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2016-11-23 00:49陈碧娟陈潇
资治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典论语孔子

陈碧娟+陈潇

【摘要】本文是笔者对如何学习古代经典的一点心得体悟。在笔者看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具备训诂的基础知识,甄别注疏版本,遴选出版社,虚心诚意阅读原著等,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态度。

【关键词】论语;孔子;经典;读书

古语云,读书必先识字。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亦然。这是走近经典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却为人所忽视。

古代经典,为当时贵族的文字所记载书写,在西方为古希腊文、拉丁文,在印度则为梵文,中国是文言文。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含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回归传统,首要一步是识文言,舍此,别无他途。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P1其中,“学”是动词,其后省略宾语,指具体的学习内容。以亲身经历而言,学习通常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需外力强迫,非真心向学。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即有《论语》节选,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教材注释,均是清汤寡水,不甚了然。

直至接触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方知现行教育和普及教材之肤浅错谬。“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1]P5这两段话,非常准确的阐明了古代学习的基本内容。处理好同父母、兄弟、朋友、上司的关系,侍父母以孝,事君以忠,待兄以悌,交友贵乎信,寡言少语谓之谨,博爱众生,亲近仁德之君子。在夫子看来,践行上述日用伦常之道德,就是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处的“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知识,而特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

由此可知,圣人之言确凿,后生小子也非愚钝,而是学习的内容和方向错了。现今所学知识,不仅无助于现世之谋业求生,而且远离个体的心灵,使得求学者不堪其苦。

观诸现实,一系列《论语》普及阅读丛书,包括以解读《论语》而博得美名的于丹,均未指出此一问题,不能不说是遗憾。所以,读经典,必须阅原著,在白话取代文言的今天,古典文献,文字大体认识,求学者自以为了然,实则,不通训诂,不仰仗后世名家之注疏,只能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屈圣人之意强就己,自谓之活学活用。这种现象,实属荒唐,但谈国学者,概莫如此,不免令人悲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本有作“友朋”的,“友”在古代指共同志向的人,今简称同道、同志,“朋”作“同门、同学”解,古代同门,指同出一师,较之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同学”,更为亲密、接近。“友、朋”二字一通,夫子之微言大义跃然胸前。

现代人喜以广交朋友为能事,殊不知,非同门同窗不可称朋,非同志同道不可称友,不然,则为“名不正”。不通文言之流弊,使得读者隔膜于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教诲,甚而反诬圣哲不知所云,现代人之狂悖可见一斑。

接近经典,首在虔诚虚心,无此,不仅无法接近孔孟老庄,亦无助于读者走近苏格拉底、耶稣等西方圣哲。同时,白话文占主导,文言已逝的今日,须善假于物,不通训诂,无文言功底之人,应谨慎选择版本,此处版本之意有二。

1.甄别注疏版本,校注者必须是经学世家,出身名门正派、学问正宗之人,如近人杨树达、杨伯峻叔侄,无正宗之学问,解读经典,结果是罔托圣人之名代抒注者之私意。

2.慎选出版单位,出版社必须是老字号,出版古代经典最著者为中华书局,非知名之出版社不可选。无历史渊源之出版社,出书多为牟利,既无严谨注疏,白话翻译也只是编者个人的臆测,但初学者误以为出自圣人之口,或隔膜,或盲从。

对于普通初学者,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遴选出版社,西方典籍首选商务印书馆,中国典籍首选中华书局,如此,大致不差。

虚心诚意,是一切灵魂德业之基础;精选版本是入学的首要门径,一步走偏,贻害无穷,如走火入魔之邪僧,难有回头之日。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陈碧娟,(1987-)女,汉族,湖北天门人,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陈潇,(1987-)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经典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