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年轻公务员借调现象探析

2016-11-23 10:29周李
办公室业务 2016年9期

周李

【摘要】借调作为一种人才交流渠道普遍存在于乡镇和县级机关之间,然而在交流过程中,大批作为基层业务骨干的乡镇年轻公务员流入县级机关,在给乡镇机关造成困扰的同时,也使自身处于尴尬境地,为此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原因,确立合理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乡镇年轻公务员;借调;县级机关

借调现象广泛存在于乡镇及县直机关之间,县级机关受编制员额所限,编制内人员不足,通过向乡镇借调人员成为解决工作需要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无疑是县直机关青睐的对象,工作积极、接受能力强的他们可以很快上手新部门的业务,而很多乡镇年轻公务员也希望通过借调方式来得到去县直机关工作的机会。然而,作为一种制度外的人才交流和公务协助方式,借调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机关的正常运转,而且由于借调本身的随意性和非正式性,导致借调人员难以真正融入县级机关,如何正确看待乡镇年轻公务员的借调现象,保障借出机关和借调人员的利益,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借调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县直机关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的的不断加快,政府机关处理的业务逐步显现难度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而县直机关受编制员额所限,难以补充新鲜血液,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显露出编制紧缺、专业性人才缺乏(如网络维护)、年龄结构不合理(40岁以上人员居多)方面的不足。而乡镇年轻的公务员普遍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符合县直机关工作方面的需要。

(二)乡镇机关方面。相对于县直机关,乡镇机关工作条件较差、工作任务较重,本身对年轻公务员缺少吸引力。当县级机关提出借调要求时,乡镇机关虽然不情愿,但在心知很难留住年轻公务员的情况下,出于担心得罪借入机关(尤其是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这样的强势部门)和方便日后进行业务沟通的心理,一般会同意镇内年轻公务员的借出。

(三)乡镇年轻公务员方面。作为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本身就难以适应由城市到农村的环境转变,尤其是当面对乡镇特有的秸秆禁烧、接待上访等需要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时,常显得手足无措。而乡镇工作的特殊性,又迫使他们“零磨合”地成为工作中的“生力军”,一个人身兼三个以上部门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这些年轻公务员的力不从心。因此,当被争取借调至县级机关工作的意见时,大部分人会在第一时间选择同意。

同时,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对于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来说,借调至县级机关尤其是县委办等部门,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扩大社会交际圈,从而获得更好的提拔机会。于是,有条件的的人也会通过自己或家庭的社会关系来争取借调至县级机关的机会。

二、借调现象引发的问题

(一)乡镇机关负担加重。从某种角度来说,县级机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乡镇机关也正在面对,甚至形势更为严峻,而乡镇机关借调出去的年轻公务员,往往是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或培养对象,他们的借调直接加大了剩余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借出的人员还占据着乡镇宝贵的编制资源,让乡镇机关在招聘时捉襟见肘,于是乡镇机关就会通过编外用工来补充新人,无形中又增加了经济方面的压力。当然,即便可以及时补充人员,他们也难以立刻上手处理工作,行政效率也会为此大大降低。由此,乡镇机关也就陷入了工作与经济上的双重困境。

(二)借调人员处境尴尬。对于这些借入县级机关的乡镇年轻公务员来说,为了能够留在借调机关内,往往会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以期望能够让领导满意,从而在将来正式调入县级机关。然而,事物的两面性在此刻得以充分体现,县级机关的编制紧缺、人手不足让他们得以借调进来,同时编制的紧缺又让他们短时间内难以正式调入,而考核指标是直接与编制挂钩的。于是,他们就陷入了县直机关中工作上“正式人员”、待遇上“编外人员”的尴尬处境。

目前,国家为了鼓励基层干部在乡镇工作而发放了乡镇补贴,但从很多省、市的政策来看,乡镇中借调出去的人员是没有乡镇补贴的,这些借入县直机关的乡镇年轻公务员在经济上无疑又受到不小的损失。由此,借调至县直机关的乡镇年轻公务员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三、解决思路

借调现象的确给乡镇机关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同时也让借调入县直机关的年轻公务员进退两难,但一味地禁止借调肯定不是处理的最好方法,如何让借调行为规范合理、让政府机关运行高效、让年轻公务员扎根基层才是处理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建立健全借调制度。针对借调现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借调条件,降低借调行为的随意性,需要跨级借调的县直机关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并进行备案。纪检监察部门要履行好监督职责,制定严格的惩罚标准。对于乡镇的新进公务员来说,在基层的最低服务期限要做出限制,不足期限的原则上一律不予借调,充分保持乡镇机关的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二)合理配置编制资源。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加快,编制与职能不匹配的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政府机关工作的开展,事情多编制少、事情少编制多成了普遍的情况。

编制部门应该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职能的多少,对编制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职能强化的部门要核增编制、职能弱化的部门要核减编制。同时,要形成编制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做到充分体现利用编制资源,保障编制效益,真正起到编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三)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待遇低、晋升难等现实情况,已经成为困扰乡镇基层干部的主要问题,也是乡镇年轻公务员难以扎根基层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乡镇年轻公务员,要帮助他们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业务能力,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地融入基层、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