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探析——基于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视野

2016-11-23 00:44唐涛
资治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皮亚杰规律阶段

【摘要】皮亚杰开创了认知领域的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采用了认知发展的取向对人的道德发展做了更加全面的研究。二人的理论有着差异,又有着区别,在对二人的研究加以比较后,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认知主义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规律

一、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在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上,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发展》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研究理论成果。他开创性地运用了临床法进行研究,以自己的子女和其他儿童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谈话,观察他们,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成果。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年龄约在2-5岁,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认识,他们不知道在进行游戏时还需要遵循某种规则,即使知道有规则,他们也无意识要去遵循。仅仅是为了获得游戏带给他们的刺激、快乐的感觉。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出现同伴之间相互协作的行为,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玩着游戏,规则没有意义,这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阶段。

2.权威阶段。约6-8岁,这时,儿童已经有了规则意识,但是他们的规则是来源于长者,认为自己只需要服从。在进行游戏时,他们会听从年龄比自己大的游戏者的话,服从他们的安排。在这一阶段,儿童会以是否服从长者权威未判断行为的好坏。

3.相互对等阶段。约8-10岁,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出现了道德品质的萌芽。此阶段的儿童的规则意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规则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为了集体的共同利益而改变的。在进行游戏时,如果某一条规则对于某一个伙伴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会选择改变这一游戏规则,此时,公平已经替代了长者的权威,成为儿童判断好坏的标准。

4.公道阶段。11-12岁左右,此时儿童产生了公道意识。他们在进行游戏时,不仅要考虑规则、公正,而且时时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他们既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经过集体协商后规则应保持不变。儿童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他们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特点

传统的道德教育关注如何让儿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皮亚杰则关注的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如何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如何变化。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前道德、他律及自律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幼儿只是出现了道德行为的萌芽;在他律阶段,儿童严格地遵守规则,服从权威;自律阶段,儿童可以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刚刚接触社会生活,此时应多考虑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训练,如抚摸、推拉和抓握等。在前运算阶段,为了促使儿童思维的发展,应该多利用游戏、童话故事、手工制作等来帮助儿童形成数、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三、科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在皮亚杰工作的基础之上,科尔伯格进一步研究,他坦言,“我们的道德心理学理论大部分来自皮亚杰,他认为,逻辑和道德都是有阶段发展的,而且,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它比它的前一个阶段具有更好的平衡性。”

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使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要求儿童对“偷药的海因茨”的行为进行讨论,并回答规定的问题,根据儿童的回答,科尔伯格得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避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

(一)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以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是只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到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二)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阶段

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的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2.习俗水平。这个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额需要和希望。

(一)第三阶段:人际和谐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成为好孩子。

(二)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上接第55页)(二)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的阶段。

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自身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

四、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特点

1.差异性。差异性是指结构的差异性。科尔伯格发现不同的个体,或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在做出道德判断和推理时,表现出质的差异。这也是科尔伯格划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原因。

2.顺序性。科尔伯格认为,三水平、六阶段中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去加速、延缓、阻碍个体的道德发展,但是却不能使其跳跃发展。即儿童的道德发展总是遵循着这样的顺序来前进的,发展指向前进,不能后退。

3.整合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增加分化与整合的结构顺序,以逐步达成其共同的功能。前一阶段的思想总是融汇到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思想之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新的阶段是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的,因而它是新旧结合的综合体。

五、皮亚杰与科尔伯格之比较

皮亚杰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科尔伯格在其基础上采用新的取向去研究道德发展的规律。二者之间存在着关联,也有着不同。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阐述,都是以大致相同的一条线进行的,即: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是他们二者理论构建的主线。并且科尔伯格还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了自律和他律的评价标准,做了更全面的研究工作,完善了认知领域内的儿童道德发展说。

共同的主题。皮亚杰研究儿童对规则的意识、同伴、惩罚等都是与公正是相关的,皮亚杰说:“同强加于儿童的那种外部的规则相反,公正是社会关系中固有的法则,或者说是一种控制它们之间的法则。”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这个观点持肯定的态度,并说:“公正即是德行。”

尽管二者有着很多相似的理论,并且可以说科尔伯格与皮亚杰的理论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他们也有着很多差异。

六、反思与总结

综上所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从认知领域探索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与规律,是教育研究的一笔宝贵财富。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教育工作的许多启示。正因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顺序发展的特点,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做出选择,提供适宜的场所、安排合适的活动、给予不同的刺激,使得儿童的道德发展能顺利进行;并且,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过于心急,得不偿失;儿童可以建构认知,但是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家华.论儿童的道德教育-基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杜雄柏.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2).

[3]赵丹.皮亚杰儿童道德培育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到的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5]何明英.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09.

[6]祁艳.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7]夏代英.如何选择适宜的早期阅读材料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现代阅读,2013(1).

[8]卜湘玲.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给我们的启示[J].幼教园地,2012(12).

作者简介:唐涛(1992-),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皮亚杰规律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影响及其在职业教育中应用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走近皮亚杰
找规律
道德教育中须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巧解规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