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2016-11-23 00:12王银
资治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苦难抗争

【摘要】《许三观卖血记》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记叙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生活一次次卖血的苦难生活历程,深层的揭示了人类最普遍性的苦难:每个人生活不易,我们需要直面现实的困境,展现出人生的主题就是苦难和抗击这种苦难的精神。

【关键词】苦难;抗争;新人文主义关怀

一、生存的苦难

许三观作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有着生活最低需求的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纵观余华笔下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近四十年的人生历程,当面对生存的苦难时,他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卖血帮助自己度过人生中的困境。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九次卖血的经历不断循环并得以确认的,同时卖血也成为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许三观是一个庸庸碌碌、以阖家老小温饱平安为人生最高企求的普通人,他拿自己的身体(血)作为资本来承受苦难所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第一次卖血娶了个漂亮老婆;第二次卖血是为了给儿子收拾烂摊子;第三次是与林芬芳偷情后给她的补偿费;第四次是饥荒之年为了维持生活;第五次是给一乐改善生活;第六次是为二乐巴结乡下队长;最后三次都是为了给一乐筹医药费在去上海的途中沿途卖血,他一次又一次的用“血”去换取活下去的权利,在这个交换过程中,许三观的血在逐渐流失,他的生命也在一点点的消失。

许三观第一次听说卖血,是从四叔与桂花娘的对话中得到的:许三观的叔叔也压低了声音问:“他身体是怎么败的?”“不知道是怎么败的□□”年长的女人说,“我先是听人说,说他快有一年没去城里医院卖血了,我心里就打起锣鼓,想着他的身体是不是不行了□□”。“是不是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许三观产生了疑问,四叔的回答是肯定的。由此,他知道了卖血是一种标志,是一种生命被认可的标志。于是,他年轻的心里就产生了强烈的要求生命被承认的渴望。经过这次卖血,他不仅得到了生命的认证,同时也得到了35元“血汗钱”,并用些钱如愿以偿地娶到了漂亮的“油条西施”许玉兰做妻子,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并不富裕、但很温馨很知足的家。这使得他对四叔等人说的身上的血就像水井一样的话深信不疑,也为他以后坚定自己的生存信仰起了决定作用,认为卖自己的血,是自己在人生途中援以自助、自救的正当的生存方式。

在此之后,许三观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以卖血这种方式来应付生活的窘境:第二次是因为大儿子一乐闯了祸。一乐砸坏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搬走了他所有的家当,他为了“赎回”这十年来好容易积累的家;第二次去卖血来付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与丝厂的同事、曾经漂亮过的林芬芳偷情后,为了报答她的好处,卖血买了许多肉骨头、黄豆、绿豆、菊花茶送给她;第四次是在困难时期全家喝了57天的玉米粥,饥饿难耐.他再次走进医院,用血换来了全家每人一碗清水的面条,卖血改善生活;第五次是由于一乐、二乐下乡插队生活太苦,用卖血得来的钱贴补他俩;第六次是为了二乐所队的生产队长能多关照二乐,卖血买了烟酒,办了丰盛的菜肴来款待他;接下来为了筹集一乐治疗肝炎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连续五次卖血,差点把命也搭上□□这种重复的卖血际遇揭露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二、苦难的抗争与超越

