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2016-11-24 15:28朱叶佳
人间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刻板城镇居民城市化

朱叶佳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朱叶佳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受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与歧视,这对其在城市中的打拼生活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从对农民工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包括其不平等的地位、刻板印象、社会化以及社会制度方面分析原因。另外,也阐述了该现象对农工和城镇居民两者的积极、消极影响。最后提出措施呼吁共建和谐社会,推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农民工;子女;歧视;偏见;城镇居民

一、前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进城浪潮不断掀起,但是由于社会根源的存在,城镇居民或多或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偏见,时常会有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屡遭歧视的新闻报道,农民工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对农工的偏见的原因、影响及提出相应措施,提倡“人人平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人们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偏见与歧视的原因

(一)社会根源。

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

许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因素,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这使得城镇居民在城市化中的地位高于外来农民工。因此,有钱有势的人们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特权合理化,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予以感激,反而使许多地位相对低下的农民工默默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面对极高的恩格尔系数,在偌大的城市中遭受歧视,辛苦工作于繁重的苦力活中,“蜗居”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2、刻板印象在作祟。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成为刻板印象的负性概念。①在大多数的城镇居民眼中,农民工干了城市里的重活、脏活、累活,这是城里人所干不了的,但他们对农民工地位的总体评价仍是中等偏下。农民工的刻板印象是刻苦耐劳、教育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等。因此,在城市中的领导者更愿意把体力活交给农民工,把高科技的脑力活交给素质较高的城里人,即便两者因为后天条件的完善在某一方面的优良条件状况相同。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出现过“农工与城镇居民在公交车上的位子分隔”的现象,令人感慨万分。

因为对农民工(成人)的偏见,也会对他们的子女成长造成影响。大多数流动儿童随父母亲四处奔波,最终定居在异乡。他们远离了青山绿水,远离了乡间小径,他们面对八车道的马路却不知如何穿过,他们小小的手指数着城市高档写字楼的层数却怎么也数不清。他们每天在穿着光鲜亮丽的城市同龄人的异样眼光中忍受嘲讽,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只好孤独地学习,;在爸妈的工作单位——嘈杂的建筑工地上思念着远方的故乡;也会偶尔向父母抱怨教学环境的差劲以及命运的不公等。从小拥有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刻板印象是穿着肮脏的、性格内敛胆怯的、学习成绩不出众的。因此时常会有学校里的“小霸王”欺负农工子女的现象发生。

三、偏见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影响

(一)农工方面。

如果农工在歧视氛围下,自己也认为自己地位较低,只能干苦力,没有好的前途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他会为他在城市中的打拼生活感到迷茫,对自己失去信心,增加自卑感永久存在的刻板印象一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它如同凶猛的巨浪一点点吞噬着农工原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最终的生活也会按着偏见的模式而悲哀地固定下来。农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偏见犹如一把利刀刺在他们身上,刺入内心,在物质与精神上屡遭困苦与委屈。而民工孩子可能像之前的马加爵一样,因为过度自卑,进行敌意性与工具性攻击行为。

2、积极影响:促使农工的蜕变。

“物极必反”,当社会对农工的偏见越多,部分内心强大的农工会更加顽强拼搏,不顾视,努力工作,最终在城镇中依旧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二)城镇居民方面。

1、消极影响:加深城镇居民的自身地位优越感,增加自负感,不利于自身素质的主动提高。

2、积极影响:普遍的歧视现象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改变城镇孩子的“病态”性格,促进更多关爱农工的活动顺利开展。

四、改变歧视农工的应对措施

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农民工是城市最基础的建设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以下是我认为所该采取的措施:

1、落实《劳动法》的执行,加快与其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网络保障体系,如:智慧医疗,确保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医疗保险等惠及每一个农工身上。

2、增加对农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大部分的农工的享受只停留在安全温饱层面上,而对农工的住房条件、子女的教育、自身综合素质的学习提高等的投入不多。社会救助是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依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等级,所以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增设技能培训中心,为困难户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来缓解农工面临的窘境,提升他们的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和默默奉献的幸福感。

3、严格制定农工的工资标准及发放规定,有关部门加强监督落实。农工的工资拖欠以及工资与劳力不成正比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要从根本上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工资,提高他们的日常经济收入水平,从而激励他们为城镇建设的进取心。

五、结论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现代化建设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们应深入分析对此怀有偏见与歧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尊重、和善对待他们,让“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理念得到贯彻,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社会更加稳定,建立真情满满,暖意长流的美好人间。

注释:

①人民邮电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美】戴维·迈尔斯.第九章《偏见》,2015年6月第40次印刷P243

C912

A

1671-864X(2016)10-0032-01

朱叶佳(1996-),女,汉族,浙江嘉兴人。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猜你喜欢
刻板城镇居民城市化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中性自由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雕塑的城市化