息的部分。如,“高考快要到了。”话题是“高考”,说明高考怎么样了。

2.表达的焦点

表达的焦点是新信息着重说明的部分,一般用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来表示。如:“王亮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如逻辑重音在“是”上,那么重点是肯定王亮长得英俊;在“英俊”上,重点是说明人的长相。

3.语气、口气

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口气指人说话时的气势,也可指言外之意。如:“房间真冷啊!”这一感叹句,听者通过说者的口气可辨别出说者的言外之意,即把窗户关上等意思。

4.评议

有些句中往往有评议性词语,如:表推测的:看起来。看样子等。

5.句式变化

句式有常式和变式,在常式中,词语进入语用层面后会产生变式。如:“晚上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其省略句“晚上他走进厨房,轻手轻脚地。”状语移位后表示说话人对“轻手轻脚”的强调。

总之,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句子分析时要以句法为基础,同时又要兼顾到语义、语用的分析,并尽可能使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深化[J].湖南:云梦学刊,199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4]张安生.甘青河湟方言名词的格范畴[J].中国语文.2013年第4期(总355期)

[5]范晓.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J].中国语文.2001年第4期(总283期)

猜你喜欢
句法语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