面对命运和苦难,许三观不会任凭命运宰割却宿命性地束手待毙。在不可测的灾难降临时,他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我们不妨称之为小民的“生存哲学”吧!唯其弱小,所以坚韧,在人类永恒的苦难面前,生生不息地辐射着温和的生命能量。许三观以小民的坚韧去对抗苦难,“卖血”是他们最根本的“生存哲学”。许三观的一生犹如一捆盘起来的绳子,上面被命运之手打了一个个粗糙的绳结,每个结隐喻着一次生命之“劫”。灾难在延续、绳子同样在延续。在许三观一生十一次卖血经历中,除去第一次(为了证明自己健康)和第三次(为了一己私情),其余都是在走投无路中的应对苦难之举。四十年来,每逢家里遇上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血是生命之源,接二连三地卖血必然会导致生命的枯竭,但许三观以多次出卖自己的生命之本为代价,拯救与养活了全家人的生命,这里的重复卖血起码表明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生存的艰难,活着,要靠卖血来维持,而卖血则成为许三观对付苦难的唯一办法;二是苦难的生存际遇;三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卖血中,表现出许三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这种高尚是那样的朴实、平凡,没有半点夸耀的痕迹,没有丝毫娇柔的姿态,完全是本该如此的自觉行为,竟至使人们常常对这种高尚的精神视而不见。在极度危险的生存际遇中,人类所独具有的高贵品质,道德良知,便会以极端的方式闪耀出灼人的光芒,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但没有使他的形象在读者眼里变得委顿,反而使他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帮助许三观完成了对与生命和苦难的最终超越。

1.体现了超越的哲学意识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自我和个体引向社会、引向人类生命的更广泛空间。从而进行严肃深刻的恿考,因此在作品里总能体现作家一定的哲学意识。“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哲学意识,作品中一定要渗透着极其个性化的剧烈思辨。不然,可能奋斗一生,连做个特色的作家的层次也达不到。”余华在小说中积极地寻求一条超越生活困境和生命苦难的救赎之路,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很多评论家据此认为余华已在作品中超越了苦难。

2.新人文关怀主义

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叙述了许三观为了家人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卖血,卖血这个独特主题不断重复。作为苦难本身,其力度得到大大的加强。人物的苦难性命运也因此得到强化。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只有认识到作品背后的那种人文关怀,我们才有可能符合作家的本意,从而与之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由此我们明白,苦难人物的塑造意在表现和揭露人性的主题。作家的目的是与传统的人道主义相决裂,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人文关怀。

3.展现与苦难命运的抗争精神

许三观开始了与苦难的主动抗争。作品以许三观的不断卖血为线索来结构其一生经历的各种苦难和对苦难的抗争。通过卖血。许三观娶到了老婆,支付了儿子打伤的方铁匠的医药费,帮助全家度过了饥荒,为一乐筹集了高昂的医药费。于是卖血反而成为许三观对抗苦难、正视生命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他证实自身存在价值与力量的唯一途径。虽然,他只是个庸庸碌碌、以家人生活的温饱和平安为追求的凡人,但他却靠自己的力量保证了家人的正常生存,并在抗苦难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位置和生存方式。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卖血,但是每个人只要生活着,就注定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困境,要负担压力而生活,这是无法逃避的苦难。无形的命运和不尽的困难无时无刻不对个体生命施以强大的压力,个体生命又因其对生命本身的珍视和对“活着”的贪恋而不停地挣扎。前者是不断地将个体生命向死亡推进;后者却又竭尽全力使自我远离死亡。这不可遏止的对死亡的靠拢和倾其所有的对死亡的逃离之间形成了无比巨大的张力,由此而迸发出的来自生命自身的能量就显得崇高而大。余华通过这部小说的书写,以他独有的方式找到了生命自身的力量。

综观<许三观卖血记》,无论是对人生苦难主题的叙述还是对于消解苦难的那种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的。写许三观的生存苦难绝非仅仅是了困难而写的,而是结合了更加深层的探索空间。作家可以说聚焦在探索人生与命运的苦难,并开始以全新的角度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深刻的精神蕴涵和独立的精神品格,同时也表现了他所具有的高尚的使命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2]齐红.苦难中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当代文坛。2006(2):73-74,83.

[3]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4]麻天祥.中国人的生死观念[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6):55-61.

作者简介:王银(1983-),女,湖南长沙,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苦难抗争
名师新题:抗争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LOVEIN AN OLDCLIMATE
前方到站通远门
浅析莫高窟北朝部分壁画和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加存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